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科技前沿 > 升温突破1.5℃后,地球会怎样?

升温突破1.5℃后,地球会怎样?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3-06-14 13:55:51 | 点击:27205

明年今日,我们可能仍住在与此时此刻同样的房子里,开着同样的车,做着同样的工作。英国《新科学家》网站6月7日报道称,但从某方面来说,那时的地球可能已经不可挽回地发生了变化。

今年1月,英国气象局称,在向厄尔尼诺气候模式转变的推动下,全球气温飙升可能使2024年成为全球升温首次超过1.5℃的一年。科学家警告说,这将是地球的颠覆性时刻。

5月17日,英国气象局在为世界气象组织(WMO)编制的一份报告中表示,2023年到2027年中至少某一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的可能性为66%,如果这一情况发生,将标志着全球升温首次突破《巴黎协定》设立的升温阈值。

一旦突破这一阈值,气候变化将给人们带来严重后果,或导致更加变化莫测且极端的热浪、旱情、野火、暴雨……尤其对于升温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地区来说,气候变化生死攸关。

冰盖融化

去年8月,发表在《通讯·地球与环境》上的研究称,北极变暖的速度是全球变暖速度的4倍多。在加拿大纽芬兰和拉布拉多北部地区,自20世纪初以来,冬季平均气温上升了1.5℃以上。

《新科学家》网站报道称,气候变暖导致冬季海冰形成的时间变晚,而破裂时间变早,这破坏了当地居民狩猎、捕鱼以及冰上活动等生活习俗。

在整个北极地区,气候变化正在对传统文化和社区福祉产生深远影响。数百年来,人们在文化、语言、知识共享、与土地和资源的联系以及粮食安全等各个方面都依赖寒冷和冰雪,这有利于形成一种深刻的身份认同。

科学家估计,冰盖融化的同时,中美洲、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亚马孙地区的降雨量将会减少。据2021年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的研究表明,自21世纪以来,超过75%的热带雨林逐渐失去了“弹性”,这意味着它们受到野火、干旱等影响后很难恢复如初。如果热带雨林超过临界点,生态系统可能会迅速转变为广阔的热带稀树草原,并在转变过程中释放出数百亿吨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数据,如果地球变暖1.5℃,到本世纪末,北极融水将使全球海平面上升0.26—0.77米;升温2℃,预计海平面会额外上升10厘米,对1000万人造成负面影响或更严重的长期威胁。据《科学》杂志论文,升温1.5℃—2℃,可能引发格陵兰冰盖崩塌,这将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7米。

当前海平面上升已经在低洼地区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南太平洋热带岛国瓦努阿图的经历足以让人们一瞥海平面上升带来的严重后果。

2015年,5级飓风帕姆袭击了瓦努阿图,带来了超过每小时300公里的阵风和4米高的潮汐。飓风席卷了村庄,也摧毁了当地家园,损毁了全国90%的粮食作物。紧随其后的是持续数月的严重干旱,进一步加剧了粮食和水资源短缺。

该国气象和地质灾害部门表示,海水污染了淡水井,影响了群岛上的水源,也破坏了基础设施。2022年12月,瓦努阿图宣布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搬迁数十个村庄。人口的气候迁移或将是该国的常态。

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气候变化不仅导致海平面上升,也将威胁粮食安全。对英国来说,其20%的水果和蔬菜进口自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构成重大风险的国家。

珊瑚白化

在澳大利亚,由于海洋温度上升,80%的大堡礁遭受了严重的白化。

水温过高会导致珊瑚排出生活在其组织中的彩色藻类并变成白色。珊瑚是在海底“扎根”的固着动物,虽然它们可在白化事件中幸存下来,但这会阻碍它们的生长并影响繁殖。

白化事件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发生。生长最快的鹿角珊瑚和桌珊瑚也最容易受到气温升高的影响。全球平均升温1.5℃后的珊瑚礁将与今天的珊瑚礁和30年前的珊瑚礁截然不同。

据IPCC报告,如果升温达到2℃,珊瑚礁可能会完全不复存在,这将对蓬勃发展的旅游业造成致命打击。

《以色列时报》报道称,自2021年以来,阿布扎比环境署(EAD)一直致力于恢复珊瑚,当时,该海岸外的珊瑚礁在短短5年内面临第二次白化事件。最近,当地海洋科学家正试图使用珊瑚苗圃帮助恢复在变暖的海洋中死亡的珊瑚礁。

珊瑚的死亡只是因温度升高超过1.5℃而有可能触发的“临界点”事件之一。即使气温随后回落,这些变化也是无法恢复的:珊瑚消亡、永久冻土大范围融化、北极冰盖崩塌……科学家很难准确判断何时突破临界点,有些可能已经突破了。

随着限制升温1.5℃的目标变得不切实际,扭转气候变化的努力变得更加迫在眉睫。英国气象局气候学家理查·德贝茨称,指望人们超过1.5℃后“拨回”气候时钟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现实越是过头,结果就越难挽回。

(责编:王震、陈键)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装修工干活受伤,雇主、业主、工人三方谁担责?

阅读提示  装修行业用工模式呈现灵活用工等特点,存在工人冒险作业、雇主安全保护缺位、业主选用无资质施工方等情况,容易让农民工陷入“雇主是谁”“谁来担责”的维权困局。对此,律师建议,业主尽量选择正规装修公司;工人要树立风险...

《沉默的荣耀》热播后 他墓前的鲜花摆了5米长

近期,总台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这也是国内首部基于在台隐蔽战线真实人物和故事创作的主题电视剧。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隐蔽战线的英雄的事迹引发了观众强烈共鸣。  剧集在两岸同时掀起观剧热潮,位于北京的吴石将军墓前,...

海南自贸区封关在即 今年海南出入境人员突破200万人次

随着海南自贸区封关在即和免签政策持续优化升级,当前已有86个国家可免签入境海南。据海口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统计,今年截至昨天(15日)16时,海南出入境人员已超过200万人次,同比增长22.4%。  目前,海南省可适用的免...

中国对稀土等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这7个事实必须厘清

  责任编辑:刘文欣 编辑:王玉西 责任编辑:刘亮

月满华诞 童贺双节——烟台市莱山区实验小学(山韵校区)开展假期学科实践活动

每日新闻网讯(李艳玲)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刚刚度过了一个特别又温馨的假期——举国同庆的国庆节与阖家团圆的中秋节美好相遇。为了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家”的温暖与“国”的荣耀,烟台市莱山区实验小学(山韵校区)特开展了以“月满华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践行】美育新风浸润烟台高新区:创新实践构建全民共享新格局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郭健)一场机器人互动展演,让孩子们触摸到人工智能的温度;一次社区职业教育体验,让市民亲手制作鲁菜、体验漆扇非遗技艺;这些,正是烟台高新区美育实践中的生动片段。2025年以来,烟台高新区以创新...

AI赋能新篇章 示范引领促成长——烟台市莱山区第一初级中学举办AI课堂示范课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任海英 曹晏宁)为重塑教学形态,推动教师角色向引导者、创新者转型,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AI赋能示范课在莱山区第一初级中学精彩上演,为师生呈现了一场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智慧盛宴。课堂中,王婧老师...

浪潮(烟台)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揭牌成立 构建人工智能“全链条赋能枢纽”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10月10日,浪潮(烟台)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在烟台高新区创业大厦揭牌。烟台市大数据局、烟台高新区管委、浪潮云信息技术股份公司和烟台市大数据协会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出席活动。近年来,烟台市积极探索人工...

供销社党组织联动企业搭建“烘干保障线” 与时间赛跑全力守护秋粮

央视网消息:连日来,持续的连阴雨天气给秋收带来了严峻挑战。眼下,多地多措并举抢收抢烘,与时间赛跑,全力守护秋粮。  多机械协同 昼夜不停抢收  这两天,在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多个乡镇,农户们正与时间赛跑,趁着阴雨间歇期抢收成...

空气定制时代:大金“大数据+真人”双驱动,创造空气新价值

AI时代的到来,正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基于大数据的AI算法让很多场景都变得更快速、更高效。然而,这样是否就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近日,全球空气先驱大金发布全新“空气定制”战略,可根据不同空间、不同人群、不同心情打造“...

2023
06/14
13:55
浏览量: 27205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