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热点追踪 > 返乡创业17年,他把荒山变茶山

返乡创业17年,他把荒山变茶山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3-12-13 12:21:48 | 点击:27131

每日新闻网讯:冬日的清晨,空气微凉,雾锁茶山,沿着蜿蜒的山路,记者来到了金沙县清池镇张氏茶庄的千亩茶园,映入眼帘的是满山的翠绿,一垄垄茶树错落有致地沿山铺开,勾勒出一幅绿色乡村美景。一旁,带着晨露的茶叶郁郁葱葱,空气中弥漫着悠悠茶香。

“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杂草丛生,连路都没有。” 站在茶园里,看着眼前一片片打理细致的茶园,张德勇满是自豪地说,“现在山变绿了,我们的日子也好了!”

今年55岁的张德勇是土生土长的清池镇罗坪社区居民,也是张氏茶庄的负责人,作为返乡创业的致富带头人,他已经在这片茶园躬耕了十多年。曾经,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他离开故乡,奔向大城市,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过上了更好的生活。然而,正当生活蒸蒸日上时,他却带着满腔激情,一头扎回农村,开荒种茶,创办了张氏茶庄,成为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摇篮”。他的茶庄也在2021年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农村娃南下进厂淘金

坐在一张茶桌前,张德勇冲泡了一壶自己生产的红茶,在袅袅茶香中,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1968年,张德勇出生在清池镇一个偏僻的村子里,那是个山地和丘陵占了90%面积的地方,种地难以为生。

1989年,随着南下“打工潮”的兴起,高中毕业后的张德勇不甘心“窝”在家里,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过日子。于是,21岁的他踏上深圳打工之路,开始了在社会上摸爬滚打。

“最初出来打工的时候,年轻气盛,雄心勃勃,看啥都是好的。” 张德勇说,初次去到大城市,眼前一切都新鲜而好奇,自己发誓要好好干一番。

但想归想,现实归现实,找了好几个工作后,要么因为自己是生手,要么因为自己学历不够,张德勇都被拒之门外,“当初身无一技之长,找个合适的事做,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张德勇终于在深圳一家做橡胶制品的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每个月仅有276元的工资,但彼时的他十分满意。

“我还记得发工资的第一个月,我就去买了一辆凤凰牌的自行车,骑着自行车在深圳逛的时候,感觉非常骄傲!” 张德勇回忆,当时虽然辛苦,但是赚到了人生真正的第一桶金。

虽然干的只是一份杂工,但张德勇凭借吃苦耐劳的特点,干得尽心尽力,悟性极高的他,深受同事和上司的喜欢。渐渐地,他在公司得到了重用,经过几年的打磨,他的年薪已经达到了15万元。回来,张德勇和自己的师傅重新办了工厂。

在外闯荡十余年,张德勇最大的感受就是“有知识太重要了”。看着自己渐渐长大的孩子,2006年,张德勇做出了人生又一个重大决定——回乡。

荒山上演“变形记”

踏在家乡的土地上,张德勇感觉十分踏实。但是,回来要做什么呢?经过几个月的思索,看着在茶园里劳作的乡亲,张德勇有了答案。

张德勇的家乡——清池镇罗坪社区,这里空气清新,山峦起伏,水质清冽,其优美生态与独特的土壤、气候,滋养出了金沙清池茶香气纯正、滋味醇和的优越品质。

“从小就跟着长辈学做过茶,耳濡目染的我对茶叶有着深厚的情结。” 见过世面的张德勇决定,不仅要做茶,还要做有机茶。

说干就干。2007年,张德勇带着请来的务工村民,一刀一刀地砍荆棘,一锄一锄地栽种树苗,在400余亩的荒山上栽下了满载希望的“幸福树”。同时,还购买制茶设备,承包下当地的老茶厂,成立了张氏茶庄。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凭着这样的信念,张德勇开始实施生态种植,在茶树的生长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

然而,有机茶的打造并没有那么容易。首先是周期长,茶叶要种3-5年才能开始采收,这中间还要投入资金管理,除草、施肥。但张德勇从没退却,因为他坚信一条:付出越多,回报越大!

茶园没有收益的日子里,张德勇也没闲着。而是精心钻研制茶工艺,“种茶、制茶是个技术活,光有热情不够,所以我不断地钻研制茶的专业书籍,并向老师傅学习,不断地练习。”

苦心人,天不负。2012年,张德勇的茶园正式投产,并获得了市场的青睐,生产的明前干茶最高卖到了千元一斤。2013年,张德勇将加工厂扩建到1000平米,增加了36台制茶设备。

经过多年的摸索,张氏茶庄从茶园建设、生产加工、品牌建设和市场开发均实现了持续发展的局面。2021年,张氏茶庄还荣获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2023年,张氏茶庄生产干茶5千多斤,产值60余万。

家乡致富带头人

茶园冬季管理是一年中茶园管理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春茶增加产量、提高鲜叶品质的关键。

眼下,在张氏茶庄的茶园里,工人们手持农具,娴熟地为茶树锄草、追肥,为冬季茶树生长提供充足养分。

“在霜降之前,我们就采取以采带剪的方式管护茶园,具体来说就是去除茶树顶端优势,打顶的茶青可以制作夏秋茶,又可以起到修枝整形的效果,促进来年茶青产量与品质的提升。”张德勇说,目前,茶园的封园已经基本完成。

经过多年悉心经营,张氏茶庄已经走上了一条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茶企发展道路。目前,茶庄已发展成1300多亩的有机生态茶园基地,每年带动周边群众务工至少3000人次,走上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都在茶园干了好几年了,120元一天,也不耽误家里的农活。”大坝村村民李华菲说。

不负这片青山,不负这方百姓。近几年,在张德勇的示范和带动下,周边的农户也开始种茶致富,他还不遗余力地帮助家乡100余名茶农提升制茶工艺。在他的带动下,10余名茶农成为了当地的技术能手。

从打工到创业,从小工棚到大厂房,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如今,白霜已悄悄爬上张德勇的两鬓,每当别人问起,有没有后悔回到家乡时,他总是会自豪地说:“不仅不后悔,反而觉得很自豪!”

如今,看着绿油油的茶园,张德勇满怀信心,“接下来,我要把加工厂完善升级,做好茶园的管理,提升茶叶品质,带动更多群众参与种植,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增收,和乡亲们一道把家乡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助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赵超】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转存!十四五时期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

①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②2024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③4项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④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一组数字,回望“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发展成就。&nbs...

“十四五”亮点丨年收入约18万亿元!乡村产业绘新貌

宁夏的盐池滩羊、黑龙江的有机富硒大米……10月19日落幕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展现出我国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10万家,营业收入约18万亿元……...

海南启动海上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

央视网消息:据“海南应急管理”公众号消息,海南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10月19日发布通知,根据气象预报,今年第24号台风“风神”(热带风暴级)于昨天(18日)傍晚在菲律宾吕宋岛东南沿海登陆(18米/秒),19日08时其中心...

边生活、边创业、边致富!千年水乡焕发蓬勃生机 古老智慧释放发展新活力

央视网消息:秋韵悠悠、层林尽染,正是出游好时节。10月17日,联合国旅游组织公布了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我国有4个乡村入选,浙江湖州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就是其中之一。这里保存着世界上最完整的“桑基鱼塘系统”,建立...

应对禽流感风险 荷兰发布全国“封闭养鸡令”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荷兰农业部16日发布全国性指令,要求家禽养殖场立即对禽类实施室内封闭养殖,并禁止举办鸟类展览。此前该国北部一家养鸡场暴发禽流感疫情。  据路透社报道,荷兰北部德伦特省稍早前发生禽流感疫情。这是该...

棉花白、油茶红、玉米黄……广袤田野收获忙绘就一派好“丰”光

央视网消息:金秋十月,甘肃省敦煌市的十余万亩棉花田陆续进入采收期,而这里的棉花许多都产自曾经的盐碱地。近年来,敦煌持续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如今,棉花长势变好了、产量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也跟着涨起来了。在...

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就菲侦察机非法侵闯我黄岩岛领空发表谈话

央视网消息:据中国海警微信公众号消息,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刘德军表示,10月16日,菲方2架侦察机非法侵入中国黄岩岛领空,中国海警依法依规跟踪监视、管控驱离。近期,菲以各种捕风捉影的借口,派出飞机频繁非法抵近黄岩岛附近海...

“钱等粮、仓等粮”充分激发秋粮购销活力 科技为全链条损耗“做减法”

央视网消息: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了解到,我国夏粮收购顺利收官,秋粮收购正陆续展开。一起了解一下。今年我国夏粮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8亿吨。河南、安徽、河北、江苏、山东等主产...

辽宁北票:一段地跨千年的“长城博物馆”

每日新闻网辽宁讯  文/孙仲兴  蒋海东      提起长城,很多人首先想到北京八达岭的巍峨砖墙。其实,在辽宁西部的北票市,同样藏着一条跨越两千多年、保存完好的“野生长城”。它把战国燕的夯土

消费“主引擎”燃动经济活力 新场景激活内需新动力 百姓美好生活更鲜活

央视网消息:“十四五” 期间,我国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新场景、新业态和新模式正在成为激活内需的新动能。海南凭借自贸港政策和旅游资源优势,已经从传统免税购物目的地变成多元体验旅游目的地,这也是全国消费市...

2023
12/13
12:21
浏览量: 27131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科左中旗政府有关部门应拿出“实招”妥善处理跨区域矛盾 加强土地监管 让土地回归正常耕种与产能稳定

科左中旗政府有关部门应拿出“实招”妥善处理跨区域矛盾 加强土地监管 让土地回归正常耕种与产能稳定

传承中原味道,一碗走向全国的胡辣汤

传承中原味道,一碗走向全国的胡辣汤

缅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英勇就义89周年

缅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英勇就义89周年

光辉岁月 党恩永铭

光辉岁月 党恩永铭

预制菜技术革新让银发族也能“讲究吃”

预制菜技术革新让银发族也能“讲究吃”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