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热点追踪 > 为什么中国的宫殿建筑几乎都是用木头

为什么中国的宫殿建筑几乎都是用木头

来源:北京青年报 | 时间:2025-09-10 10:40:27 | 点击:659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宫殿建筑几乎都是用木头,而西方的宫殿用的是石头?是因为中国人不会盖石头房子吗?

  其实,中国的石头建筑历史悠久,技术也不比西方人差,比如汉代的石造墓、祠等等都很发达,很多古建里也都有雕刻特别精致或是十分巨大的石造物品。

  那为什么中国的宫殿类型建筑多用木材呢?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思想观念

  有这么个说法,中国的石造宫殿是给鬼用的,西方的石造宫殿是给神用的。

  这个说法有道理,中国古代的石造宫殿基本都是墓葬使用,是帝王将相死后住的往生宫殿。而为现世的人建造的,主流都是木结构,比如在世的帝王宫殿、苑囿,政府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就像《北史》里记录的,古人所谓“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再看远隔万里的西方人,观念与我们正好相反。西方人信仰生而永恒,主流建筑是为灵魂彼岸的神灵建造的。用石材建造房屋,建筑才能永恒,而且还要宏伟,具有威慑力。即使随着时间更迭、王朝变革,后人也不会毁掉前人建筑,反而会在前人的建筑上进行翻修,因此很多建筑从底层到顶层,墙壁会呈现好几个王朝的修筑痕迹,留存至今。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花上百年的时间来建造一座大教堂的事情经常发生,比如,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家族大教堂就是一个典型的石雕教堂,从1882年就开始修了,一直修到现在,还在修。

  材料便捷度

  这里的便捷度说的是加工速度,中国古代改朝换代时,为了体现新王登基的霸气,大多数新朝统治者会一把火把旧朝宫殿烧掉,或者干脆焚毁之后迁都,再重新盖自己的宫殿。这就要求工匠们必须能用便捷好加工的建材来建造皇宫,尽快为新王建好自己的新家。

  这时候就会发现,木材的加工远比石料快多了,甚至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和我们今天盖房子一样“组装”的工序,建筑需要的各种木构件的样式都已经标准化、定型化。

  加工的时间被缩短,用拼积木的形式组合拼装就能直接盖房,所以无论是新建还是翻修,都特别方便快捷。当年嘉靖皇帝穷尽人力重建紫禁城三大殿,用了四年时间,和西方相比已经算得上飞快了。

  木头的快,还和榫卯结构相关。榫卯具有可拆卸性,无论是物件的替换,或者是拆房异地重建,都比较快速就可以完成。

  在山西芮城县永乐镇彩霞村发现的永乐宫,因为要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根治黄河水害,把水库淹没区的永乐宫进行了迁移,仅仅一年时间,就成功拆卸、修复并重新组装到了新的地址。

  回头我们再看欧洲的石造建筑,他们的教堂还在修。当然不是说石造技术不好,只是对中国古代而言,木制建筑更加适应我们对于“快”的需求。

  环境资源

  古代的西方世界中心多为岛屿的海洋文明,中国则是大陆文明。具有标志性的古希腊文明岛屿众多,土地狭窄,人口数量也少。土地少意味着木材资源并不丰富,但反而是自然产生的大理石材料丰富;人口数量少也让运输其他地区的资源的人力不足。因此,只能因地制宜使用大理石作为建筑原料,并由此衍生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相反,古代中国土地广袤,有大量的森林资源;河流广布,利用河流运输木材还可以节省人力资源。另外,由于木材的加工性强,利用原始工具即可完成砍伐、开料、平整、做榫卯等工序。而且随着青铜工具以及后来的铁质斧、斤、锯、凿、钻、刨等工具的使用,木结构的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并由此形成我国独特的、成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体系。

  心性和谐

  仔细观看中国古建,你会发现它和西方石建的区别还在于“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中国的古建基本都是展开式,平铺直叙,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极为和谐自然。

  反观西方石建,高高的石墙向上高耸,有一种让世人从黑暗中寻找光明的意味,人们所要的救赎在哪里?只能从教堂穹顶中透下来的一米阳光中才能找到。

  再看看我们的宗教殿堂,往往就是一尊大佛端坐在殿中,从门口就可以看见,这就和西方的宗教区别很大。

  最后我们从阴阳五行上来看,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中国哲学崇尚天人合一,顺应自然,道不远人;中国人认为泥土和树木是有生命的,用来做建筑也是有活力的,是天人的融合等,这些都影响着中国人对木结构的选择。

  所以,各个国家的建筑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优劣势,它的成因也有它的必然性,世界就是因为丰富多元而美好。

  文/杨学涛(文史学者)


【作者:杨学涛】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海南启动海上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

央视网消息:据“海南应急管理”公众号消息,海南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10月19日发布通知,根据气象预报,今年第24号台风“风神”(热带风暴级)于昨天(18日)傍晚在菲律宾吕宋岛东南沿海登陆(18米/秒),19日08时其中心...

边生活、边创业、边致富!千年水乡焕发蓬勃生机 古老智慧释放发展新活力

央视网消息:秋韵悠悠、层林尽染,正是出游好时节。10月17日,联合国旅游组织公布了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我国有4个乡村入选,浙江湖州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就是其中之一。这里保存着世界上最完整的“桑基鱼塘系统”,建立...

应对禽流感风险 荷兰发布全国“封闭养鸡令”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荷兰农业部16日发布全国性指令,要求家禽养殖场立即对禽类实施室内封闭养殖,并禁止举办鸟类展览。此前该国北部一家养鸡场暴发禽流感疫情。  据路透社报道,荷兰北部德伦特省稍早前发生禽流感疫情。这是该...

棉花白、油茶红、玉米黄……广袤田野收获忙绘就一派好“丰”光

央视网消息:金秋十月,甘肃省敦煌市的十余万亩棉花田陆续进入采收期,而这里的棉花许多都产自曾经的盐碱地。近年来,敦煌持续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如今,棉花长势变好了、产量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也跟着涨起来了。在...

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就菲侦察机非法侵闯我黄岩岛领空发表谈话

央视网消息:据中国海警微信公众号消息,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刘德军表示,10月16日,菲方2架侦察机非法侵入中国黄岩岛领空,中国海警依法依规跟踪监视、管控驱离。近期,菲以各种捕风捉影的借口,派出飞机频繁非法抵近黄岩岛附近海...

“钱等粮、仓等粮”充分激发秋粮购销活力 科技为全链条损耗“做减法”

央视网消息: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记者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了解到,我国夏粮收购顺利收官,秋粮收购正陆续展开。一起了解一下。今年我国夏粮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8亿吨。河南、安徽、河北、江苏、山东等主产...

辽宁北票:一段地跨千年的“长城博物馆”

每日新闻网辽宁讯  文/孙仲兴  蒋海东      提起长城,很多人首先想到北京八达岭的巍峨砖墙。其实,在辽宁西部的北票市,同样藏着一条跨越两千多年、保存完好的“野生长城”。它把战国燕的夯土

消费“主引擎”燃动经济活力 新场景激活内需新动力 百姓美好生活更鲜活

央视网消息:“十四五” 期间,我国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新场景、新业态和新模式正在成为激活内需的新动能。海南凭借自贸港政策和旅游资源优势,已经从传统免税购物目的地变成多元体验旅游目的地,这也是全国消费市...

2025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广东一流学科95个

中新网广州10月15日电 (记者 许青青)据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15日发布的“2025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广东高校共拥有中国一流学科95个,其中9个为中国顶尖学科。  据了解,排名榜单包括98个一级学科和5个专业...

传染病消毒规范新标准发布 明年11月1日起实施

央视网消息:据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消息,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强制性国家标准《传染病消毒规范》(GB 19193—2025)。该标准由国家疾控局组织修订,将于2026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当前我国面临...

2025
09/10
10:40
杨学涛
浏览量: 65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科左中旗政府有关部门应拿出“实招”妥善处理跨区域矛盾 加强土地监管 让土地回归正常耕种与产能稳定

科左中旗政府有关部门应拿出“实招”妥善处理跨区域矛盾 加强土地监管 让土地回归正常耕种与产能稳定

传承中原味道,一碗走向全国的胡辣汤

传承中原味道,一碗走向全国的胡辣汤

缅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英勇就义89周年

缅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英勇就义89周年

光辉岁月 党恩永铭

光辉岁月 党恩永铭

预制菜技术革新让银发族也能“讲究吃”

预制菜技术革新让银发族也能“讲究吃”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