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热点追踪 > 西盟佤族织锦:传统现代有机结合 打造文化惠民品牌

西盟佤族织锦:传统现代有机结合 打造文化惠民品牌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3-12-03 19:01:30 | 点击:6942

  佤族织锦非遗传承人李宪兰(右)在非遗工坊内教授织锦技艺

  2021年,西盟佤族织锦技艺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以传承保护为核心、以创新赋能为关键,探索佤族织锦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推动佤族织锦实现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的融合发展。该县制定了织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谋划完善一个织锦工坊体系、建成一个实训基地、改建一个体验中心、打造一个织锦产业村、开展一系列织锦技能培训、培育一个文化品牌、新建一个织锦车间、成立一个织锦协会、组建一个营销平台、构建一个利益联结机制“10个一”工程,全面推进织锦产业发展,促进佤族织锦产业由民族手工艺品向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为当地群众开辟一条在家门口增收的新渠道。

  传承

  一经一纬人间织,一丝一缕若云霞。在西盟县翁嘎科镇班弄村,佤族织锦技艺传承人娜龙收紧腰机,用细棍按压经线,轻挑织孔,梭引纬线穿过织孔、拉直、梳板打紧,传承千年的技艺在娜龙手间汇聚成锦。

  “我从小就喜欢织布,17岁就跟着寨子里的老人学习织锦,刚开始只会简单捻线、搓线、绕线、排线,后来慢慢学习挑花、织布,一织就是33年。”娜龙说。

  娜龙是西盟县的织锦传承人之一,2015年被命名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艺佤族织锦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被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艺佤族织锦代表性传承人。她热爱钻研,做事认真执着,擅长织佤族筒裙、挂包。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她不仅会织布,还会刺绣,并将学习到的刺绣技艺融入佤族织锦图案设计中,使佤族织锦更富有个性和特色。

  “织锦是我们佤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掉,我们要传承、传播、弘扬民族文化,让织锦技艺代代相传,这也是我坚持做织锦的重要原因。”娜龙说。

  文化之根,在于传承。娜龙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掌握了织锦技艺,她用传帮带续写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她招收的6名学徒中,年纪大的30多岁,最小的11岁,其中2名学徒已经能独立完成织锦各项工序,她还多次担任佤族织锦技能培训班指导教师。

  为了让佤族织锦这枚承载着佤族文化的“活化石”持续释放活力,西盟县不断加强对佤族织锦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工作,通过加强资源挖掘、加大保护力度、做好传承接力等方式,传承“指尖技艺”,保留传统文化记忆。

  目前,全县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316期,培训群众5385人次,培养织锦能手;全县从事织锦技艺的人员3643人,实现织锦产业产值1197.8万元。现有传承人50人、培训基地1个、省级非遗工坊1个、分工坊11个、新兴文化企业6家。

  创新

  在西盟印象佤族织锦非遗工坊内,佤族织锦非遗传承人李宪兰的佤锦产品琳琅满目,服装、披肩、围巾、茶席、手包、香包、挂件等佤锦产品让人耳目一新,最引人注目的是放在桌上的吉祥如意包,在佤锦独有的条纹色彩上融入现代时尚元素,令人赞不绝口。

  “为了让西盟的佤族织锦在市场上活起来,我到过很多地方学习取经。这几年,通过不断尝试,我们生产的佤族织锦在保留古老的佤族织锦技艺的同时,融入了更多颜色、技艺及创新理念,推出一批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产品,从而达到提高佤族织锦的使用价值和传播维度的效果,让佤族织锦更被当下消费者所喜爱。”李宪兰说。

  除了深度融入现代生活,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李宪兰在织锦配色方面也进行了改良。其标志性产品“吉祥如意带”,一改黑底红饰的传统风格,将更显眼的红色作为底色,饰以传统的雀眼花、牛头纹;纯手工围巾也在过去简单的纯色中配入白线,使其变成更具时尚感的麻色。

  今年10月,李宪兰带着佤族织锦文创产品参加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其中吉祥如意包、围巾、配饰小件套在此次博览会的非遗文创精品展中荣获二等奖、创意奖。

  近年来,西盟县积极探索佤族织锦产业化和市场化开发保护的新路径,通过培育一批西盟工匠、开辟一片稳定市场、开展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深度开发非遗产品,同时推动市场拓展,延伸非遗产业链条,推动非遗项目与市场接轨,推动佤族织锦走向了更大的市场。

  “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让佤族织锦这项非遗技艺‘潮’起来,只有做好佤族织锦延链补链强链,推进融合发展,才能让这项古老的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才能让更多的群众走上致富路。”西盟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苏艳说。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西盟县培育出西盟印象民族文化有限公司、西盟佤山韵民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市场主体,推出佤族织锦体验式、互动式、情景式等文旅项目,形成从开发端到市场端的完备产业链,让游客可以近距离体悟非遗魅力。

  2022年以来,西盟县共接待“非遗+文旅”游客75.66万余人次,带动佤族织锦及其周边产品销售额达1450余万元,带动从事佤族织锦技艺群众每年户均增收8600余元。佤族织锦在保护传承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佤族织锦这股“指尖力量”正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动能。(艾嘎)

(责编:徐前、木胜玉)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转存!十四五时期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

①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②2024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③4项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④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一组数字,回望“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发展成就。&nbs...

“十四五”亮点丨年收入约18万亿元!乡村产业绘新貌

宁夏的盐池滩羊、黑龙江的有机富硒大米……10月19日落幕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展现出我国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10万家,营业收入约18万亿元……...

海南启动海上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

央视网消息:据“海南应急管理”公众号消息,海南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10月19日发布通知,根据气象预报,今年第24号台风“风神”(热带风暴级)于昨天(18日)傍晚在菲律宾吕宋岛东南沿海登陆(18米/秒),19日08时其中心...

边生活、边创业、边致富!千年水乡焕发蓬勃生机 古老智慧释放发展新活力

央视网消息:秋韵悠悠、层林尽染,正是出游好时节。10月17日,联合国旅游组织公布了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我国有4个乡村入选,浙江湖州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就是其中之一。这里保存着世界上最完整的“桑基鱼塘系统”,建立...

应对禽流感风险 荷兰发布全国“封闭养鸡令”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荷兰农业部16日发布全国性指令,要求家禽养殖场立即对禽类实施室内封闭养殖,并禁止举办鸟类展览。此前该国北部一家养鸡场暴发禽流感疫情。  据路透社报道,荷兰北部德伦特省稍早前发生禽流感疫情。这是该...

棉花白、油茶红、玉米黄……广袤田野收获忙绘就一派好“丰”光

央视网消息:金秋十月,甘肃省敦煌市的十余万亩棉花田陆续进入采收期,而这里的棉花许多都产自曾经的盐碱地。近年来,敦煌持续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如今,棉花长势变好了、产量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也跟着涨起来了。在...

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就菲侦察机非法侵闯我黄岩岛领空发表谈话

央视网消息:据中国海警微信公众号消息,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刘德军表示,10月16日,菲方2架侦察机非法侵入中国黄岩岛领空,中国海警依法依规跟踪监视、管控驱离。近期,菲以各种捕风捉影的借口,派出飞机频繁非法抵近黄岩岛附近海...

“钱等粮、仓等粮”充分激发秋粮购销活力 科技为全链条损耗“做减法”

央视网消息: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了解到,我国夏粮收购顺利收官,秋粮收购正陆续展开。一起了解一下。今年我国夏粮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8亿吨。河南、安徽、河北、江苏、山东等主产...

辽宁北票:一段地跨千年的“长城博物馆”

每日新闻网辽宁讯  文/孙仲兴  蒋海东      提起长城,很多人首先想到北京八达岭的巍峨砖墙。其实,在辽宁西部的北票市,同样藏着一条跨越两千多年、保存完好的“野生长城”。它把战国燕的夯土

消费“主引擎”燃动经济活力 新场景激活内需新动力 百姓美好生活更鲜活

央视网消息:“十四五” 期间,我国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新场景、新业态和新模式正在成为激活内需的新动能。海南凭借自贸港政策和旅游资源优势,已经从传统免税购物目的地变成多元体验旅游目的地,这也是全国消费市...

2023
12/03
19:01
浏览量: 694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科左中旗政府有关部门应拿出“实招”妥善处理跨区域矛盾 加强土地监管 让土地回归正常耕种与产能稳定

科左中旗政府有关部门应拿出“实招”妥善处理跨区域矛盾 加强土地监管 让土地回归正常耕种与产能稳定

传承中原味道,一碗走向全国的胡辣汤

传承中原味道,一碗走向全国的胡辣汤

缅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英勇就义89周年

缅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英勇就义89周年

光辉岁月 党恩永铭

光辉岁月 党恩永铭

预制菜技术革新让银发族也能“讲究吃”

预制菜技术革新让银发族也能“讲究吃”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