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热点追踪 > 三粒“洋种子”让世界遇见“云南味道”

三粒“洋种子”让世界遇见“云南味道”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4-03-10 12:23:45 | 点击:6616

说起云南的“好吃好在”,那是一年四季都在“上分”,野生菌、鲜花饼、汽锅鸡、云腿月饼、米线……

说些“冷”知识——全球最大的澳洲坚果产区在云南临沧,98%以上的中国咖啡产自云南,牛油果价格被“打”下来还得看小城孟连。这三粒“洋种子”漂洋过海,扎根云南,成为当地致富增收的“土特产”,也让世界遇见“云南味道”。

红彤彤的咖啡果。人民网记者虎遵会摄-

红彤彤的咖啡果。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普洱咖啡,香溢世界

过完正月十五,春节旅游小高峰告一段落,华润梅终于可以歇口气。

今年31岁的华润梅,已从事咖啡种植9年,这位名副其实的“咖三代”,是云南省普洱市大开河泰富来咖啡庄园的主理人。

这座咖啡庄园建在半山腰,简约的原木风装饰几乎横跨了整个大厅的吧台,吧台上整齐地摆放着意式咖啡机、手冲咖啡设备、庄园自产的咖啡豆……移步到十米多长的露台,可将漫山风景尽收入眼底。“远山、树林的味道”在这里被具象化了。

咖啡庄园游作为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载体,近年来是普洱市延伸咖啡产业链的发展重心。2023年1至10月,咖啡产业带动普洱市25.7万人就业,带动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亿元。

作为普洱市“咖旅”融合发展中的优秀代表,泰富来咖啡庄园是全市咖啡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这片土地上,不乏这样的故事样本。

1月16日,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富岩镇,咖农正在翻晒咖啡豆。人民网记者-虎遵会摄-

1月16日,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富岩镇,咖农正在翻晒咖啡豆。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故事要再往前溯洄。1892年,一名法国传教士在云南种下第一棵咖啡树,这粒“洋种子”虽然生根发芽,但并未成规模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咖啡在云南才得以重生和崛起。

1988年,华润梅的外公带领大开河村村民在普洱最早种植咖啡,但由于偏重一产,以销售低价原料为主,附加值并不高。

2009年开始,华润梅的父亲陆续成立大开河咖啡专业合作社、林润经贸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带领咖农发展,但云南咖啡在市场上依然被区别对待,咖农很少有议价权。

2015年,华润梅也加入大开河咖啡庄园,和咖农们一起着力改善咖啡种植环境,坚持人工除草、施有机肥等,努力建设优质的咖啡大田。

经过几年的努力,其中约1000亩已于2018年取得欧盟有机认证,每年可产优质咖啡生豆100吨,合作社还培养了专业的采摘团队,将红果率从65%提高至95%。

“最直观的结果就是咖啡豆卖得起价了。”华润梅说。据数据显示,2022—2023产季,云南咖啡生豆的收购价格在纽约期货价格的基础上每公斤上浮了1.5美元左右。

在价格的背后,是中国已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咖啡消费市场,年均咖啡消费增速超15%。咖啡之于国人,从一杯奢侈品变为日常饮品。

市场的蓬勃发展,让“中国咖啡之都”普洱市走向前台。截至2022年,云南种植咖啡面积达127.34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98%以上,其中约一半来自普洱,这个高海拔又不乏温暖气候的西南小城,已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咖啡主产区之一。

截至目前,普洱市咖啡种植面积达67.9万亩,2022—2023采季,生豆产量5.13万吨,实现综合产值63.03亿元。

挂满枝头的牛油果。人民网记者-虎遵会摄

挂满枝头的牛油果。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舶来品”变“金果果”

作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普洱除了咖啡外,还有牛油果。

牛油果,又名鳄梨、油梨、樟梨、酪梨,因其营养价值丰富,被誉为“森林黄油”,近年来备受国内市场青睐。但在过去,中国市场上的牛油果几乎靠进口,价格居高不下。

2007年,孟连试种牛油果取得成功。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0.83万亩,不仅填补了我国无国产牛油果的空白,还成功替代了15%的进口份额。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孟连县公信乡糯董村的牛油果种植基地,一个个圆润饱满、皮色锃亮的牛油果挂满枝头,在冬日的阳光下尤为诱人。

基地里,果农们三五成群,穿梭在果树之间,忙碌地采摘着今年最后一波牛油果,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在这里干活儿,每个月能有3000多元的工资,年底还有入股分红。”糯董村村民扎儿笑着说。

公信乡糯董村,是孟连县发展牛油果产业较早的村寨之一,目前种有牛油果3026亩,投产1200亩。“2023—2024产季,预计采果400吨,收入800万元左右。”孟连县公信乡糯董牛油果种植基地技术员三真说。

三真介绍,2018年,糯董村就成立了孟连糯董致鑫牛油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提供土地入股,以“龙头企业+公司+农户”方式实现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几年的发展,牛油果产业已逐步发展壮大,群众也得到了实惠。“这个产季,预计农户能分红200多万元。”

村民正在采摘牛油果。人民网记者虎遵会摄

村民正在采摘牛油果。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2023年,糯董村还在上海市的帮扶下,建设了牛油果种植基地滴灌设施及产业生态园,修建牛油果产业观景栈道700米、建设牛油果品鉴中心1间、打造野餐营地约20亩、生态蔬菜园约15亩……

该项目惠及糯董村10个村民小组,覆盖农户183户732人3个集体组织。有了上海帮扶项目的加持,糯董村3000余亩牛油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依托牛油果基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提升了产业附加值,也让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干劲更足。

如今,走进糯董村的牛油果基地,不仅有品鉴中心,还有观景台、栈道和露营地等,牛油果不再是餐桌上价格昂贵的“洋果子”,而是变成了寻常百姓家出游体验的“农家乐”。

糯董村牛油果产业的发展,只是孟连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孟连县积极探索,建立了“334”联农带农利益分配机制,即农户土地入股获利30%,技术企业以种苗和技术入股获利30%,国有管理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共同获利40%,助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2023—2024年产季,孟连县牛油果投产面积达2.04万亩,预计鲜果产量达1.73万吨,实现产值6亿元以上,并与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开展了战略合作,产品直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如今,孟连不仅打破了牛油果的“进口神话”,还建成了国内种植规模最大的牛油果基地,成为国内唯一批量稳供优质国产牛油果的区域。

村民正在采收澳洲坚果。人民网记者-虎遵会摄

村民正在采收澳洲坚果。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小坚果,成就富民大产业

除了咖啡和牛油果,澳洲坚果也是一个舶来品。

上世纪90年代初,云南首次引种澳洲坚果。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截至2023年,云南已累计种植澳洲坚果420万亩,成为全球最大的澳洲坚果种植产区。

春节刚过,位于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南伞镇的坚果种植基地内,数万亩澳洲坚果树陆续进入花期,果农们也忙了起来,除草、施肥、放养蜜蜂……为即将到来的盛花期授粉做准备。

气候宜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地处滇西南的临沧市,各项自然条件与澳洲坚果的原产地相近,是云南的澳洲坚果主产区。

1991年,临沧市永德县引进试种澳洲坚果并获成功,2002年,临沧市将澳洲坚果列为重点造林树种,先后引进8家坚果龙头企业,同时积极搭建国际合作、国内科研、质量管控平台,开始规模连片发展澳洲坚果种植。

多年来,在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积极参与下,临沧澳洲坚果产业迅速成长,带动了许多农户致富增收,成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家里的澳洲坚果采收了30吨鲜果,销售收入超过90万元。”作为临沧澳洲坚果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之一,李天红家种植的澳洲坚果连续多年大丰收。这些年,靠着坚果种植的收入,李天红家里盖了新房、买了新车,生活越过越滋润。

澳洲坚果挂满枝头。人民网记者-虎遵会摄

澳洲坚果挂满枝头。人民网记者 虎遵会摄

“腰包”鼓起来的,不止农户。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临沧市坚果种植面积达262.77万亩,成为占全球种植面积40%的坚果产业基地,而“临沧坚果”也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临沧坚果也逐步标准化种植,向着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坚果浆、坚果油、坚果蜂蜜、坚果酥、坚果牛轧糖……这几年,当地也开发了不少坚果品类新品,尝试着将坚果产业做深、做新,不断延伸坚果产业链。

2023年,临沧坚果干壳果产量9.65万吨,综合产值59.3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4.91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5.38亿元,批发零售销售额9.05亿元,种植户人均收入3346元。

“临沧将积极引进坚果精深加工生产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坚果附加值。”临沧市坚果协会会长吴宏英表示,下一步,将大力向外推广“临沧坚果”公共品牌,壮大产业规模,实现共同发展,将这一颗小小的坚果,做成富民的大产业。

(责编:徐前、朱红霞)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转存!十四五时期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

①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②2024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③4项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④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一组数字,回望“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发展成就。&nbs...

“十四五”亮点丨年收入约18万亿元!乡村产业绘新貌

宁夏的盐池滩羊、黑龙江的有机富硒大米……10月19日落幕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展现出我国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10万家,营业收入约18万亿元……...

海南启动海上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

央视网消息:据“海南应急管理”公众号消息,海南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10月19日发布通知,根据气象预报,今年第24号台风“风神”(热带风暴级)于昨天(18日)傍晚在菲律宾吕宋岛东南沿海登陆(18米/秒),19日08时其中心...

边生活、边创业、边致富!千年水乡焕发蓬勃生机 古老智慧释放发展新活力

央视网消息:秋韵悠悠、层林尽染,正是出游好时节。10月17日,联合国旅游组织公布了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我国有4个乡村入选,浙江湖州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就是其中之一。这里保存着世界上最完整的“桑基鱼塘系统”,建立...

应对禽流感风险 荷兰发布全国“封闭养鸡令”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荷兰农业部16日发布全国性指令,要求家禽养殖场立即对禽类实施室内封闭养殖,并禁止举办鸟类展览。此前该国北部一家养鸡场暴发禽流感疫情。  据路透社报道,荷兰北部德伦特省稍早前发生禽流感疫情。这是该...

棉花白、油茶红、玉米黄……广袤田野收获忙绘就一派好“丰”光

央视网消息:金秋十月,甘肃省敦煌市的十余万亩棉花田陆续进入采收期,而这里的棉花许多都产自曾经的盐碱地。近年来,敦煌持续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如今,棉花长势变好了、产量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也跟着涨起来了。在...

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就菲侦察机非法侵闯我黄岩岛领空发表谈话

央视网消息:据中国海警微信公众号消息,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刘德军表示,10月16日,菲方2架侦察机非法侵入中国黄岩岛领空,中国海警依法依规跟踪监视、管控驱离。近期,菲以各种捕风捉影的借口,派出飞机频繁非法抵近黄岩岛附近海...

“钱等粮、仓等粮”充分激发秋粮购销活力 科技为全链条损耗“做减法”

央视网消息: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了解到,我国夏粮收购顺利收官,秋粮收购正陆续展开。一起了解一下。今年我国夏粮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8亿吨。河南、安徽、河北、江苏、山东等主产...

辽宁北票:一段地跨千年的“长城博物馆”

每日新闻网辽宁讯  文/孙仲兴  蒋海东      提起长城,很多人首先想到北京八达岭的巍峨砖墙。其实,在辽宁西部的北票市,同样藏着一条跨越两千多年、保存完好的“野生长城”。它把战国燕的夯土

消费“主引擎”燃动经济活力 新场景激活内需新动力 百姓美好生活更鲜活

央视网消息:“十四五” 期间,我国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新场景、新业态和新模式正在成为激活内需的新动能。海南凭借自贸港政策和旅游资源优势,已经从传统免税购物目的地变成多元体验旅游目的地,这也是全国消费市...

2024
03/10
12:23
浏览量: 6616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科左中旗政府有关部门应拿出“实招”妥善处理跨区域矛盾 加强土地监管 让土地回归正常耕种与产能稳定

科左中旗政府有关部门应拿出“实招”妥善处理跨区域矛盾 加强土地监管 让土地回归正常耕种与产能稳定

传承中原味道,一碗走向全国的胡辣汤

传承中原味道,一碗走向全国的胡辣汤

缅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英勇就义89周年

缅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英勇就义89周年

光辉岁月 党恩永铭

光辉岁月 党恩永铭

预制菜技术革新让银发族也能“讲究吃”

预制菜技术革新让银发族也能“讲究吃”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