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徐凤翔:一座小木屋,一世高原情(人物)

徐凤翔:一座小木屋,一世高原情(人物)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2-26 14:35:57 | 点击:419

报告文学《小木屋》。

网络图片

上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小木屋》的主人公、半生致力于高原生态研究的徐凤翔教授,日前在江苏南京逝世,享年93岁。

徐凤翔在青年时即立下投身林业的志向。“让黄河流碧水、教赤地变青山”,《中国林业》杂志创刊词的这句话令她牢记终生。

1951年,她以第一志愿报考南京大学森林系,1955年毕业留校,她盼着能去偏远的东北、西南林区工作。直到1978年,徐凤翔积极申请援藏前往西藏农牧学院任教、科研,自此与高原生态研究结下半生情缘。

1978年,47岁的徐凤翔只身进藏,乘溜索跨过上有飞石、下临急流的通麦天险,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色季拉山,来到尼洋河边的西藏农牧学院任教。她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当年抵达学院时的激动:“经过20多年的向往和争取,我终于‘进门’了,回归了精神和专业的家园!”

援藏两年,徐凤翔既教书更育人,带学生野外考察,跌进过沼泽地,摔伤在塌方的山坡……她教出了西藏本土培养的最早一批林业人才,还首次在冰雪地带发现了高蓄积量云杉林,从此更加情系岗乡林区,更加坚定将森林生态研究扩展至高原生态研究方向。

1980年援藏到期,此后5年间她一边申请调藏工作,一边坚持每年进藏数月野外考察。一次次遇险,并没有阻挡她从事高原生态科研的热情:在波密岗考察云杉林,她的考察队因误食毒蘑菇食物中毒;在吉隆林区考察珍稀树种,竹叶青蛇距她头顶仅十几公分;在墨脱考察热带雨林,她一天腿上能吸附200多条蚂蟥,后又染上恶性疟疾昏迷多日……她笑言,云朋松友,乐在其间,虽九死其犹未悔。就在这个时期,她与作家黄宗英结为知己,而她要建一座高原生态定位站“小木屋”的梦想,随着报告文学《小木屋》的发表备受关注。

1985年,徐凤翔54岁,申请多年的调藏工作终获批准。这个年龄的人大多是下高原休养,她却逆行上高原,开启了人生新历程。那年夏天,徐凤翔抱着水杉和龙柏各10株幼苗飞往西藏,水杉引种由此扩展到高原。同一年,她呼吁建立的高原生态研究所获得西藏自治区政府批准,西藏高原生态研究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由此走向深入。

在藏工作的18年间,徐凤翔走遍西藏18个主要林区,考察行程13万多公里,取得了大量珍贵的数据、标本和影像资料,获得“高蓄积量云杉林”“古树异木”等多个世界第一的科学发现,写下《中国西藏山川植被》《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研究》等著作,填补了高原生态研究多项空白。在她的推动下,岗乡高蓄积量林芝云杉林自然保护区、巨柏林保护区、东久高山松后备资源基地、墨脱林区生态与珍稀物种保护区等陆续设立。

“她开创了高原生态研究的先河。”西藏农牧学院这样评价徐凤翔的贡献。

1995年,64岁的徐凤翔从西藏农牧学院退休,从此依依不舍下了高原小木屋,却又上了北京西郊灵山的小木屋——她主持创办的北京灵山生态研究所。在灵山,她引种了林芝巨柏、黄牡丹等高原草木,倾力向国内外介绍西藏高原生态,向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并陆续出版《西藏高原森林生态景观》《西藏野生花卉》等专著和学术论文。在近年出版的著作上,她加上自己辛娜卓嘎的藏名。藏语的“辛娜”是森林,“卓嘎”是女神。她说,自己就是高原的一名“森林之女”。

退休近30年间,西藏一直令她魂牵梦萦。2001年,徐凤翔以古稀之年进藏考察,先后踏访了珠峰冰雪荒原区、藏北高寒草原草甸区和藏东南色季拉林区。2018年,87岁高龄的她又再次进藏。看到当年她捧进西藏的水杉幼苗已长成茁壮大树,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她抱着那些树,脸紧紧贴着,手掌轻轻抚摸着,就像爱抚自己亲爱的孩子……2022年,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取得阶段性成果。她高兴地关注着进展,振奋于高原科考的成就、国家科技的进步,91岁的她念念不忘的仍是要再回一次高原。

一座小木屋,一世高原情。徐凤翔的学生说:如今,老师是重归山林了。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一部返璞归真的书话集——评北乔《南人书话》

 在《晦庵书话》中,唐弢曾对书话的特点做过如下概括——“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由此观之,现代书话虽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其形制上的杂糅...

南宋的四大藏书系统与藏书家

 ■陈锴  纵观中国古代的藏书发展史,南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时期。一方面,随着北宋中期问世的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南宋的刻印本图书已成为官方与私人藏书的主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寺观藏书与书院藏书在南宋时期逐渐发展成新...

国图藏着一个“人类文明火种库”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

于雕梁画栋中看到热爱生活的心

 莫高窟第431窟(北宋)窟檐内侧彩画 孙儒僩临摹 1949年  金荣临摹 元代永乐宫三清殿拱眼壁(复制品) 1959年    明清时期官式彩画方心中龙纹尾部形状比较 王仲杰绘制  西华门等明清官式旋子彩画分析图 王仲杰...

军旅作家丁晓平:读懂中国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人物简介:  丁晓平,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编审。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

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垛草的妇女(油画)妥木斯节日(水彩)陈 坚追梦(雕塑)鲁迅美术学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近80件。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坚...

“抢救”濒危语言 填补国家记忆 一群年轻人参与拯救“失声”的满语

 沙琪玛、躲猫猫、咋呼……这些从满语音译过来的词语,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吉林、牡丹江,这些地名也由满语演化而来。  满语是清朝的官方语言。伴随时代发展,这种语言逐渐“失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满族人口超...

舍家卫国的女英雄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在位于四川宜宾翠屏山麓的赵一曼纪念馆内,抗日英雄赵一曼牺牲前写给儿子的家书感动了无数参...

河南内河首航满载96标箱集装箱船

  6月15日,“润兴集699”号集装箱船抵达信阳港·淮滨中心港。田苗 摄   本报讯(记者 卢松 刘宏冰 通讯员 田苗)6月15日,随着“润兴集699”号集装箱船满载着96标箱铁矿砂顺利抵达信阳港·淮滨中心港...

上海至日内瓦首条直飞航线开通

  6月16日,在瑞士日内瓦,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的MU217航班穿过象征民航最高礼仪的“水门”。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上海至日内瓦直飞航线16日正式开通。当地时间早上7时25分,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的MU217航班平...

2024
12/26
14:35
浏览量: 41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