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驰骛变幻 雄奇恢弘——《驰骋三界》里的汉代神兽

驰骛变幻 雄奇恢弘——《驰骋三界》里的汉代神兽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1-10 15:22:41 | 点击:394

《驰骋三界:汉代神兽的图像世界》

李重蓉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如果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一条璀璨的星河,那么其中的神兽传说就像一颗明亮的晨星,映射出古人对自然、生命和宇宙的思考。

何谓“神兽”?笔者以为,“神兽”可定义为由人力创造或人类认定的、具有某种神力并寄托着人类精神信仰的动物。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出现了神兽图像,以龙为代表,此后图像传统延续下来。相关文献则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如《山海经》《楚辞》等对神兽的记录。到了汉代,神兽无论是造型还是内涵,都有了变化与创新,显示出独有的时代风格。在一系列汉代文物如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丝织品、铜器、陶器、玉器、漆器、木器、金银器、石雕等上,都有神兽图像遗存。

神兽纵横“人界”“幽冥界”与“天界”,上天入地、腾云驾雾,在汉代人的精神世界里驰骋变幻,展现出恢弘气魄与雄奇想象。它们的原型来源于古人现实生活,同时又具备神奇威力,能够震慑魑魅魍魉,帮助人们抵挡幽冥界的威胁。它们还蕴含着吉祥寓意,作为上天的使者实现人与仙界的沟通,从而寄托着汉代人的精神信仰。

通过挖掘汉代丰富的神兽图像,我们不仅能够构建起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而且能够以此为切入口,探索图像背后的历史空间与文化背景。拙著《驰骋三界:汉代神兽的图像世界》(简称《驰骋三界》),便是一部在现代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基础上,考察汉代神兽图像美术形式、文化内涵、社会背景的作品。

通过梳理相关图像资料,《驰骋三界》将汉代神兽分为三类:第一类由多种动物的身体局部组合而成,如龙、麒麟等。第二类是以一种动物为主体进行改造的神兽,如天禄、辟邪、獬豸等。第三类则与现实动物并没有本质区别,如虎、鹿、猴、鱼、鸟等,它们成为神兽是缘于时代语境的赋予。

让我们试举两例,来谈谈汉代神兽。

汉代造型艺术中呈现过多种猿猴形象,不仅如此,这一动物也常见于北方草原文化、西南滇文化的器物上,被视为吉祥物。

战国时期,北方草原地区出现过一种猴骑马的图像,如内蒙古鄂尔多斯搜集的两件战国青铜带钩。一件钩身浮雕一匹正在奔腾的战马,马背上一个勒着缰绳的骑马者侧身正面迎向观者,钩尾狭长。另一件形制与之相似,只是钩尾略短,钩身残留有朱砂点,背面圆钮上有图案。有研究者称之为“胡人骑马形青铜带钩”,但邢义田等学者则考证骑马者是猴子。细究骑马者的面部特征,会发现它更近似于猿猴:头呈圆形,大眼突吻。所以,笔者以为,称它们为“猴骑马形青铜带钩”更合适。

除了铜饰件,汉代画像石上也可见猴与马组合的图像。如出土于四川成都曾家包汉墓的一块画像石,石面刻织布、拴马、牛车载物、制酒等生活化场景。其中马被系于马柱上,马柱下方设置有马槽,马槽上跳跃着一只猴子,正面向马首嬉戏。

猴子与马组合的图像有何文化内涵?一种情况是猴音“侯”,有“马上封侯”的含义。有的猴骑马图像,特别是出自草原地带的图像,由邢义田、韦正等学者考证,则可能另有含义。汉代草原游牧民关于猴子能防马疫的观念传入中原,所以这一组合,或许还带有压制牲畜疾病、起到保护作用的含义。《晋书·郭璞传》记载了郭璞教赵固用猴子救活死马的故事,类似情节还见于《搜神记》。

再来看看汉代的执法神兽——獬豸。獬豸是汉代象征法制的神兽,形貌向来存在争议。关于獬豸长什么样,文献中有三种记载,分别是:似羊、似鹿和似牛,不过其共同点是皆有一角。如南梁任昉《述异记》曰:“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人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独角是獬豸的武器,可用来抵触不直不正之人。

汉代獬豸图像基本符合文献所记,但多以独角牛为标准形象。它们低头俯身、头顶独角往前刺,背部高耸,四肢分向前后蹬立、蹄足触地或偶有一两蹄翻跃,长尾扬起,全身呈现出向前相抵的动态。依照类型,汉代獬豸可分为二维平面画像和三维立体雕塑两类。

二维平面画像以壁画、画像石等为代表。其中内蒙古的獬豸壁画造型生动、绘色浪漫。如鄂托克旗米拉壕23号汉墓墓室右壁上绘一壮硕的独角牛,背景饰有云气纹。牛头俯下,头顶一只弯角向前抵刺,瞠目开口;牛背高耸,肩生双翼,白底牛身上缀有墨色斑点;牛尾高翘,三足抵地,左前蹄扬起冲天。三维立体雕塑以木雕、青铜像和陶兽为代表,不同材质在地域分布上各有特色。獬豸木雕和铜像集中在甘肃河西地区。如1955年出自武威磨咀子7号汉墓的木雕,工匠在制作时巧妙地运用了木头原本的肌理和结构,不多加修饰,只在关键部位以刀雕刻,却愈发凸显出獬豸的力量感。

汉代人为什么认为獬豸象征着法制?这与汉代法律及其精神有关。汉法虽是继承秦法,但并非完全照搬。学者孙家洲认为,在立法领域,汉法明确继承秦法,但在执法实践中,汉代人却重视法律与人情、人心之间的协调,“执法宽平”“依法从轻”。汉代受到赞誉的“法官”不一定要照搬法律文书,而是除了才智之外,能明辨是非,彰显公平和正义。在这一期待下,协助法官公平断案、让正义得到彰显的獬豸被创造出来。后世有诗云:“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刑官”“屈轶无佞人可指,獬豸无繁刑可触”。汉代獬豸的形象与精神内涵,一代代流传下来,成为我国古代法制的象征之一。

凡此种种,由先人凭借超凡想象力所创造出的精彩神兽文化深烙在民族记忆中。我们能够从神兽图像中领略汉代艺术的虚与实、动态与美感、力量与生机,感受其气度与精神。那一个个流传千年的形象证明——历史中闪现过的美不会消散,人类精神世界曾达到过的高度与宽度不会被遗忘,它们还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物证传承下去,继续生机勃勃、引人入胜。

(作者:李重蓉,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李重蓉】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一部返璞归真的书话集——评北乔《南人书话》

 在《晦庵书话》中,唐弢曾对书话的特点做过如下概括——“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由此观之,现代书话虽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其形制上的杂糅...

南宋的四大藏书系统与藏书家

 ■陈锴  纵观中国古代的藏书发展史,南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时期。一方面,随着北宋中期问世的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南宋的刻印本图书已成为官方与私人藏书的主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寺观藏书与书院藏书在南宋时期逐渐发展成新...

国图藏着一个“人类文明火种库”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

于雕梁画栋中看到热爱生活的心

 莫高窟第431窟(北宋)窟檐内侧彩画 孙儒僩临摹 1949年  金荣临摹 元代永乐宫三清殿拱眼壁(复制品) 1959年    明清时期官式彩画方心中龙纹尾部形状比较 王仲杰绘制  西华门等明清官式旋子彩画分析图 王仲杰...

军旅作家丁晓平:读懂中国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人物简介:  丁晓平,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编审。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

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垛草的妇女(油画)妥木斯节日(水彩)陈 坚追梦(雕塑)鲁迅美术学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近80件。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坚...

“抢救”濒危语言 填补国家记忆 一群年轻人参与拯救“失声”的满语

 沙琪玛、躲猫猫、咋呼……这些从满语音译过来的词语,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吉林、牡丹江,这些地名也由满语演化而来。  满语是清朝的官方语言。伴随时代发展,这种语言逐渐“失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满族人口超...

舍家卫国的女英雄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在位于四川宜宾翠屏山麓的赵一曼纪念馆内,抗日英雄赵一曼牺牲前写给儿子的家书感动了无数参...

河南内河首航满载96标箱集装箱船

  6月15日,“润兴集699”号集装箱船抵达信阳港·淮滨中心港。田苗 摄   本报讯(记者 卢松 刘宏冰 通讯员 田苗)6月15日,随着“润兴集699”号集装箱船满载着96标箱铁矿砂顺利抵达信阳港·淮滨中心港...

上海至日内瓦首条直飞航线开通

  6月16日,在瑞士日内瓦,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的MU217航班穿过象征民航最高礼仪的“水门”。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上海至日内瓦直飞航线16日正式开通。当地时间早上7时25分,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的MU217航班平...

2025
01/10
15:22
李重蓉
浏览量: 394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