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热点追踪 > 湖北网球为什么强?

湖北网球为什么强?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1-29 15:12:22 | 点击:403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沿着总书记引领的方向,我国体育强国建设阔步前行,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结出累累硕果。来自广袤大地的基层体育故事,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澎湃运动活力,勾勒出“国运兴则体育兴、国家强则体育强”的生动画卷。本报今起开设“体育强国路这样走”专栏,探访百姓身边的体育人、体育事、体育情。

我国能够跻身世界体育大国、奥运强国之列,根本在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体育竞技训练提供了先进科技支撑和坚实物质保障,也为各领域体育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成长环境和广泛群众基础。

——2024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3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的讲话

2024年网球赛季刚刚落幕,湖北姑娘郑钦文以世界第五的职业生涯最高排名,为这个突破不断的赛季画上句号。在WTA(国际女子职业网联)年终总决赛中,她获得亚军。上一个获此佳绩的中国球员,恰恰是同样来自湖北的李娜。

两位年龄相差20岁的湖北金花,见证并助力中国网球的飞跃。而湖北网球的辉煌不止于此。论人才,从余丽桥、潘兵、李婷,到李娜、郑钦文,几十年来接续不断。论成绩,中国网球第一枚奥运金牌、第一个大满贯单打冠军、第一个世界最高排名,皆由湖北人获得。

湖北网球为何这么强?透过时空的长镜头,循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脉络,那些振奋人心的奋起与突破,汇聚成“国运兴则体育兴、国家强则体育强”的时代强音。

几代人的薪火相传

个人、社会、国家共同发力,新型举国体制结出累累硕果

有一张照片流传甚广:2014年,在武汉市体育局江汉二桥训练基地,11岁的郑钦文与队友们守在电视机前。电视画面中,是李娜捧起2014年澳网女单冠军奖杯。那无比激动的一幕,给郑钦文种下了“大满贯冠军”的梦想。

2023年,已步入职业网坛的郑钦文回到家乡,与家人一起到湖北体育博物馆参观。一张张记录湖北网球发展历程的老照片,引得她驻足感慨:“这些荣誉就是激励我前行的动力。”一年后,郑钦文在巴黎奥运会勇夺亚洲首枚奥运网球单打金牌,她的拼搏身影也将出现在博物馆中,继续激励后来人。

薪火相传的榜样力量,为湖北网球注入源源动能。

1959年,自学网球成才的湖北姑娘严大翠亮相首届全国运动会,以出色的发挥入选国家队。一年后,湖北网球队成立,严大翠担任教练,成为湖北网球薪火相传的起点。

“好教练带出好球员,好球员退役后又成为好教练,这样的良性循环既是湖北网球稳定发展的原因,也是现象级球员不断出现的根本要素。”湖北省体育局局长水兵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余丽桥、潘兵等优秀网球运动员退役后都留在湖北队,身体力行培育后备人才。

时光大踏步向前。荆楚大地上,一代代网球人精耕细作,潜心培育着网球沃土。从2004年李婷和队友在雅典奥运会首夺网球女双金牌,到2011年李娜首夺“大满贯”法网冠军,湖北运动员接连为中国网球实现重大突破,带动许多孩子走上网球道路。

00后郑钦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出生在湖北十堰的她,6岁开始打网球,8岁时父亲带她到武汉求学,先后拜师李娜的启蒙教练夏溪瑶和省队教练余丽桥。随后,郑钦文学球的足迹不断延展,从北京的社会化俱乐部,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国际化培训,最终迈入职业网坛。

家庭培养的背后,更有体制的支持、社会的助力。湖北省体育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黄艳红说,郑钦文青少年时期需要大量国际比赛机会,湖北省和十堰市体育部门给予有力资金支持。随着自信踏上成人赛场,她很快跑出火箭般的蹿升势头。

2022年7月,武汉市乒羽网运动管理中心与郑钦文签约,省、市体育局联合对郑钦文进行“攀高保障”,以保证她的团队正常运转,并在聘请高水平教练员、科研、医疗康复等后勤保障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正如水兵所言:“运动员遇到困难,体育部门向前顶一步,运动员取得荣誉,体育部门向后撤一步。”

在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白喜林看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全面提升,更多家庭有能力和意愿培养孩子的网球兴趣,网球后备人才培养已呈现多元化特点,“通过多年探索与发展,个人、社会和国家共同发力并及时与国际接轨,尊重网球项目规律,让新型举国体制的培养模式结出累累硕果。”

数十载的精耕细作

坚实物质保障、良好成长环境、广泛群众基础,助力人才脱颖而出

网球曾被视为“贵族运动”,如今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打网球,逐渐融入日常生活。

一项项上扬的数据,印证当前网球运动的大众化程度。在湖北,约有31.3万人平均每周参与网球运动1小时以上,其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达到14.2万人。全省的网球场地约3500片,处于全国前列。全省网球俱乐部和网球学校共计190家,市(县)级协会共44家。

从武汉市驱车一个半小时,便可抵达京山这座全国唯一的“中国网球特色城市”。京山市文旅局副局长高宝介绍,京山现有各类标准网球场346片、网球俱乐部25个,“城区步行6分钟就有网球场,大部分公共球场白天在小程序预约免费,晚上也只收取20元的灯光费,极大降低了参与网球运动的门槛。”

京山的常住人口只有50余万人,而常年参加网球运动的多达10万余人,其中5.8万人是青少年。目前,网球课已在全市58所中小学实现全覆盖,其中12所作为“网球+N”体教融合试点示范学校,打通了网球体育特长升学通道,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源源活水。

今年,京山举办了42项网球赛事,其中包括两项国际比赛。“京山一年有40多个周末在进行网球比赛,全民参与,全体受益,孕育了深厚的网球文化。”高宝说。

对于大众来说,打网球是强身健体的手段,是日常消遣的方式,更是为很多孩子打开人生道路的一个新出口。

位于京山的湖北省网球学校2018年成立,全国各地的网球少年慕名而来。9岁的杨隽熙已在这里训练了两年多,妈妈杨仁慧很放心:“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收费合理,孩子打球训练和文化课学习都有保障,到现在已经获得6个冠军,其中两个还是全国比赛的。”

充盈的网球人口,浓厚的网球氛围,不断扩大着基层网球运动的“蓄水池”。截至目前,京山已向国青队和国少队输送4人,向湖北省队输送7人。今年巴黎奥运会郑钦文夺冠后,湖北省网球学校的电话几乎被打爆,全国有1400多名孩子前来报考,最终录取460人。

不只是京山。这些年,湖北省体育局通过伸展到各级体校、俱乐部的毛细网络,遴选出有天赋、有潜力的网球少年,加以培训、资助乃至选送到海外,参与职业赛事历练。依托各级政府的体育经费和政策扶持,湖北精心雕琢着网球“未来之星”。

“体育竞技训练有了坚实物质保障,依托良好成长环境和广泛群众基础,网球人才脱颖而出也就水到渠成。”湖北省网球学校党支部书记张波感慨。

新时代的全力托举

欣欣向荣的网球事业源自国力强盛,展现中国体育拥抱世界姿态

“每当有人问我来自哪里,我都会自豪地告诉他们,是中国一个名叫武汉的地方,人口不多,也就1000多万。”2014年,站在澳网赛场上,李娜自豪地介绍自己的家乡。同年9月,WTA超五巡回赛武汉网球公开赛首次挥拍。10年后,焕新升级为WTA1000级别赛事的武网,迎来了郑钦文这位本土球星,赛事门票销售量创历史新高,超18万人次观众到现场观赛。

武网发展的这10年,也是新时代中国体育日新月异的10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竞技体育突破不断,体育产业生机勃勃,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交相辉映。网球,这个高度国际化的职业体育项目,折射出中国体育拥抱世界的昂扬姿态。

很多人都记得,2017年武网开幕式上“向湖北网球人致敬”的动人场景。严大翠、余丽桥、潘兵、朱本强、李婷、李娜……一位位网球名宿走到前台,他们脸上的自信与豪情,辉映着湖北网球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历程。

“只有营造了肥沃的土壤和友好的环境,才能助推中国网球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白喜林认为,湖北网球的探索经验,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借鉴和推广的样本。

今年武网期间,湖北省网球学校的孩子们来现场观赛。看着白俄罗斯名将萨巴伦卡的比赛,杨隽熙很受触动:“直观感受顶尖球员的球速和球质,让我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

在郑钦文征战WTA年终总决赛的同时,武汉同期举办了首届中国青少年网球城市挑战赛总决赛。来自全国33支队伍的127名青少年球员,展现中国网球的澎湃活力。最终,湖北省京山市网球学校获得U16组女子团体冠军,湖北省武汉市队夺得U14组男子团体冠军,扎实的人才储备可见一斑。

为了让年轻球员得到更多锻炼,湖北还将申办更多低级别职业赛事和青少年赛事,搭建金字塔结构的赛事体系,为本土球员提供更多高水平比赛机会。

“成为下一个郑钦文”的期盼,激励着广大青少年投身网球运动,也为湖北网球经济添了一把火。

如今,周末和节假日,前往球场打球的市民络绎不绝;各类网球体验课、培训课订单量连续攀升;众多网球赛事举办,吸引了大量网球爱好者前来观赛,“跟着赛事去旅行”推动体育旅游升温……网球文化引领着大众健康生活,“网球+”擦亮了湖北的金色名片。

欣欣向荣的网球事业,映照出时代精神、国力强盛。底蕴深厚的湖北网球,乘着新时代体育发展的快车,满怀底气和动力加速前行。

“我们将持续壮大群众体育基础,强化青训体系建设,办好网球赛事,构建湖北网球生态,培养更多优秀网球运动员,为国争光。”水兵的目光,已瞄准未来。

责任编辑:张亦弛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记者手记:抓住时间窗口 赢得战略主动

每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中国共产党人总会吹响嘹亮的号角。  2025年10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五五”规划建议,发出了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强音。  时间,在量变中累积质变。此次全会上,习近平...

学习快评丨锚定宏伟目标接续奋斗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历史方位,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对未来五年发...

中国经济三季报|前三季度机械工业运行稳中有进 产业升级迈出坚实步伐

央视网消息:记者24日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机械工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外贸出口彰显韧性,机械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规模以上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高于全国工业2.5...

透过“洋女婿”“中国通”视角看外国人“方便来、留得住、融得好”

央视网消息:“十四五”即将收官,这五年,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老王见到了加拿大“洋女婿”杰米,网上大家更喜欢叫他“大胖媳妇儿”。杰米2023年开始在北京定居,短短两年多,让他感触最深的是各种免签政策带来的变化...

工业经济向“新”而行 多视角感知未来产业“练兵场”澎湃活力

央视网消息:最新公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汽车、电气机械、电子行业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合计接近40%。“十四五”以来,新质生产力让生产更高效、生活更便利、出行更智能,...

航空安全事故频发 美参议院一委员会通过空域管控法案

  美国国会参议院商务、科学和运输委员会21日通过一项两党合作的航空安全法案,要求所有飞机在管控空域必须启用追踪飞行器的ADS-B系统。今年1月,美国一架客机与陆军直升机相撞后坠河,造成67人死亡,事发时直升机未启用该系...

从代码中看中国创新

清晨,闹钟在手表上响起,联动客厅窗帘缓缓拉开;驾车上班,手机上未听完的播客,无缝流转至汽车中控屏继续播放;办公时,平板上的文档,通过简单拖拽,便可以在电脑屏幕上继续编辑……上班族杨女士告诉记者,“鸿蒙生态的设备协同操作起...

习言道|涉及老百姓的事,习近平一再强调八个字

  中新网10月20日电 题:涉及老百姓的事,习近平一再强调八个字  今年4月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  在“十五五”谋篇布局...

领航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四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全局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

转存!十四五时期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

①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②2024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③4项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④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一组数字,回望“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发展成就。&nbs...

2024
11/29
15:12
浏览量: 40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科左中旗政府有关部门应拿出“实招”妥善处理跨区域矛盾 加强土地监管 让土地回归正常耕种与产能稳定

科左中旗政府有关部门应拿出“实招”妥善处理跨区域矛盾 加强土地监管 让土地回归正常耕种与产能稳定

传承中原味道,一碗走向全国的胡辣汤

传承中原味道,一碗走向全国的胡辣汤

缅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英勇就义89周年

缅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英勇就义89周年

光辉岁月 党恩永铭

光辉岁月 党恩永铭

预制菜技术革新让银发族也能“讲究吃”

预制菜技术革新让银发族也能“讲究吃”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