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关注民生 > 乡村学校,如何点亮农村娃的梦想(深聚焦)

乡村学校,如何点亮农村娃的梦想(深聚焦)

来源: 人民日报 | 时间:2025-03-24 13:49:57 | 点击:492

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消防、安全等管理水平,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本期教育版,我们聚焦几所乡村学校,看它们如何点亮农村娃的梦想。

——编 者

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如何优化?

“云”端架桥共享资源

本报记者 秦瑞杰

办学特色:通过教育数字化转型,让更多农村学生享受优质资源。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金积中心学校五年级(1)班的教室里,学生们聚精会神地看着电子黑板。屏幕另一端,银川市二十一小教师正在讲解古诗。

隔着屏幕,两地学生同步举手答题,画面没有丝毫延迟。“和城市的同学一起上课,大家互相启发、踊跃互动,对这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理解更深刻了。”金积中心学校学生雷梓涵眼睛亮得像星星。这样的“双师课堂”,已成为该校44个班级的日常。

一根网线,改变着乡村教育的图景。宁夏近年来推进“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金积中心学校作为首批试点校,建成34间互动教室,还与银川名校结成“云上对子”。

“两地同步上课,乡村学校对接了名校优质资源,对教学帮助很大。”课后,五年级(1)班的语文老师杨芳芳轻点屏幕,打开教学回放,回顾课堂情况。数字化浪潮中,受益的除了孩子们,还有她这个数字课堂的探路者。

翻开杨芳芳的备课本,上面贴着各色便签:“古诗微课链接”“生字AR演示”……通过宁夏智慧教育平台,她每月参加跨地区教研,与名师“云端”切磋。“以前外出培训机会少,现在每天都能共享名校资源。”杨芳芳说。

城乡教师通过实时巡课、在线评课一起打磨教学,如今,金积中心学校的教师们能熟练运用智能教学工具,30余个教学案例、课程设计获得省级奖项。

在一堂“光影互动”为主题的美术课上,金积中心学校还与更偏远的马莲渠中心学校隔屏协作:

“请观察对方学校窗外的光线和影子变化。”随着老师提示,两校学生举起素描本,描绘对方学校的菱形窗格、斑驳树影。数字技术,打破了两所乡村学校的地理阻隔。

从“上引名校”共享优质课,到“下托村小”辐射周边教育,金积中心学校的变化正是宁夏“互联网+教育”发展成果的缩影。通过建设教育云平台、高速教育专网、互动课堂屏幕和智能研修中心,城乡学校“同上一堂课、同研一课题、同享一资源”逐步实现。

窗外柳芽萌动,教室书声琅琅。“孩子眼里有光,教师心中有‘数’,乡村教育优质资源更加丰富。”杨芳芳挥一挥写满笔记的备课本,笑意盈盈。

怎样突出乡村学校特色?

“娃娃农场”泥土芬芳

本报记者 杨文明

办学特色:让学校成为求知强能的学园、生动活泼的乐园、充满亲情的家园。

三年级以上每周两节劳动课,学生在学校的动物园里学生物,在植物温室里上美术……云南曲靖宣威市靖外明德小学依托农村学校资源,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农村娃。

春来了,学校里鲜花盛开,美术老师魏荣把学生们带到校园农场,多彩的春天跃然纸上。前不久的教研会上,校长雷应飞对老师们提出要求:上课内容与自然相关时,要带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农场上课。

进入三年级后,每个班级都会分到农场里的一块责任田,农作物的栽种、管理、采收,学生全程学习参与。雷应飞介绍,学校食堂所需食材绝大部分来自这150亩的劳动教育基地,不仅自给自足,还常有富余。

“劳动中形成的优秀品格,影响的是孩子的一生。”雷应飞说。

不仅有农场,学校还向当地有关部门申请建立了动物园。梅花鹿、鸵鸟、珍珠鸡……学生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求知,开阔了眼界。

“丁零零……”下课铃响,学校运动场迅速热闹起来,孩子们汇聚在球场、跑道,仿佛一群快乐的小鹿。操场边,开放式球架上放有篮球、足球、手球、旱地冰球等,学生可以任意拿取,甚至带回家。“在我们学校,球的数量比学生的数量还多。”雷应飞打趣道。

为保障孩子们有充足的放松时间,学校把课间时间改为17分钟,还引入“全员体育老师”制度,要求各科教师参加学校统一培训,掌握一门运动技能。校园里,经常能看到数学老师在课外活动时间教打球,英语老师在带晨跑……动起来,跑起来,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干农活能学到什么?”“会不会影响学习?”一开始,也曾有人提出担心和质疑。雷应飞说,看教学质量,靖外明德小学在当地乡镇小学中口碑不错;比体育运动,学校篮球、足球项目均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夺得过冠军。一段时间后,疑虑也就消散了。

“看,我们的孩子们一点也不胆怯,很愿意展示自己,很有自己的想法和抱负。”在雷应飞看来,只在教室里,闻不到鲜花绽放的清香、触不到摇曳的树叶。走到乡间,走进生活,孩子们才会知道跌倒的疼痛、成功的喜悦、汗水背后的坚持、果实成熟的快乐,以及自己的无限可能。

(曾智慧参与采写)

寄宿制学校如何办好?

学校如家呵护成长

本报记者 方 敏

办学特色:耐心呵护农村孩子,为他们指引成长的方向。

到镇里,要10公里;去市里,要36公里。河南邓州市十林镇的河北小学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

“学校有246名学生,其中有不少留守儿童。我们针对这一特点,优化教育方式。”校长李新伟说。

一些学生家长平常不在孩子身边陪伴,如何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老师们制定了“养成教育十五条”,从文明礼仪到卫生整理,从读书写字到就餐入寝,都进行耐心指导,引导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吃饭时,自觉排队打饭;宿舍里,被褥整整齐齐;遇到老师和参观者,主动问好……学校里,懂礼仪的学生成为美丽的风景线。

部分学生家中书籍较少,如何让孩子们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教学楼前,一场阅读分享会正在进行。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们共同阅读了《爱的教育》,分享书中的暖心故事。

李新伟介绍,学校通过“共读一本书”、晨读、午诵等活动,让爱读书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与此同时,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漫步校园,处处有书香。

“只会读书还不够。”李新伟说,“我们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劳动精神,让他们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学校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既帮助父母分担家务,也增强责任意识。

周末,跟着五年级学生赵庭回家看看。一进厨房,他熟练地切菜、炒菜。不一会儿,一道番茄炒蛋就做好了。“以前觉得做饭很难,劳动课上,老师教我们烹饪技能,现在我能做好几道菜了!”赵庭自信地说。

家校共育,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为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表现,河北小学每月召开“云上”家长会,班主任通过视频展示学生在校表现,分享科学教育理念。线下,则不定期举办“爷爷奶奶课堂”、家庭教育公益讲座,用案例讲解心理健康等方面知识。“我们希望让家长明白,教育孩子不是只管吃饱就好,更要注重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李新伟说。

天色渐晚,离开河北小学时,老师们准备照料孩子们回宿舍休息。灯光亮起,乡村教师们坚守的身影格外动人。

怎样拓宽学生视野?

少年宫建在校园里

本报记者 姚雪青

办学特色: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拓宽孩子们创新创造的视野。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3D打印和激光切割的方式,制作出微缩版电梯模型和电动车模型。今天我们的目标是——让电梯摄像头更聪明,自动识别并拒绝电动车进入。”科创老师高峰的开场白,一下子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这里是江苏高邮市秦邮实验小学乡村少年宫的“创客空间”,30多名学生围坐一起,参加课后科创社团活动。

“哪位同学来给摄像头编写程序?”高峰说。

“我来!”六年级(8)班的陈袁森举起手。

师生一起将AI摄像头连接电脑,输入一段“物体识别”程序指令,启动“学习”按钮,并将电动车照片逐一放在摄像头前面。

见证奇迹的时刻!程序编好后,摄像头迅速识别出电动车的形象:电梯模型上的传感器收到指令、拒绝开门,LED灯不断闪烁、发出警报。

“太神奇了!”实验很成功,孩子们开心极了。

据介绍,2012年起,高邮市开展乡村小学少年宫建设,着力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拓宽孩子视野。

学校里的少年宫,可不是兴趣小组简单“扩容”。一方面,课程丰富多元,以秦邮实验小学为例,不仅有合唱、舞蹈等传统项目,还增设了彰显乡土特色的扬剧、秸秆画课程,以及前沿的科创课程等。另一方面,少年宫拥有专属空间,“创客空间”里有电脑桌、地图桌等,满足不同项目的学习需求。

少年宫的活动内容从哪里来?高峰说,在日常的信息科技课堂上,他主要聚焦具体知识点的教学,而“切换”到少年宫科创社团,则更多聚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防止电动车进入电梯有哪些可行办法、楼道拐角处怎样避免碰撞等。学生们细心观察生活,再和老师一同探索创新。

“我们的少年宫不比城区的差。”秦邮实验小学校长谭大坤介绍,硬件上,激光切割机床等设备逐步配齐;师资方面,老师们多次参加教育系统及科协的培训,还邀请高校教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共同指导学生。

“乡村小学少年宫建设有助于补齐乡村教育短板,培育具有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高邮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姚国平介绍,围绕“全域覆盖、精准育人”,全市的乡村小学少年宫构建起“一宫一品”格局,形成“专职教师+高校志愿者+民间艺人”联动机制,累计600多名校内教师参与其中,覆盖学生2万人。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23日 05 版)

责任编辑:李婧怡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湖北省公安县斗湖堤市场监管所:落实幼儿园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让“小饭桌”成为“放心桌”

每日新闻网讯(彭军)为切实保障在园幼儿饮食安全,公安县斗湖堤市场监管所对辖区内幼儿园食品安全实施精准监管,通过“一看、二陪、三落实”工作方法,全面压实幼儿园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守护幼儿“舌尖上的安全”。据悉,该所把“小厨房...

卢浮宫劫案之后 法国另一家博物馆失窃

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发生抢劫案后不久,法国另一家小型博物馆失窃,约2000枚金币和银币不翼而飞。事发后该博物馆暂时关闭。  失窃的是位于该国东北部上马恩省朗格勒市的启蒙运动博物馆。馆内收藏有18世纪的手稿、信件和历史文物等...

大国五年丨“十四五”,改变你我生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四五”这五年,群众出行出游更加便捷、医疗养老更有保障、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天更蓝、水更绿、环境更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的成果,正在实打实地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践行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各地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前不久,上海将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静安区等8个重点区域和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增设...

烟台高新消防靶向施策筑牢小型餐饮场所 消防安全“防火墙”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于娇娇)为深刻吸取近年来小型餐饮场所火灾事故教训,坚决防范和遏制群死群伤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连日来,烟台高新区消防救援大队周密部署、精准发力,在全区...

烟台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高新区大队持续开展酒醉驾专项整治行动

       每日新闻网讯; 吕本政 宋先媛  为持续保持对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严管态势,全力压降因酒醉驾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0月20日夜间至次日凌晨

新时代“实”字说

一段只有100多字的话,“实”字出现了10次:“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要笃实好学,尊重实际,不违背规律,不盲目蛮干;要求真务实...

西海固的秋天

  吴忠市红寺堡区周新村村民在晾晒黄花菜。  谭佳亮摄(人民视觉)  吴忠市红寺堡区扬水管理处红三泵站。  红寺堡区委宣传部供图  固原市西吉县万亩梯田秋日风景。  郭小立摄(人民视觉)  宁夏西海固的秋天,打翻了大地的...

新台阶、新提升、新突破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稳健前行取得瞩目成就

央视网消息:记者10月20日从国家统计局获悉,“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阔征程上迈出坚实有力的一步。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跃上新台阶。“十四...

前三季度,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2100余件4400余人

央视网消息: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站消息,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高发,检察机关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不断加大打击犯罪力度,强化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维护网络空间清朗和社会安全稳定。2025年前三季度...

2025
03/24
13:49
浏览量: 49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成渝中线高铁全线最高的柳湾特大桥21号主墩封顶

成渝中线高铁全线最高的柳湾特大桥21号主墩封顶

“中科卫国健康行动”京津冀健康论坛发布会 日前在石家庄举行

“中科卫国健康行动”京津冀健康论坛发布会 日前在石家庄举行

四川东坡:坚守岗位保春节市场供应

四川东坡:坚守岗位保春节市场供应

从争论到共识:预制菜与中央厨房的理性解读

从争论到共识:预制菜与中央厨房的理性解读

全民健康,医路同行

全民健康,医路同行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