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深度观察 > 寻踪丝绸之路青海道

寻踪丝绸之路青海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时间:2025-09-22 14:44:06 | 点击:699

热水墓群分布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察汗乌苏河南北两岸,海拔3400米至3500米。图为2018血渭一号墓、羊圈墓的考古大棚。记者 赵晓霞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项目负责人韩建华(左一)在为到热水墓群考察的专家讲解考古发掘情况。记者 赵晓霞摄

夏尔雅玛可布遗址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巴隆乡河东村西3公里处。图为2022年,考古工作人员在夏尔雅玛可布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夏尔雅玛可布遗址出土的铜牛。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了一枚银质方形印章,印面由骆驼和古藏文组成。图为印章和通过相关科技手段合成的印文。热水联合考古队供图

  从青海省西宁市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再到热水墓群,距离近500公里,海拔也从2000多米逐渐升至3000多米。

  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项目负责人韩建华来说,这是一条通往揭开丝绸之路青海道尘封历史的路。从2018年至今,他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及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2年12月1日之前称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队员一起,在一次次的行走中,为再现青海道往昔图景,增添了重要考古实证。

  9月上旬,韩建华带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学者踏上了这条路。在赴热水墓群之前,一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考古学研究·2025 都兰·以丝绸之路青海道考古为中心”学术交流会在都兰召开,与会学者分享的正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考古发现等相关研究成果。

  揭开古道神秘面纱

  韩建华这样描述青海道——在公元4世纪至7世纪初,占据青海的吐谷浑强盛,垄断了青海地区的交通和商贸,以青海为中心,向北、向东、向东南、向西、向西南都有着畅通的交通路线,这就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青海道。相比文字,他在交流会上所作报告展示的图片中标注为青海道的红色线段,更为直观地呈现了这条古道的地理位置。

  韩建华认为,青海道由多段不同时期的区域交通道路共同构成。学界对青海道的认识,多以不同历史时期的交通道路为对象,冠以不同的名称,比如“河南道”“吐谷浑路”等。

  关于青海道,考古学家徐苹芳的表述是:“丝绸之路青海道是以伏俟城和都兰为枢纽的,有四条路线通过这里。”

  作为我国西部古代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历史价值,在考古工作的持续推进中不断得到印证与彰显。一代代考古工作者风餐露宿,用考古学这把钥匙,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解锁其文明内涵。

  据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进先介绍,近年来,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地方文物单位,围绕丝绸之路青海道开展系统性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取得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成果。数据显示,通过丝绸之路南亚廊道(青海段)专项调查的实施,新发现保存完好的古道遗迹37段,调查沿线城址、烽燧、墓葬、岩画、摩崖造像等各类遗存442处(其中新发现遗存40余处),同时初步探明伏俟城外城遗存分布范围及城内建筑布局,用实物遗存将丝绸之路青海道、唐蕃古道两大交通网络相联结,证实了丝绸之路青海道在历史上“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重要枢纽作用。

  尤其是,都兰热水墓群考古发掘持续推进,首次揭开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王族墓葬的历史面貌;乌兰泉沟一号墓出土的仪卫、日月星辰题材壁画,以及鎏金银王冠、镶嵌绿松石四曲鋬指金杯等珍贵文物,为研究唐代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提供重要实物资料……“这些考古成果相互支撑、系统关联,清晰勾勒出丝绸之路青海道‘多元共生、互鉴互融’的文化图景,为深化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研究提供了坚实的青海实证。”王进先说,“这条古道不仅记录着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漫长历程,而且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杨勇看来,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有大量的历史时期文化遗存,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以往对这些遗存的研究以个案居多,且多着眼于道路名称及概念、线路走向、路网以及遗物反映的文化交流等。事实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人员往来、货物流通的线路,同时也是族群迁徙的走廊和各民族定居和生活的重要空间。

  “在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演进的大视野下,加强对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古代各民族文化及其相互交流的研究,加强对当地中原文化遗存的研究,加强对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以及区域社会历史变迁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杨勇说。

  热水墓群考古40年

  在围绕丝绸之路青海道的考古工作中,对热水墓群的考古发掘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地理位置看,该墓群分布于都兰县热水乡察汗乌苏河南北两岸,海拔3400米至3500米。从都兰县城出发,到热水墓群有不到1小时的车程。

  9月的都兰,晚间已有凉意,街上行人并不多,橘色灯光笼罩的小城十分安静。穿越历史长河,丝路盛景犹在眼前,留存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遗迹即是最好的印证。

  血渭一号墓是热水墓群最早经考古发掘的重要墓葬。1982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称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许新国和同事到都兰调查岩画,夜宿藏民达洛家中,从达洛口中得知察汗乌苏河的对岸有许多古墓葬,这就是著名的热水墓群。历时四年发掘,这里出土了大量罕见的精美文物和遗迹,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轰动。经考古确认,这是一处6至8世纪的重要墓葬群,同时揭开了丝绸之路青海道被尘封的一段历史。

  1996年,热水墓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兰吐蕃墓群的发掘也入选了“199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矗立在山脚的黑色石质“热水墓群”文保标示记录下了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如今,血渭一号墓高大雄伟的封土堆仍立于山上,发掘现场则用钢化玻璃罩保护了起来。走在玻璃罩搭建的平台上,可清晰地看到脚下的墓室结构。

  时间来到2018年,热水墓群被盗事件发生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称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被盗墓葬进行抢救发掘,将其编号为2018血渭一号墓,其位置就在血渭一号墓东侧400米。

  “这是一个未知的文明,这个发现将改变历史,我要去解开这个谜。”2019年9月18日,在热水墓群进行第二年度发掘的韩建华,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了一段经典的电影台词,并配上了血渭一号墓的照片。2021年4月,“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入选,韩建华也“收获满满”。

  回望考古发掘过程,从2018年到2020年,热水联合考古队采用的是新的考古理念和工作思路,重点探寻热水墓群区域的聚落形态。“我们以2018血渭一号墓发掘为切入点,将察汗乌苏河两岸纳入考古工作范围,遵照大遗址考古工作规范,建立统一的分级控制网和记录系统。”韩建华说。

  通过科学发掘,2018血渭一号墓被确认为截至目前青藏高原上发现的结构最完整、形制最复杂的高等级墓葬之一,出土了大量的金银器、铜器、丝织品、皮革制品等珍贵遗物,并发现了一枚银质方形印章,印面由骆驼和古藏文组成。

  “印章的出土为墓主人身份的认定提供了重要信息,是此次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根据印章释读可知,墓主人是阿柴王,即吐谷浑王。”韩建华说,“这为解读唐与吐蕃、吐谷浑的关系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证据,为热水墓群族属这一谜题找到了答案。”

  今年9月,参加“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考古学研究·2025都兰·以丝绸之路青海道考古为中心”学术交流会的专家学者来到2018血渭一号墓的考古大棚中,不仅能直观地感受当年的考古发掘现场,而且在韩建华的讲述中,一幅丝绸之路青海道繁盛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画卷也呈现在眼前。

  梳理热水墓群的考古历程,已走过40多年。正如韩建华所说:“热水墓群是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重要的墓地遗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证据,其考古发现不仅确认了都兰是青海道重要节点的事实,而且使得学界重新认识了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历史地位。”

  探索更多未解之谜

  和热水墓群一样,青海乌兰泉沟墓地、夏尔雅玛可布遗址、伏俟城等遗址的考古发现,都从考古学上实证了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作用,也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证据。

  随着这些遗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未解之谜有望被解开。

  夏尔雅玛可布,是一个听起来很美的名字,其意为“黄羊出没的河滩”。遗址位于都兰县巴隆乡河东村西3公里处,坐落在柴达木盆地东南边缘昆仑山脉支系布尔汗布达山北麓,海拔约2990米,于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发现。

  2018年至2020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称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西北大学开展了3次诺木洪文化遗址考古调查,夏尔雅玛可布遗址被确认为目前唯一一处既有居址又有墓地的诺木洪文化大型聚落。2021年至2024年,两家单位对该遗址进行正式发掘。

  据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杜玮介绍,遗址分布在哈图河两岸的西北—东南两大台地,西北台地为单纯墓葬区(A区墓地),与之隔河相望的东南三角台地为居址区,居址区西南、东南方向另有两片墓葬区(B区、C区墓地)。三片墓地共3000余座墓葬,是目前西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史前墓葬群。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公布,夏尔雅玛可布遗址入围并受到更多关注。“遗址汇聚了多元文化因素,有源自西亚地区的麦类作物、马牛羊,欧亚草原风格的铜竿头饰、菌状铜器,中原及北方地区的黍、彩陶、漆器及双重木椁葬具,南亚大陆的红玉髓珠等遗存,丰富的物质交流活化了早期高原丝路的历史场景。”杜玮说,“可以说,夏尔雅玛可布遗址是早期人类适应、征服青藏高原的重要例证,为探讨柴达木盆地早期农牧文化互动交流和古代多民族融合进程提供了历史依循。”

  在夏尔雅玛可布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见到杜玮,是一个阳光正烈的中午,他正戴着防晒帽忙活。“遗址的考古发掘还在继续,除了学术价值外,我相信这段考古经历会给每个发掘者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对杜玮自己来说,也不例外。

  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卜加村的伏俟城遗址东距青海湖西岸逾7公里,于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其的新一轮考古发掘也在进行中,这座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的古城面貌有望被进一步勾勒。

  探索丝绸之路青海道未解之谜,离不开多学科合作的加持。2018血渭一号墓的考古发掘,就被称为“多学科合作的典范”。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的韩化蕊和郭正臣的最新研究成果即为2018血渭一号墓的实验室工作收获。“基于实验室考古理论,我们将文保工作前置入发掘清理,对叠压复杂、质地脆弱的考古遗存进行精细化清理—应急保护—复原研究一体性综合工作。通过辨识和提取遗存信息,应急保护留存遗物的实体信息,能够有效复原遗存的材质工艺和使用方式,特别对有组合关系的复杂遗存,效果显著。在2018血渭一号墓的工作中,工作人员利用这种工作模式,复原了包括漆盘、髹漆具装甲、铜铠甲、铜釜、珍珠金饰件的串饰等在内的多套遗物,为都兰地区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了更加翔实丰富的研究资料。”韩化蕊说。

  丝绸之路青海道在什么时期畅通和繁荣?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树芝的研究内容。在研究过程中,她通过对墓葬出土木材进行树轮年代学研究,确定墓葬的建立年代,结合墓葬出土的遗物,对丝绸之路青海道形成了再认识。“从树轮定年和考古发现证明,从唐代早期到中唐时期,青海道还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道路之一。”王树芝说。

  丝绸之路青海道考古研究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学术工程,这是参与其中的专家学者的共识。确实,它不仅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更需要漫长岁月中的坚守。

  链  接

  据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进先介绍,长期以来,青海文物考古工作以揭示青藏高原文明演进脉络、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为核心目标,通过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清晰梳理出青藏高原地区文明发展与中华文明整体进程的内在关联,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考古学支撑。“从史前时期的人群迁徙融合、技术文化传播、文明格局构建,到历史时期丝绸之路青海道上多元民族文化的交相辉映,我们已清晰梳理出‘多民族共同开发建设青藏高原’的历史脉络。这一脉络充分证明: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学习、彼此借鉴,不仅共同缔造了青海的历史文化,更共同参与了中华文明的构建进程。”王进先说。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阴雨天气带来严峻考验 各地如何打好秋粮“保卫战”?

央视网消息:秋粮占到了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目前,全国秋粮收获进入高峰期,进度已过六成。但近期,多地的连阴雨天气给秋粮收获带来的不利影响,各地抢收抢烘保秋粮有哪些措施?10月16日起,新一股较强冷空气又将来袭,中...

舰载突击运输直升机直-20J首次亮相直博会

第七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昨日(16日)在天津滨海新区开幕,在本届直博会上,直20家族另一款舰载型直升机直-20J首次亮相。  航空工业集团展台讲解员 林子钰:首次亮相直博会的直-20J舰载突击运输直升机,它是在直-...

千年大计雅江集团,万亿水电工程震惊世界!

       每日新闻网讯(百度)"2025年7月19日,中国雅江集团成立,同步启动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年发电量相当于3个三峡。这项'水电珠峰'工程突...

走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沉浸式感受长征精神

央视网消息:一座以信念与意志淬炼而成的精神丰碑是一条用双脚丈量过的路,它串联起的是一段段浴血的征程,这就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当年红军长征足迹从东南到西北,踏过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滚烫的记忆,留下的每一处旧址都刻着不朽的故事...

新增金资源量超40吨!我国发现一处大型金矿

据甘肃省自然资源厅日前消息,甘肃省玉门市前红泉—黑山北滩地区新发现一处大型金矿,新增金资源量超40吨,规模相当于两个大型金矿的资源量。  据介绍,甘肃省黄金资源储量位居全国第二,北山成矿带是甘肃省内重要的金矿床集中产出地...

国际人士评价中国经济增长为全球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央视网消息:10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小幅上调2025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报告同时指出,关税冲击正进一步削弱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世界经济仍较为脆弱。  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

从“一根丝”到“全球链” 中国丝绸走向世界

丝绸曾是东方文明走向世界的“软名片”。当古代丝绸之路的驼铃在历史深处回响,承载千年美学的中国丝绸,正借助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度”,织起了从“一根丝”到“全球链”的锦绣之路。  丝绸出口竞争力,首先源于其千年传承的“美”,这...

委内瑞拉将关闭驻挪威和澳大利亚使馆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委内瑞拉政府13日宣布,将关闭其驻挪威和澳大利亚使馆,在非洲国家津巴布韦和布基纳法索开设使馆。  委内瑞拉政府在声明中说,此次外交体系重组旨在优化国家资源,重新定位外交布局,“以加强与全球南方国...

安徽一业主私挖地下室致楼房开裂,已被逮捕

新华社合肥10月14日电 针对安徽霍山一小区业主私挖地下室致楼房开裂事件,记者14日从霍山县相关部门了解到,该违法开挖业主已被逮捕,受损房屋已进行基础加固。  据了解,今年8月,霍山县一小区业主发现,自家楼栋的一楼业主私...

“十四五”重大工程叶巴滩水电站下闸蓄水

10月13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华电金上叶巴滩水电站成功下闸蓄水,标志着我国在建海拔最高的混凝土双曲拱坝电站正式进入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冲刺阶段。  叶巴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白玉县与西藏自治区贡觉县交界的金沙江干流上,...

2025
09/22
14:44
浏览量: 69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谁沧桑了我们的守望

谁沧桑了我们的守望

两部门联合开展打击虚假认证专项整治行动

两部门联合开展打击虚假认证专项整治行动

武汉菊香迷人秋意浓

武汉菊香迷人秋意浓

记者体验上门按摩APP:额外支付2000元技师可“过夜”、尺度大得惊人……

记者体验上门按摩APP:额外支付2000元技师可“过夜”、尺度大得惊人……

罪犯劳荣枝被执行死刑

罪犯劳荣枝被执行死刑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