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每日要闻 > 激荡文化繁荣发展的万千气象

激荡文化繁荣发展的万千气象

来源:光明日报 | 时间:2024-07-14 12:54:39 | 点击:4343

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不断深化,在各种“黑科技”的加持下,文博考古频频跨界“出圈”;舞台艺术在传统剧场之外,创造了多元灵活的演艺新空间,形成一波波观剧热潮;国产剧精品创作不断开发新题材、新角度,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色彩,还走出国门,受到海外观众的喜爱。

文化领域这些新发展、新现象,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广大文化工作者创新进取,正汇聚起建设文化强国的磅礴力量,谱写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华章。

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保驾护航

灿烂瑰丽的敦煌石窟,盛大辉煌。其壁画用了哪些制作材料和工艺?如何防止壁画发霉?如何将壁画原位保护?在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等现代科技襄助下,这些问题逐渐有了答案。

2020年,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的文化遗产领域首个多场耦合实验室——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通过验收并正式投运。在这个实验室中,时间可控、精度可调,短时间内就能模拟不可移动的文物经历多种不同自然条件“摧残”后的模样,给保护工艺和材料的使用、研发提供了数据,从而为土遗址“问诊开方”。

近年来,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深入文物防、保、研、管、用等五大需求领域的全过程、全链条,用科技为文物保护保驾护航已成共识。截至2023年底,国家文物局已设立重点科研基地40家,在全国建立了125个工作站。从古建筑到馆藏文物,从墓葬到石窟,从陶瓷到金属,从壁画到丝织品,文物保护科技百花齐放,重大课题关键技术攻关成果丰硕。

如今,文博界频繁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搭档”,文物数字化采集、三维重建工作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文物有了“电子身份证”,为后续保护修缮、展示利用奠定基础。而化学、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环境学等学科的陆续加盟,更是让科技考古家族不断开枝散叶,涉及环境考古、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陶瓷考古等诸多领域;同位素分析、古基因提取、空间遥感等前沿技术的运用,也在持续重塑现代考古,逐渐拓展着我们对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比如,专家学者运用古基因组学最新的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从人类化石、骨骼遗骸甚至是曾经生活过的地层沉积物里,提取到千年、万年乃至十几万年前的人类DNA,用肉眼不可见的微观“钥匙”,探究人类起源、演化的历史,破译藏在基因里的人类族群迁徙、演变、融合的“密码”,证实了我国福建古人群与南岛语系人群的同源性,揭示了新疆、青藏高原等边疆地区人群多元融合而相对连续的遗传结构。

此外,潜水、海洋勘测、遥感与空间技术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进步,使我国水下考古从内水扩展到海洋,并向深海挺进。2018年4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联合实施中国深海考古首次调查,标志着中国深海考古的正式开始;2023年至2024年进行的“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考古发现,被专家称为世界级的重大发现,是中国水下考古由浅海迈入深海的里程碑。

近年来,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被运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方面面。科技让我们对古代社会生活的认知不断深化,让遥远的历史逐渐清晰;科技让古老与时尚在当下对话,让今人得以体味古人的心路历程;科技让饱经沧桑的文物祛病延年,让后世子孙亦可知晓自己民族的血脉根源。

舞台出新:让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古典与现代兼容并蓄,传承与发展交相辉映,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舞台之上的变化万千,不断丰富着观众的审美体验。

京剧《摘星楼》、秦腔《狸猫换太子》、豫剧《杜甫·大河之子》、扬剧《郑板桥》等一批老戏新编、经典改写作品,彰显戏曲的传统美学特质。民族舞剧、芭蕾舞剧、越剧、话剧、昆曲、赣剧等多种体裁的《红楼梦》改编作品受到观众热捧,以新颖叙事结构、现代舞美设计,创新演绎经典文学IP、传递时代价值,使传统文化在舞台上持续绽放巨大魅力。

文艺工作者有了更多的文化底气和勇气,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以名画《千里江山图》入舞,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浓郁的中华美学气质,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致敬。“双非遗”题材舞剧《咏春》,以“武舞相融”的独特舞蹈语汇,将咏春拳、香云纱的魅力尽现于舞台之上。中国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更在美术、造型、置景等方面呈现出绝美“国风范”,一度成为热点话题。

中国人民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书写生活之变,为人民而歌,是文艺工作者不竭的创作源泉。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成为创作热潮。《白毛女》《党的女儿》《沂蒙山》等歌剧,在一代代演员的传承演绎中,淬炼成为当代歌剧的新经典。“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作家路遥、云南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战略科学家刘永坦——这些代表着今日中国奋斗精神的英模人物也频频出现在舞台作品之中,《深海》《路遥》《桂梅老师》《坦先生》等一批话剧作品,在探索话剧民族化、现代化的进程上不断求索。

这些作品背后,是文艺工作者对时代的敏锐体悟和深度开掘。

从“互联网+”到“AI+”,科技元素与舞台艺术双向赋能、深度融合,正在重塑艺术创作、演出、传播、评论的各个方面。话剧《抗战中的文艺》,不仅用影像加表演在舞台上构建出了一个多媒体的“文献博物馆”,还依托“中国戏剧现场”云演播平台在全网线上演播,“线上线下、双演融合”,“互联网+”为文艺创作赋能,让更多观众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当数字科技走进舞台,从剧本生成的创作引擎,到远程交互的虚拟排演,到扩展现实的演剧空间,再到戏剧影像的交汇融合……“数字戏剧”正在以未来戏剧的新形态出现在新时代的视野之中,挑战着人们的想象力。

不仅传统剧场在科技的加持下变幻出无限可能,越来越多的戏曲、话剧、音乐剧也正走出传统剧场与城市融为一体——博物馆、咖啡厅、书店、观光巴士,艺术园区、旅游景区、城市地标建筑,沉浸式、交互式、环境式……剧场的概念在不断被重新定义,开放的舞台上、互动的演出中,“观”与“演”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舞台的“第四堵墙”消失不见。当戏外人走进戏中,戏剧也以更轻松的方式更深入地走进日常生活。闲暇之余,看一出戏,欣赏一部音乐剧,听一段相声,正在成为人们越来越便捷的选择。

打造精品:书写动人的中国故事

近年来,“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现象频出,让影视IP与文旅资源实现了双向奔赴,也让视听作品成了城市新名片。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让云南大理“出圈”,观众纷纷来到大理寻找同款美食,拍摄与剧中主角同款照片;《繁花》播出后,上海和平饭店一房难求,黄河路等网红打卡点至今仍热闹非凡……从数据上来看,《去有风的地方》拍摄时,大理凤阳邑村的日流量小于20人,而播出时日均旅游人数达到了10万人次;《我的阿勒泰》也让阿勒泰旅游旺季提前2个月到来。这种双向赋能的模式,不仅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视听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遇。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产影视剧的创作理念发生深刻变化,时代意识、精品意识、创新意识的融入,让国产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精品剧集数量稳步提升——《三体》给观众带来关于科幻与未来的想象,《漫长的季节》用生活流的表达呈现出悬疑剧的另一种创作方式,《开端》《天才基本法》等作品采用了无限流、平行空间等新的叙事手段,而《我的阿勒泰》用散文诗般的表达、电影一样的质感满足了观众对高质量视听作品的审美追求,拓展了国产剧集的传统思维方式,为精品创作探索出新的路径。

一部部关注社会变迁,描绘人间冷暖的精品力作,正用影像力量书写着动人的中国故事。这些视听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观众的喜爱,成为大众讨论的热门话题,它们也走出国门,受到越来越多海外观众的欢迎。

前不久,《我的阿勒泰》哈语配音版在哈萨克斯坦7频道(tv7)的黄金时段首播,吸引了不少哈萨克斯坦年轻人观看,让海外观众感受到中国各民族的交流融合,也促进了中哈两国的民心相通。此外,《去有风的地方》在国内热播期间,也在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累计播放覆盖了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大唐狄公案》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成为继《长安十二时辰》之后又一部成功进入国外市场的古装悬疑剧……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购买中国剧集的版权进行翻拍,《三十而已》泰国版、《好事成双》蒙古国版等都在开发中。

电视剧的高质量发展迎来了视听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拉动了国内旅游消费的增长,也拓展了海外市场。中国故事不仅在中国大地上熠熠夺目,也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未来,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将继续坚持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激荡文化繁荣发展的万千气象。

(本报北京7月11日电 本报记者 许馨仪 李韵 李笑萌 牛梦笛)

(责编:王子锋、王珂园)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一见·三对关键词,读懂历史坐标前的凝望

  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阳泉市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并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  “参加百团大战的烈士们永垂不朽”,百团大战纪念碑上的鎏金大字,将人们的思绪带回那段烽火连绵的岁月。  1940年8月的一个夜晚,一颗颗红色...

习近平:做一个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

  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省阳泉市,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在纪念馆大厅,习近平同青少年学生和纪念馆工作人员亲切交流。他对大家说,今天来到这里有特殊意义。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中国共产党...

民政部公布《行政区划代码管理办法》,9月1日起正式施行

 央视网消息:民政部日前公布了《行政区划代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将于今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行政区划代码管理领域的第一个部门规章。行政区划代码管理办法(2025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令...

《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出版发行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

经纬线·这一幕幕,诠释中国人的团结奋斗!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能团结奋斗的民族才有前途,榕江抗洪一线风雨同舟,K396次列车生死救援,重庆山火中共渡难关……这守望相助的一幕幕,生动诠释“14亿...

学习时节|青春何为?总书记在寄语中给出答案

 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7月2日,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和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习近平总书...

学习进行时|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战胜利的关键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重温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

“我们从事现代化经济建设,要有长远考虑,统筹全局”

  图为筼筜湖景色。王火炎摄(人民视觉)  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  重视发展战略和规划编制...

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磅礴青春力量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 阿东各位委员,各位代表,青年朋友们: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关怀下,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和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习近平总...

从这些故事细节感悟总书记的青春观

 青春,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形容词,更是一个起而行之的动词。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把热切的目光投向青年。关爱青年、礼赞青春,启迪青年、激扬青春。  青春如何不负?青年如何选择?青春怎样多彩?让...

2024
07/14
12:54
浏览量: 434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出征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出征

广东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正式向公众开放

广东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正式向公众开放

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

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

元首外交丨从中贝关系看中国对非真实亲诚理念

元首外交丨从中贝关系看中国对非真实亲诚理念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