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头条快讯 >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增添发展动力 促进互利共赢(共建“一带一路”·第一现场)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增添发展动力 促进互利共赢(共建“一带一路”·第一现场)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3-11-02 06:14:38 | 点击:4062

工作人员在巴基斯坦默蒂亚里—拉合尔(默拉)直流输电项目拉合尔换流站中控室工作。

  艾哈迈德·卡迈勒摄(新华社发)



  卡洛特水电站是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水电投资项目。图为中巴技术人员在监测水电站运行情况。

  本报记者 牟宗琮摄



  在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带动下,被誉为“中巴友谊路”的喀喇昆仑公路二期升级改造项目2020年竣工并通车,并入巴基斯坦南北交通大动脉。

  本报巴基斯坦分社 萨义德·迈赫迪摄



  巴基斯坦隆平南亚种子研发中心暨巴基斯坦育种站的水稻项目试验田。

  龙 飞摄


  中巴经济走廊是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先行先试项目。自2013年启动以来,中巴两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走廊建设,形成了一批早期收获,为巴基斯坦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本报记者深入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实地采访,记录下一个个互利共赢的合作故事。


  一条地铁线——


  “新时代中巴友谊路”


  巴基斯坦东部城市拉合尔,橙线轨道交通项目(以下简称“橙线项目”)德拉古杰兰车站。安检、购票、通过闸机,步入宽敞明亮的站台,列车到站时间显示屏、自动玻璃屏蔽门等设施一应俱全——这是一座设施先进、现代化气息浓厚的车站。


  拥有千万人口的拉合尔不仅是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也是该国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随着人口快速增长,拉合尔的交通拥堵状况愈发严重。街道上两轮摩托车、三轮出租车、大篷车与公交车众多,道路嘈杂、拥挤是常态。


  2020年10月,由中国企业承建的橙线项目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巴基斯坦进入“地铁时代”。这是巴基斯坦第一条地铁线,也是该国目前唯一的轨道交通线,全长27公里,设有26座车站。开通运营3年多来,橙线项目累计运送乘客近1亿人次,列车准点率达到99%以上。


  车站内,一列橙红色的列车驶入,乘客有序上下。进入车厢,顿觉清凉。拉合尔大学三年级学生阿施法克告诉记者,她以前从住所到学校需要换乘公交车和三轮出租车,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现在乘坐地铁只需半小时,“每节车厢都有空调,还有女士专用车厢,搭乘体验安全、舒适。”当地医生夏巴兹·阿哈迈德每天也乘坐橙线地铁上下班,“从我家到医院一共6站地,全程大约25分钟,出行既环保又便捷。”


  “橙线项目完全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和中国装备,有效提高了拉合尔的交通便利性。”橙线项目经理胡塞姆·索海尔表示,伴随地铁开通,26个站点周边的地产开发和商业发展也驶入快车道。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该项目还为当地增加了就业。据索海尔介绍,项目建设过程中提供了7000多个就业岗位,创造了大量服务性岗位。地铁开通后,约1300个专业性运营维护岗位都聘请了本地员工。如今,他们已成为巴基斯坦现代轨道交通的第一批专业人才。


  橙线项目车辆班长阿斯兰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他曾在中国燕山大学学习中文,是中国企业为橙线项目培训的首批40名巴基斯坦列车司机之一。“在中国师傅的帮助下,目前橙线项目共有100多名司机,基本实现了本地化培训和运营。”阿斯兰骄傲地说。


  气势恢宏的高架桥伸向远方的轨道,橙线轨道交通项目从拉合尔穿城而过,仿若一条长长的纽带,承载着中巴两国人民深厚的友谊,被誉为“新时代中巴友谊路”。拉合尔市所在的旁遮普省公共交通局运营总经理奥赛尔·沙阿说:“橙线项目给民众出行带来便利,成为巴中两国务实合作的典范,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一片试验田——


  “毫无保留地传授农业技术”


  时值正午,骄阳似火。在拉合尔西南郊的一处杂交水稻试验田里,来自中国湖南的农业专家龙春久正在同当地农民和技术员一起进行杂交水稻选种试验。头戴草帽,裤脚挽至膝盖,龙春久在泥泞的水田里弯腰插秧,汗水从他黝黑的面庞上淌下。


  “这里夏季漫长,天气炎热,给我们下田做杂交水稻的选育工作带来很大挑战。但气温偏高、温差小、光照时间长易于水稻生长,是巴基斯坦水稻种植的优势。”龙春久说,中国专家坚持研发先行、结合本地特点的原则,反复筛选试验,目标是研发出适合当地种植的耐高温、抗倒伏、耐盐碱、产量高的好品种。田间,一簇簇聚拢的秧苗旁插着标志杆,杆头不同颜色的标识注明了新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信息。


  龙春久所在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在1999年成立伊始就与巴基斯坦方面建立了联系,从最初的杂交水稻试验、推广、本地化制种到现在的品种研发,巴基斯坦本地业务不断发展。2016年底,隆平高科正式在巴基斯坦注册成立了隆平南亚种子研发中心暨巴基斯坦育种站(简称“研发中心”)。作为研发中心负责人,龙春久多年来扎根当地,在水稻选育、人才培养、与当地公司合作等方面逐步打开了局面。


  “以前,巴基斯坦本地的水稻种植方式较为粗放,种子随意播撒,缺乏科学流程,产量不高。”龙春久说,目前,研发中心成功选育出13个杂交水稻品种,这些优质高产品种受到当地农户的普遍欢迎。正在插秧的一位当地农户告诉本报记者,使用了研发中心的杂交水稻种子后,每公顷产量达到9到10吨,产量比以前翻了一番,“以前种植水稻只够一家人勉强糊口,现在可以把富余的稻米出售,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巴基斯坦《国民报》报道称,研发中心选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在巴基斯坦的种植面积已超过80万公顷,不仅帮助很多当地农民走上了致富路,也增加了巴基斯坦农业出口外汇收入。


  在为巴基斯坦带来先进农业科技、帮助当地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研发中心还积极培养专业人才,累计为当地培养了约500名农业技术人才。巴基斯坦知名农业学府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研究生瓦加斯每天跟着龙春久在试验田里摸爬滚打,他说:“龙教授毫无保留地传授农业技术,让我们切身体会到巴中两国民众的深情厚谊。中国专家在农田里播撒的不仅是优良的水稻品种,更是兄弟般的友好情谊。”


  研发中心的巴方合作伙伴、巴基斯坦嘎德农业研究与服务公司研发总监阿卜杜勒·拉希德认为,近年来,巴中两国高度重视农业领域合作,在包括杂交水稻在内的粮食和经济作物领域开展技术合作,培育出一批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作物品种,为本地农户增产增收提供了重要助力。与此同时,两国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的交流,也为当地培养出越来越多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人才,为巴基斯坦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座水电站——


  “照亮了数百万个巴基斯坦家庭”


  在卡洛特水电站厂房内的一面墙上,并排悬挂着中巴两国国旗,国旗下方一行英文写着:巴中友谊万岁。偌大的厂房内,四台水轮发电机组正在运行,发出隆隆响声。


  由中国三峡集团为主投资方投资建设的卡洛特水电站位于旁遮普省卡洛特地区,总装机容量72万千瓦,年均发电量32亿千瓦时,可满足当地500万人口用电需求。今年6月29日,卡洛特水电站实现安全运行一周年,累计发电量36.4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15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98万吨。


  卡洛特水电站不仅为巴基斯坦提供了清洁能源,也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自2015年开工以来,卡洛特项目建设峰值期直接提供近5000个就业岗位。2019年10月起,三峡集团—巴基斯坦奖学金计划开始实施,通过“2+2”的合作办学模式,当地学生在巴基斯坦大学学习两年后,前往中国高校完成后两年的学业。目前,已有18名当地大学生入选该计划并完成学业,其中10名进入卡洛特水电站工作。


  24岁的萨妮娅·阿巴西就是其中一员。“如果没有中国企业,我很难顺利完成学业,更不可能拥有这么好的工作机会。”阿巴西来自偏远山村,卡洛特水电站改变了她和家人的生活,“共建‘一带一路’为巴基斯坦带来了水电项目,用清洁电能照亮了数百万个巴基斯坦家庭,也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


  为改善卡洛特水电站附近居民的生活条件,中国企业与当地政府深入合作,在当地建设了小学、医院、公路等设施。穆罕默德·迈赫尔班家住水电站附近的坎纳德村。他说,以前,孩子们上学走山路单程需要一个小时,由于路远难走,很多孩子会推迟入学甚至辍学。“后来,中国企业帮我们修了路,扩建了学校,添置了新的桌椅设施。如今,学校里的学生越来越多。水电站建好后,村里不再限电了,孩子们再也不用摸黑写作业了!” 迈赫尔班说。


  10年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等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以其可感可触的丰硕成果,成为中巴友谊的新标杆。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巴经济走廊累计为巴创造23.6万个就业岗位,帮助巴新增510公里高速公路、8000兆瓦电力和886公里国家核心输电网。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巴基斯坦民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巴基斯坦全球战略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人类命运共同体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哈立德·阿克拉姆认为,在巴中企广泛开展社会责任项目,道路、学校、饮水工程、医院等民生项目惠及百姓,“这些成果给巴基斯坦民众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深化了巴中两国友谊。”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01日 17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客户端下载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人民财评:新动能后劲足,服务业释放多重发展活力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其中,服务业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现代服务业引领发展,新兴服务业向新向好。  服务业的“稳”,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592955亿元,同比增长5.4%。服务业...

安徽砀山县通报马戏团有狮子意外跑出:已诱捕入笼,未发生伤人情况

央视网消息:据“砀山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安徽砀山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发布情况说明:2025年10月24日上午11点12分左右,宇恒马戏团在亚琦砀山贸易广场筹备演出,在喂食过程中,一头狮子意外跑出;11点23分,马戏团工作人...

受权发布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123456下一页【责任编辑:施歌】

国际视角看四中全会:开放创新赋能世界发展 未来五年备受期待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国际人士认为,中国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为世界发展带来诸多机遇。巴西企业家André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长期以来保持政策的...

2025年我国新发现矿产地超过80处 锂、煤炭、石油等主要矿产储量实现大幅提升

央视网消息:记者10月23日从中国矿业联合会了解到,2025年,我国新发现矿产地超过80处,新增探明地质储量约25亿吨矿石当量,同比增长20%左右。 中国矿业联合会发布的《2025'中国矿业》显示,今年...

惊险!印度总统直升机降落时遇险 直升机坪地面突然下陷

中新网10月22日电 据《印度时报》报道,印度总统穆尔穆于当地时间21日开启对印度南部喀拉拉邦为期四天的正式访问。22日,其乘坐的直升机在降落至当地一体育场的直升机坪时发生意外,部分地面在机轮触地后突然下陷。  图片来源...

冰岛首次在野外发现蚊子

冰岛寒冷严酷的冬季使当地人长期以来免受蚊子侵扰。然而,该国研究人员近日首次确认在野外发现了蚊子,气候变暖或是原因之一。  据“冰岛观察”网站等当地媒体日前报道,该国一名昆虫爱好者16日在首都雷克雅未克以北约32公里的山区...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非凡“十四五”】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中国共产党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十四五”期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接...

【“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答卷】勇闯科技前沿 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从地球表面仰望苍穹,向微观世界探幽索微,人类对未知的好奇永无止境。“十四五”以来,中国不断叩问科技前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遥望天际,海拔4410米,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1.36平方公里...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发生3.9级地震,震源深度29千米

央视网消息:据中国地震台网微信公众号消息,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0月20日17时45分在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发生3.9级地震,震源深度29公里,震中位于北纬40.17度,东经77.22度。  基础背景  震中地形:...

2023
11/02
06:14
浏览量: 406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秋色正浓 北京大觉寺千年银杏已至最佳观赏期

秋色正浓 北京大觉寺千年银杏已至最佳观赏期

习近平会见荷兰首相吕特

习近平会见荷兰首相吕特

铁路迎来“五一”假期客流高峰

铁路迎来“五一”假期客流高峰

孟宪明一行参访曹瑾纪念馆

孟宪明一行参访曹瑾纪念馆

掘金控股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梁辉先生获评“中关村创业合伙人”高级创业导师

掘金控股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梁辉先生获评“中关村创业合伙人”高级创业导师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