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我有旨酒 且以喜乐——由《黄酒有意思》观酒

我有旨酒 且以喜乐——由《黄酒有意思》观酒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1-29 13:59:20 | 点击:282

《黄酒有意思》

冯建荣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笔者新著《黄酒有意思》一书,近期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该作以文化的视角来观酒,其中有对酒之史、酒之文等内容的梳理——“我有旨酒”“且以喜乐”,最早从《诗经》开始,古人就在辞章中谈论了酒。

探寻中国悠久的酒文化,是理解中华饮食文明的机枢。这篇文章,想与大家谈一谈酒文化。

酒从何来?考古证实,一万年前的浙江上山遗址,发现了东亚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酿制稻米酒。酒,或许与於越先民长期相伴。

酒,也广泛存在于各类典籍中。据《战国策》记载,大禹曾“绝旨酒”。《尚书》中给出的大禹禁酒的原因,是担心“甘酒嗜音”“未或不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四千多年前产酒的规模之大、饮酒的风气之盛。到了东汉,经学家郑玄在给《周礼》作注疏时,专门写到了“会稽稻米清”。南朝梁元帝在其《金楼子·自序》中,写到了“山阴甜酒”。唐代时,王勃称“边城琴酒处,俱是越乡人”,越州更是被诗人元稹与白居易称誉为“醉乡”。唐代诗人曾沿钱塘江东进,蹚出一条影响至今的浙东唐诗之路。根据诗歌内容,他们当中的不少人,是冲着美酒踏上行程的。

酒一面世,便使得“天下后世循之而莫能废”“盖其可爱,无贵贱贤不肖。华夏夷戎,共甘而乐之。”(北宋窦苹《酒谱》)。酒之诞生,及其长盛不衰的原因是什么?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点观之。

其一,缘于祭祀。在传统祭仪中,常用酒致敬天地和鬼神,酒是人与天地、鬼神沟通交流的桥梁。《礼记》等儒家典籍中,对祭祀的酒仪做了大量具体规定。诸多文化遗存,也证明了我们的先民曾以酒祭祀。例如,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登会稽,祭大禹”,留下了至今尚存于绍兴的酒缸山、酒瓮石、秦皇酒瓮等地名。

其二,缘于日用。酒是绝佳的交流工具,纵使语言不通、地域不同,通过饮酒,可以使情感迅速升温。在古代社会,酒是最为常见的日用品。到了现代,饮酒也是人们表达吉庆心理、增进感情的重要方式。除增进交流之外,古人认为,酒可养生。考古发掘表明,三千年前的商人,已在用酒泡药了。《诗经·豳风》中,表达了“为此春酒,以介寿眉”的美好愿望。《周礼·酒正》中,则专门写到了一种叫“医”的酒。及至汉代,《说文解字》在对“醫”字作解释时,写道“酒所以治病也”。《本草纲目》专设“酒”一目,列出了69种以米酒调制的药酒。

其三,酒可助兴,从而引吭高歌、寄情抒怀。酒与诗文,常相伴相生。李白“斗酒诗百篇”,白居易自称“醉尹”,皮日休擅酒后作诗,陆游涉酒的诗作有近2000首,戏言自己“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除了文学,酒还赋予了众多书法家和画家艺术创作的灵感。

从诞生之日到今天,酒以及酒文化之所以长盛不衰,还与古人对待它的态度有关。

《诗经》中《宾之初筵》一诗,先写斯文饮酒,然后写醉后失态,最后告诫人们“饮酒孔嘉,维其令仪”——饮酒本是好事情,但应有度,应保持良好的品行和仪容。除这篇外,《小宛》中有“人之齐圣,饮酒温克”的佳句。郑玄在《毛诗传笺》中,将“饮酒温克”解释为“饮酒虽醉,犹能温藉自持以胜”。饮酒既尽兴,又保持着温和含蓄的仪态,差不多便是圣人饮酒的样子了。孔子在《论语·乡党》中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也是这个意思。

饮酒到了哪种状态为最佳?北宋哲学家、诗人邵雍给出了答案:“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这般意思难名状,只恐人间都未知。”这种“微醉”“半开”的感觉,便是“壶天”之妙、饮中之趣的至高境界。

春节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愿即将到来的乙巳春节,能有更多人了解酒之史、酒之文与酒之趣。

(作者:冯建荣,系绍兴市文史研究馆馆长)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一部返璞归真的书话集——评北乔《南人书话》

 在《晦庵书话》中,唐弢曾对书话的特点做过如下概括——“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由此观之,现代书话虽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其形制上的杂糅...

南宋的四大藏书系统与藏书家

 ■陈锴  纵观中国古代的藏书发展史,南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时期。一方面,随着北宋中期问世的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南宋的刻印本图书已成为官方与私人藏书的主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寺观藏书与书院藏书在南宋时期逐渐发展成新...

国图藏着一个“人类文明火种库”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

于雕梁画栋中看到热爱生活的心

 莫高窟第431窟(北宋)窟檐内侧彩画 孙儒僩临摹 1949年  金荣临摹 元代永乐宫三清殿拱眼壁(复制品) 1959年    明清时期官式彩画方心中龙纹尾部形状比较 王仲杰绘制  西华门等明清官式旋子彩画分析图 王仲杰...

军旅作家丁晓平:读懂中国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人物简介:  丁晓平,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编审。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

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垛草的妇女(油画)妥木斯节日(水彩)陈 坚追梦(雕塑)鲁迅美术学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近80件。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坚...

“抢救”濒危语言 填补国家记忆 一群年轻人参与拯救“失声”的满语

 沙琪玛、躲猫猫、咋呼……这些从满语音译过来的词语,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吉林、牡丹江,这些地名也由满语演化而来。  满语是清朝的官方语言。伴随时代发展,这种语言逐渐“失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满族人口超...

舍家卫国的女英雄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在位于四川宜宾翠屏山麓的赵一曼纪念馆内,抗日英雄赵一曼牺牲前写给儿子的家书感动了无数参...

河南内河首航满载96标箱集装箱船

  6月15日,“润兴集699”号集装箱船抵达信阳港·淮滨中心港。田苗 摄   本报讯(记者 卢松 刘宏冰 通讯员 田苗)6月15日,随着“润兴集699”号集装箱船满载着96标箱铁矿砂顺利抵达信阳港·淮滨中心港...

上海至日内瓦首条直飞航线开通

  6月16日,在瑞士日内瓦,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的MU217航班穿过象征民航最高礼仪的“水门”。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上海至日内瓦直飞航线16日正式开通。当地时间早上7时25分,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的MU217航班平...

2025
01/29
13:59
浏览量: 28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