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乡村振兴 > 对症下药打通银耳产业发展“堵点”

对症下药打通银耳产业发展“堵点”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2-19 11:28:25 | 点击:349

在四川省东北部的秦巴山腹地,有一片大自然厚爱之地,它四季分明,雨露丰沛,森林葱郁,这里便是通江县。

“世界银耳在中国,中国银耳在通江”。据介绍,通江银耳发轫于盛唐,食用于宋元,入药于明清。从清代宫廷的御膳珍馐,到如今遐迩闻名的“耳中极品”,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令人称赞。当前,银耳作为通江县的特色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柱。

从区域美食到特色产业

整齐排列的菌袋有序地摆放在菌架上;洁白的银耳花正在盛开。每当晨雾轻绕青冈木,段木上的银耳如晨露般晶莹剔透,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近日,在通江县许多银耳产业基地内,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通江银耳在经历了野生生长、古法人工栽培和现代菌种研发的三次历史性变革后,无论是在口感、抗氧化性,还是在药理效用上都取得长足发展,赢得了“耳中极品、菌中魁首”的美誉。通江银耳不仅美味,更成为县域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代表,带动了县域内的村民实现了就近就业,收入也有了保障。位于涪阳镇东南部的中码头村便是因银耳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代表。中码头村距离通江县城26公里,海拔730至1200米。因为交通基础设施差、集体经济薄弱,2020年以前,该村的集体经济每年几乎都为零。

2020年,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统一部署,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定点帮扶通江县,对口帮扶涪阳镇中码头村。

在驻村干部实地走访调研后发现,涪阳镇历来就是通江县银耳主要种植区,村里农户也有种植银耳等食用菌的传统。因此,村干部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发展以银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

于是,经过村干部交流、和群众沟通、向上级汇报,中码头村最终明确了以银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路。

经过近四年的发展,中码头村逐步完善起“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经营管理+产品包装打造+销售渠道拓展”的全产业链帮扶体系。中码头村集体经济年产值也实现了从0到50万元的跨越,从2022年开始,连续3年年产值保持在50万元以上。

“中码头村是通江县通过银耳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通江银耳去年产量超过390吨,产值4亿多元。目前,通江县从事银耳的新型经营主体170余家,辐射带动5000多人就业。”通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怀舜说。

从单一种植到全链发展

近年来,通江银耳以打造“通江银耳百亿级产业集群”为发展目标,通过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力争将通江建成全国银耳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我们依托通江县及秦巴生态资源优势,通江银耳利用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和品牌优势,整合产业资源,实施‘两耳一菇一菌’产业链条化发展(通江银耳、木耳、香菇、羊肚菌)。为此,编制了《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振兴发展总体规划(2022年—2035年)》及一系列相关的产业发展方案,提出构建‘一带两区三园百基地’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为银耳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通江县委副书记刘小龙表示。

与此同时,为确保银耳产业快速发展和升级,通江县成立银耳链长专班,专门负责全产业链的发展,并对入园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通江县通过‘六个一’项目推进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企业和资本入驻,促进了产业的集聚效应。目前,通江银耳的产业布局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刘小龙说。

强劲发展的产业也遇到了“爬坡过坎”的瓶颈期。刘小龙坦言,当前,通江银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种质资源库建设力量不足、现代化数字化程度低、品牌价值变现难度大等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通江县多措并举、对症下药,打通制约银耳产业发展的“堵点”。

在生产和研发方面,通江银耳坚持“段木银耳强品牌,木屑银耳深加工”的发展战略,革新生产方式,推动工厂化生产与产品精深加工,并积极探索全产业链推进路径。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团队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成立了“李玉院士专家团队通江银耳研究中心”。

在科研合作方面,通江县积极与科研机构和专家团队合作,延伸银耳产业链条,涵盖食品、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多个领域,为银耳产业的多元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开发出银耳类药品和保健食品,逐步拓展了应用领域。同时,银耳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也得到广泛认可,面膜、精华液等产品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进一步提升了银耳产业的附加值。

在产业推动方面,通江县坚持外抓招引,内强培育,招引落地头部企业4家,培育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示范专合社4家。目前,通江县通过银耳产业提供就业岗位累计达600余个,带动四万多人实现收入增长,产业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172元。(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壹 见习记者 赵天浩)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北京平谷用咖啡“萃取”乡村振兴新动能

 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在北京市平谷区博物馆飘着咖啡香的会场里,一场关于“教育如何助力农业中关村”的讨论激发了在场人员的灵感。这不是普通的下午茶聚会,而是平谷区创新推出的“人才咖啡日”首场活动——政府部门负责...

江西理工大学学子对话老党员 寻觅信仰路

 7月1日清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贺堂村82岁老党员谢世超在门前等候着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红土青苗社会实践服务队。正逢党的生日,他要给青年学子们讲讲那些刻在骨头里的红色记忆。  入伍从军:雪地从军路上的...

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小悟样本” 红色热土焕发新生机

  在湖北省孝昌县西北部的大别山南麓,大悟山与小悟山层峦叠嶂间,红色热土正焕发新生机。  这里曾是李先念同志指挥新四军第五师鏖战敌后的战略要地,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的烽火课堂培育了万千英才。如今,“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小悟...

让搬迁后的村民稳得住、能致富 富民新村的新生“密码”

  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干城乡富民新村,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宽敞平坦的道路,整齐划一的新居,生机勃勃的田园,还有村民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  这片新开发的热土上,正书写着党建引领、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中展现青春力量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八大的贺信中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广大青年要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历史使命,奋力书写挺...

农民评职称,为乡村添“才”力

 指导果农开展套袋、施肥、浇水、打药……据媒体报道,在河北省邢台市威县赵牛村沃康梨园,农民技师张品秋在从事梨园管理工作的同时,还为农民授课。张品秋原本是一名普通农民,通过职称评聘实现持证上岗,化身农民技师,如今他带领的服...

空心村”“薄弱村”的破局密码

 小暑将至,高温来袭,但位于福建永泰县同安镇的洋中村还是凉爽得很。  “我们邀约游客来体验‘纳凉休闲游’呀。”省派驻村第一书记李中华说,洋中村联合周边几个村共同打造一个让游客慢下来种田种菜、采摘养花、制作美食、品茶钓鱼的...

湖北省石首市南口镇以防水强基 以创新聚势 以融合破局 举全镇之力实现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石首市南口镇党委书记 王兵 南口镇位于石首市西北部,东隔长江与新厂镇相对,南与绣林办事处、高基庙镇接壤,西傍藕池河与高陵镇和公安县藕池镇相望,北连长江与藕池河交汇处。全镇国土面积90.92平方千米,辖9个...

阳泉市富硒“土特产”亮相第三届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会

每日新闻网讯:(凤凰网)新闻网6月21日至23日,由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主办的第三届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会暨消费帮扶产品展销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我市6家企业的近20种富硒“土特产”亮相大会。 本次展会为参展企业免费...

文明的力量|用文明之光照亮振兴路——万荣县贾村乡五福村乡风文明建设实践

用文明之光照亮振兴路——万荣县贾村乡五福村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每日新闻网讯:(韩维元)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家风传承是抓手。新征程上,从传统家训家规中汲取思想精华与道德滋养,以优良家风引领文明乡风,不仅是推动中...

2024
12/19
11:28
浏览量: 34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志愿服务 护航高考 (1/5)

志愿服务 护航高考 (1/5)

走进墨香四溢的书画梓桐 邂逅灵动笔触的诗意梦境

走进墨香四溢的书画梓桐 邂逅灵动笔触的诗意梦境

广西昭平:加快苍昭高速公路桂江特大桥建设

广西昭平:加快苍昭高速公路桂江特大桥建设

学习谷文昌精神 践行绿色发展 共筑美丽家园

学习谷文昌精神 践行绿色发展 共筑美丽家园

把好协商议事“方向盘” 提升社会治理“精准度”

把好协商议事“方向盘” 提升社会治理“精准度”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