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热点追踪 > 大型文集《路》的作者-孙仲兴在出版发行赠书仪式上的发言

大型文集《路》的作者-孙仲兴在出版发行赠书仪式上的发言

来源:​每日新闻网 | 时间:2025-09-21 07:41:33 | 点击:29689

每日新闻网辽宁讯  刘正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在这满载喜悦与收获的日子里,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见证21万字文集《路》出版和今天的赠书仪式。此时此刻,这本凝聚我七十余载,人生岁月的文集终于和大家见面,心中既有对过往的无限感慨,也有对未来的满心期许,更有对在场每一位来宾的诚挚谢意。

      这本《路》,收录了我精心整理的136篇文章,从少年到老年,四个人生阶段的印记清晰镌刻其中——它不仅是我个人人生风雨与苦辣酸甜的结晶,是我对人生所见所闻的真实记录,更堪称一部浓缩的个人成长史、家族记忆史,也是我们这代人共同经历的社会变迁史的生动缩影。今天,我想借着这本书,和大家聊聊文字背后的故事,聊聊我与时代同行的七十载岁月。

1.jpg

      1953年,我出生在北票市台吉三工村,从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一生羁绊。那时的我不会想到,未来人生会历经如此多的风雨与暖阳。1958年,公私合营浪潮席卷全国,我敬爱的爷爷——一位将毕生心血倾注在自家饭店的老人,毫不犹豫响应号召,把饭店献给了国家。可谁曾想,这份无私奉献后,爷爷便卧病不起,最终永远离开了我们。年幼的我还未完全理解生死的重量,就不得不面对亲人离世的悲痛。紧接着,三年困难时期来临,饥饿成了笼罩每个家庭的阴影。那时我才六岁,每到秋天的周日,就盼着跟父亲走进农村田野。在收割后的土地里,我们拿着铁锹细细挖掘,只为寻找遗落的地瓜——哪怕只有一小块,也能稍稍填补空虚的肚子。如今回想,田野里奔波的身影、泥土的气息,还有地瓜入口的微甜,都成了我童年最深刻的印记。

      后来,我凭借努力考上北票县骆驼营中学——当时全县仅有的两所中学之一。本以为能在校园里安心读书、开启新篇,可“停课闹革命”的浪潮汹涌而至,学业被迫中断,这一停就是五年。对渴望知识的少年来说,五年时光漫长又无奈。1969年至1970年,中学恢复招工,这本是改变命运的机会,却因父亲当时遭受错误审查,我两次错过工作分配。1970年,我踏上前往乡间的路,开始了所谓“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青岁月。

6.jpg

      在农村的四年里,我从饲养梅花鹿起步,尝尽生活艰辛。每天的饭食只有高粱米饭配咸菜,饥肠辘辘是常态,寒冷与劳累更是家常便饭。但正是那段日子,让我在逆境中学会坚持,铸就了坚毅的意志。我至今记得,冬天顶着寒风喂鹿时,双手冻得通红却不敢懈怠;记得和乡亲们在田里劳作,听他们讲生活道理——那些朴实的话语,成了我人生宝贵的财富。

      1974年,我终于告别知青岁月,回到城市,加入北票矿务局冠山一井第一掘进队,成为一名井下矿工。漆黑的矿井深处,危险无处不在,我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北票矿务局的十年里,我尝试了多种岗位,每一次转变都是新的挑战,站在校园讲台,我手持教鞭传授知识,努力滋养祖国的未来,获评局优秀教师;在三宝矿宣传部,我用笔和镜头记录时代点滴,成为局、朝阳地区的优秀报道员;在公安处担任刑侦技术员时,我以守护矿区安宁为信念,成为优秀干警;在北票矿务局团委工作期间,我引领青年为“四个现代化”奉献青春,因工作出色获得局“先进工作者”称号。

7.jpg

      1979年,我步入婚姻殿堂,有了自己的小家。1980年,儿子出生——当时计划生育“一孩化”政策实施,这个孩子成了我此生的牵挂。看着他慢慢长大,我更深刻理解责任的意义,也更加努力工作,希望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1984年,我的人生迎来重要转折——调任朝阳电视台,从此与新闻事业结下不解之缘。1994年,我又组建辽宁电视台朝阳记者站,在新闻领域深耕细作三十一年。这期间,我亲眼见证社会的巨大变革:既看到过矿山倒闭、工厂关门时工人面临的困境,也看到过医疗、教育、住房改革初期部分家庭承受的压力;但更看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曾经的“饥寒交迫”变成如今的“丰衣足食”,延续千年的农业税彻底取消,农民生活越来越有盼头;曾经“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不仅实现,更有了小汽车、高铁等现代化设施。小时候去北京要花两天一夜,如今坐高铁一个多钟头就能到达。每次看到这些变化,我都忍不住感慨:生活太美了!这些亲眼所见的变迁,也成了我新闻报道中最鲜活的素材——我想用镜头和笔,永远留存这些时代印记。

      1983年,当我紧握右拳郑重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一刻起,“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深深刻在心中,成为我人生征途上坚定不移的信仰。

5.jpg

      后来,我下派到凌源县担任乡党委副书记。在基层的日子里,我深入田间地头与乡亲们促膝长谈,走进农家炕头共商发展大计。那些“县优秀共产党员”“县先进工作者”的荣誉证书,不仅是对我工作的认可,更是我与基层群众在共同奋斗中结下深厚友谊的见证。每当看到这些证书,我就会想起和乡亲们共度的时光,想起他们朴实的笑容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数十年来,我始终坚守党的新闻宣传战线,播发四千多条电视新闻作品,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工人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国内主流平台,以及部分海外媒体、网络平台发表两千五百多篇文章。其中二十多篇作品荣获市、省乃至全国电视新闻一等奖,数十篇获二、三等奖,我也曾连续五年被评为辽宁电视台优秀记者。这些荣誉,就像职业生涯中的璀璨星辰,映照出我对新闻专业的执着,也激励我不断前行。

     92年,我在北京广播学院读研期间,受学院委托主编全国城市电视台第一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红绿蓝实践》论文集。为梳理电视行业发展脉络与经验,我查阅大量资料、走访业内前辈,倾注无数心血。这本书于1994年由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学院刘继南院长亲自作序,中央电视台洪民生台长题写书名——这对我而言,是莫大的肯定与鼓励。

      2022年,我又主编了我国首部关注北票市舍宅大院文化的《舍宅情缘》。这本书聚焦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底层人群的民俗、民生与世态人情,我希望用文字保存那些逐渐消逝的乡土记忆与人间温情。令人欣慰的是,《红绿蓝实践》与《舍宅情缘》均被国家图书馆、辽宁图书馆、南开大学、南京传媒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等机构收藏。每当想到自己的文字能被更多人看见,能为社会留下有价值的东西,我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在这部《路》文集中,还有许多细节记录人生点滴:《绿色小火车》以儿童视角,写下我第一次乘坐北票矿务局通勤小火车的好奇与兴奋;《小淘气包》《挖坑》里,藏着我小时候调皮捣蛋的模样,也记录着父亲的包容与教育;《铁轱辘圈儿》则讲述父亲教育子女的苦心——那些平常小事,如今都成了最珍贵的回忆。

      《奖状》一文中,我写下年少时经历的磨砺;六篇《青年点的艰苦岁月》,真实记述了那个年代的成长经历。从农村回到矿山后,我用笔记录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奉献精神——正是这份感动,让我在每个岗位都告诫自己:要干一行爱一行,要有崇高的责任感。当老师,就努力成为优秀教师;当记者,就力争成为优秀记者;做党务工作,就对得起乡亲们,对得起胸前的党徽。

      成为职业记者后,我更珍惜党和组织赋予的职责,始终牢记“为时代鼓与呼”的使命。四十多年来,我走遍朝阳地区的乡镇村落,用镜头捕捉真实瞬间,用文字记录动人故事。我采写的稿件,上至省领导工作动态,下至普通百姓生活点滴,都力求真实、客观、生动。《省长与市长》一文,记录了岳岐峰省长单车下乡、刘相荣市长骑自行车了解民情的务实作风;我最早宣传报道朝阳红山文化,让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在国内外引发关注;也最早在中央台展现朝阳改革开放后的新变化、新面貌。回首四十年记者生涯,我无怨无悔——能成为时代的记录者、思考者,能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是我此生最大的荣幸。

      今天,《路》的出版对我而言,是人生的一次小结,更是新的起点。未来,我依然会在朝阳这片热土福地上,继续为热爱的事业拼搏,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照片见证时代。

      在此书付梓之际,我心中满是感激,也想起了不同时期给予我帮助与关怀的人。首先要缅怀那些已故的老领导:张爱友、莫士奎、汪作起、金允模、马丙发、崔志政、张旭明——他们的教导与扶持,我永远铭记。尤其难忘于海清老先生,当年是他把我从 偏僻的三宝煤矿调到北票矿务局公安处,给了我改变命运的机会。如今他已九十六岁高龄,愿老先生身体健康长寿、平安吉祥。还有武乐群、律相银、刘贵成、刘万春、张健、李秀珍、张金萍、佟国民、卢玉、肖洪昌、刘福成、孙轶、韩军、雷达、吕仕信、艾红鳄、孙国礼、陶维军、乌晓明、闫玉、何晋欣等一众同龄友人,无论顺境逆境,你们始终给予我无私支持与鼓励——这份恩情,我刻骨铭心。在此,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同时,感谢今天到场的每一位来宾——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参加《路》文集的出版赠书仪式,希望这本《路》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

友谊长存,情谊永在。最后,再次感谢大家!谢谢!


【作者:刘正 】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海南启动海上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

央视网消息:据“海南应急管理”公众号消息,海南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10月19日发布通知,根据气象预报,今年第24号台风“风神”(热带风暴级)于昨天(18日)傍晚在菲律宾吕宋岛东南沿海登陆(18米/秒),19日08时其中心...

边生活、边创业、边致富!千年水乡焕发蓬勃生机 古老智慧释放发展新活力

央视网消息:秋韵悠悠、层林尽染,正是出游好时节。10月17日,联合国旅游组织公布了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我国有4个乡村入选,浙江湖州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就是其中之一。这里保存着世界上最完整的“桑基鱼塘系统”,建立...

应对禽流感风险 荷兰发布全国“封闭养鸡令”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荷兰农业部16日发布全国性指令,要求家禽养殖场立即对禽类实施室内封闭养殖,并禁止举办鸟类展览。此前该国北部一家养鸡场暴发禽流感疫情。  据路透社报道,荷兰北部德伦特省稍早前发生禽流感疫情。这是该...

棉花白、油茶红、玉米黄……广袤田野收获忙绘就一派好“丰”光

央视网消息:金秋十月,甘肃省敦煌市的十余万亩棉花田陆续进入采收期,而这里的棉花许多都产自曾经的盐碱地。近年来,敦煌持续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如今,棉花长势变好了、产量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也跟着涨起来了。在...

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就菲侦察机非法侵闯我黄岩岛领空发表谈话

央视网消息:据中国海警微信公众号消息,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刘德军表示,10月16日,菲方2架侦察机非法侵入中国黄岩岛领空,中国海警依法依规跟踪监视、管控驱离。近期,菲以各种捕风捉影的借口,派出飞机频繁非法抵近黄岩岛附近海...

“钱等粮、仓等粮”充分激发秋粮购销活力 科技为全链条损耗“做减法”

央视网消息: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了解到,我国夏粮收购顺利收官,秋粮收购正陆续展开。一起了解一下。今年我国夏粮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8亿吨。河南、安徽、河北、江苏、山东等主产...

辽宁北票:一段地跨千年的“长城博物馆”

每日新闻网辽宁讯  文/孙仲兴  蒋海东      提起长城,很多人首先想到北京八达岭的巍峨砖墙。其实,在辽宁西部的北票市,同样藏着一条跨越两千多年、保存完好的“野生长城”。它把战国燕的夯土

消费“主引擎”燃动经济活力 新场景激活内需新动力 百姓美好生活更鲜活

央视网消息:“十四五” 期间,我国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新场景、新业态和新模式正在成为激活内需的新动能。海南凭借自贸港政策和旅游资源优势,已经从传统免税购物目的地变成多元体验旅游目的地,这也是全国消费市...

2025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广东一流学科95个

中新网广州10月15日电 (记者 许青青)据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15日发布的“2025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广东高校共拥有中国一流学科95个,其中9个为中国顶尖学科。  据了解,排名榜单包括98个一级学科和5个专业...

传染病消毒规范新标准发布 明年11月1日起实施

央视网消息:据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消息,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传染病消毒规范》(GB 19193—2025)。该标准由国家疾控局组织修订,将于2026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当前我国面临...

2025
09/21
07:41
刘正
浏览量: 2968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科左中旗政府有关部门应拿出“实招”妥善处理跨区域矛盾 加强土地监管 让土地回归正常耕种与产能稳定

科左中旗政府有关部门应拿出“实招”妥善处理跨区域矛盾 加强土地监管 让土地回归正常耕种与产能稳定

传承中原味道,一碗走向全国的胡辣汤

传承中原味道,一碗走向全国的胡辣汤

缅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英勇就义89周年

缅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英勇就义89周年

光辉岁月 党恩永铭

光辉岁月 党恩永铭

预制菜技术革新让银发族也能“讲究吃”

预制菜技术革新让银发族也能“讲究吃”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