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纪实现场 > 回家过年,大学生怎么成了“德华”?

回家过年,大学生怎么成了“德华”?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4-02-17 10:58:06 | 点击:4368

一年又一年,过春节的方式也正一变再变。从何时起,“回你家过年还是回我家过年”的家庭难题有了新解法;从何时起,春节期间的社交关系被悄然重构……一年又一年,不变的春节不断见证新现象、催生新职业、带来新感受。中国新闻网推出“春节新式图鉴”策划,记录年俗里的变迁,定格变化里的中国。


原标题:回家过年,大学生怎么成了“德华”?

今年春节假期,“大学生德华”成了互联网上备受关注的群体。她们在寒假回家后承担起了照顾哥哥或者姐姐孩子的重任,就如电视剧《父母爱情》中江德华的角色,而被称为“大学生德华”。

图片来源:《父母爱情》剧照

“大学生德华”回来了!

今年春节过得好,家里的“德华”们功不可没。

德华原本是电视剧《父母爱情》中男主人公的妹妹,在男女主工作忙碌时帮忙带大了五个侄子侄女。其中的一个名场面就是,德华在已经帮哥嫂带三个孩子后,得知嫂子又怀了双胞胎后的那句:累死俺算了!

如今,放假回家的大学生变成了德华,假期为哥哥嫂子或者姐姐姐夫带娃。近一个月来,关于“大学生德华”的内容屡屡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

今年刚上大二的赵鱼塘算得上“资深德华”。由于工作的原因,她的姐夫常年不在家,而姐姐和爸爸妈妈都有自己的工作。于是从姐姐诞下第一个孩子开始,身为小姨的她就开始帮忙分担带娃重任,从小时候负责换尿布、喂奶一直到孩子大了。

赵鱼塘和两个外甥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目前,大外甥已经5岁,小外甥也有2岁。在赵鱼塘看来,带孩子倒不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加上姐姐姐夫的全力支持,她说,“习惯了,能应对”。

相比之下,本身就学幼师专业的康康带起孩子来则更加得心应手。她在实习的时候就带过和家里差不多大的一批孩子,还照顾过家里的妹妹和表哥表姐家的孩子。这些经验甚至让她自己在实习的时候更容易得到认可。

康康说,现在她和外甥几乎是形影不离的状态,自己社交娱乐的时间明显减少。“我对象有的时候联系我,根本联系不到。”在康康看来,带孩子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能看着孩子一点点各方面进步,会让她感到十分欣慰。

康康和外甥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一种维系亲情的方式

除了育儿话题在互联网本身自带流量以外,对于“大学生德华”走红的原因,或许也与近年来年轻一代的亲缘关系如何维系受到关注有关。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胡小武在论文《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中提出“断亲”这一概念,并定义为人们几乎不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这篇论文一度引起热议。

当亲属关系不再是重要的社会支持网络的时候,人们想知道,年轻一代的家庭结构将会出现怎样的形态。

网络上流行着这样一个说法:“大学生放假回家,靠做家务来维系亲情。”无论是带孩子或者主动做家务,都不难看出,当代年轻人已经在有意识地巩固家庭关系。

与电视剧中的德华相比,赵鱼塘认为,相同的地方是都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大家庭,互帮互助。电视剧中,德华因为兄妹之情,无私地帮助嫂嫂把孩子抚养长大,而她也从小和姐姐一起长大,自然应该互相体谅,互相帮助,这本来也是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做的。而不同之处在于,她的姐姐可能不会生这么多。

双向奔赴而非强求

陈女士认为,有人帮她带孩子能让远嫁的她消除对新家庭的陌生感,这也让她和孩子姑姑的相处变得更像亲姐妹。

陈女士的“德华”虽然才读大一,但从月子时候就开始来帮她带孩子,现在孩子已经9个月了。

陈女士孩子的姑姑帮忙照顾 受访者供图

“小孩看到姑姑就不要妈妈抱了,虽然是大学生,但心很细,出去玩的时候风大,姑姑会给小孩拿毯子包着头。”陈女士孩子的爸爸和爷爷奶奶都有工作要忙,而她的家人也远在异地无法过来,刚好那时孩子的姑姑放假,便主动提出要去陪她。

陈女士回忆,姑姑第一次抱孩子的时候手都在抖。慢慢学会给小孩换尿不湿,抱着哄睡,玩耍,再后来换衣服,换鞋子,帮忙洗澡。“姑姑疼爱小孩,小孩喜欢姑姑,大家是双向奔赴”。

“大学生德华”走红之后,有观点认为不应该把这样的现象当成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对此,陈女士说,首先要尊重每个人的权利,不能强求谁一定要给自己帮忙,本身就没有这个规定。对于主动帮忙的孩子姑姑,她十分感激,平时会送上新衣服、化妆品等作为礼物。

“有的地方,生了孩子就会希望有人帮忙,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因为姑姑不来就强行要求或者批评人家,这就不对了。”陈女士说。(韦香惠)

(责编:郝孟佳、李昉)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官方通报江阴一化工厂发生火灾:无人员伤亡

央视网消息:据澄江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澄江街道办事处发布情况通报。  2025年10月20日11时57分许,江阴市梅园大街618号厂区内一辆装有黄磷的罐车少量黄磷溢出发生自燃。12时03分,消防救援人员...

铁路常旅客会员服务再升级,一文了解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国铁集团获悉,10月20日起,铁路常旅客会员服务进一步优化升级,14至28周岁的常旅客会员购票乘车将获得更大幅度的积分优惠,同时积分兑换新增了座位升席功能。新规明确,14至28周岁持居民身份证、港澳台居...

烟台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高新区大队深入开展摩托车专项整治行动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宋先媛)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宋先媛)为切实加强辖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涉摩托车道路交通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0月16日,烟台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高新区大队紧密结...

多举措协同全力推进秋收 高科技农机与时间“赛跑”抢收抢种

央视网消息:近日,黑龙江多地遭遇雨雪天气,这给秋粮收获带来一定影响,农户们加快秋收进度,昼夜抢收秋粮。  在同江市青河镇东明村的玉米地里,大型玉米收割机开足马力,在黑夜中加紧作业。气象部门预测48小时内会有大范围雨雪降温...

各地社区便民阵地上“新”服务 让民生实事落地有声、幸福生活可感可及

央视网消息: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各地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等社区便民阵地,不断创新服务举措,让民生实事落地有声、幸福生活可感可及。  创新治理 外卖小哥与社区“双向奔赴”  在山东威海,当地探索把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融入社...

金价今晨再创新高 一度触及4380美元/盎司

今晨 现货黄金突破4300美元/盎司一度触及4380美元/盎司再创历史新高今年以来国际金价的涨幅已达60%左右面对金价的持续大幅波动上海黄金交易所、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接连发布风险提示↓↓↓紧急提醒  16日,上海黄金交易...

“一粒米”解锁“一桶金” 良种+良法模式绘制水稻收获好“丰”景

央视网消息:“十四五”这五年,“建设农业强国”始终是发展蓝图的核心,三农领域交出了沉甸甸的答卷。粮食产量连续站稳1.3万亿斤台阶,2024年更首破1.4万亿斤;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提前一年达成“十四五”目标;农村...

千万中外学子参赛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圆满收官

由教育部等11部门会同河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15日在河南郑州落下帷幕。  千万中外学子参赛  4720个项目入围总决赛  本届大赛共有来自161个国家和地区5673所学校的619万个...

全国首列氢能文旅列车“氢春号”在长春发布 实现零碳排放

全国首列氢能文旅列车“氢春号”16日在长春发布,这标志着我国氢能轨道交通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列车由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属新能源轨道交通装备,内置氢能动力系统,实现零碳排放,运行时无需接触网,同时结合城市文...

校馆弦歌·文博日历丨湖南大学里,藏着本秦代“数学实战手册”

  数学是学生的“必修课”?  2000多年前的秦代官吏  早就把它当“基本功”了  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就藏着这样一本秦代“数学实战手册”秦简《数》  一本穿越2000年的数学教材  说到中国古代数学  你是不是只知...

2024
02/17
10:58
浏览量: 436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 担负国企文化使命”座谈会在京成功举办

“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 担负国企文化使命”座谈会在京成功举办

征程万里风正劲 奋楫笃行再出发

征程万里风正劲 奋楫笃行再出发

北京柘城商会换届暨博士团成立大会成功举办 企智融合 跨越腾飞

北京柘城商会换届暨博士团成立大会成功举办 企智融合 跨越腾飞

《山茶妹:从艰辛创业到造福一方》

《山茶妹:从艰辛创业到造福一方》

情系乡村幼教 共建“手拉手”  工程

情系乡村幼教 共建“手拉手” 工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