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科技前沿 > 低空经济时代 我们离“打飞的”生活还有多远

低空经济时代 我们离“打飞的”生活还有多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时间:2025-09-15 16:12:42 | 点击:940

城市楼宇间,物流无人机精准投送货品,巡检无人机自动执勤,载人飞行器实现空中通勤——这些曾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场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8月底,第六届位置服务科技论坛暨北斗与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化会议在贵阳举行。作为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的系列交流活动之一,来自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及政府部门的专家,围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应用规模化、低空经济产业化等议题展开探讨。

  低空经济是指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此次论坛上,多名与会专家引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志杰在2024年提出的一个观点:发展低空经济要解决“飞得起来、飞得安全、飞出效益”三大需求。

  要实现这三大需求,功夫远在低空之外。

  天:北斗为“眼”,定位时空

  低空的空域范围,通常指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根据实际需要,可延伸至3000米以内。而想让低空飞行器精准航行,要先将目光投向两万公里之上的苍穹,在那里,北斗卫星构成的导航系统正在成为低空飞行器的“时空指南针”。

  “功能多、技术特、精度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在会议上概括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大优势。“功能多,因为它是全球唯一集通信、导航、遥感及搜救功能于一体的卫星导航系统;技术特,是指它融全球和区域星座为一体,融合星地间双向通信和星际通信。”刘经南指出,精度高,则是指其在纳秒级的时间同步精度内,就能反映出0.5米-5米范围内的位置信息。

  这些意味着北斗系统在为航空器提供精准时空引导信息的同时,还能为空中交通服务提供定位监视信息,“解决低空空域‘看不见’‘叫不应’‘管不住’等问题。”刘经南说。

  此外,北斗系统也是全球唯一可对求救者回送短报文通信的搜救卫星导航系统。他举例,在2019年某通航飞机失联救援案例中,北斗系统的短报文功能发挥了关键作用。

  但发展低空经济能否用好这个“时空指南针”,在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综合时空网络与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蔚保国看来,关键还在于“融”。

  北斗系统带着导航定位的使命诞生,低空经济可作为其中一个应用场景,却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不能照搬通用航空和运输航空的理念和手段。”蔚保国解释,“低空经济需要一种全新的、全自动的空中交通管理模式,需要时空信息来赋能。”

  赋能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叠加。蔚保国举例,即使把一个北斗系统的终端应用加在无人机上,也只能解决个体的、局部的问题,“并不能把低空经济活动通过时空信息驱动起来”。他说,只有北斗系统和低空经济两大体系深度融合,才能成为协同发展的倍增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研究体系融合的路径和能力。

  蔚保国提出自己的构想——从时空角度来说,需要构建低空时空网,建设能把北斗系统的综合时空体系和低空经济融合在一起的基础设施,“形成地上、地下、云上立体的时空服务。解决宏观的绝对问题、微观的相对问题以及时空态势的管理问题”。

  而从北斗的角度来说,他认为目前应用系统虽然很多,但“并不构成统一的北斗应用服务体系”,一个完整的应用服务体系不仅应包含北斗系统本身,也应包括直接面向行业和市场的服务系统,并将其统筹起来。

  地:地网作“脑”,打造数字基座

  如果说北斗系统让低空飞行器拥有了“眼”和“嘴”,使其能感知自身的时空位置,并通过短报文报告状态,那么帮助它判断周围环境、思考规划航线的“智慧大脑”则来自地面。

  “想象你每天走在路上,头顶飞着承载几十公斤货物的物流机,携带化学药品的无人机像小蜜蜂一样从你上方掠过,你害不害怕?”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邓中亮向观众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

  “低空经济的发展,站在用户的角度必须可信、安全。”他强调,要做到这一点,“光靠卫星定位是不够的,必须要和地面合作才行”。

  物流运输、空中交通、农林作业、工业巡检、应急救援、低空文旅……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多元性毋庸置疑,但当飞行器需要穿行于云层、飞鸟、建筑、山体、密林之间时,它所面临的地理空间环境问题也极为复杂。

  莫干山地信实验室执行主任、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研究员张继贤带来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在他看来,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低空经济的首要前提,而数字化基础设施则是其中的灵魂。时空信息就是低空经济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能为低空经济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关键的支撑。

  “但现有的时空信息技术与服务模式供给效率低,智能化水平也不足。”张继贤指出,在此背景下,亟待向智能化技术和服务模式转型,来提供高质量时空信息,支撑高层次、高水平的时空赋能。

  地理空间智能就是一种解决方案。

  简单来说,地理空间智能是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对象,以人工智能方法为驱动,并通过模拟来解决复杂地理空间问题的一种智能手段。

  张继贤认为,地理空间智能可以为低空经济提供以下几个赋能场景:一是精准刻画物理空间,提供技术保障;二是通过构建三维导航地图、构建机空导航系统等,为低空飞行提供导航支撑;三是利用大模型进行低空航路的智能规划;四是实现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航路网的飞行智能管控。

  理想状态下,以地理空间智能体系为核心的时空信息基础设施能在未来赋能城市的治理运营、行业的监测监管、社会公众服务三大领域。

  但有“智慧大脑”还不够,还得有能够联通一切的“神经网络”,才能让低空飞行器高速、可靠地传输所有信息和指令,确保“眼睛”看到的数据能传给“大脑”,“大脑”的决策能下发给机器。这个“神经网络”就是地面通信网络。

  在地面通信网络建设方面,刘经南提出了“北斗+5G-A”低空管理技术。“5G是随机性的网络,5G-A则是一种确定性的网络,信息传输可测、可控、可感知,所以更安全,相当于5.5G。”

  “5G-A的保障能力更强,加上北斗的信号,可以实现从3000米以下的低空到300米、200米、100米这样的无人机空域全方位的监控。”刘经南说,此外,还可以用被动式的雷达进行监控,采用较强的电视信号“打”在无人机上,收到反射波对其进行定位。

  “低空作业环境复杂,需要推动北斗与4G、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为低空飞行器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提高低空飞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刘经南说。

  机:潜力巨大,挑战犹存

  虽然被统称为“低空飞行器”,但实际上面对不同的应用场景,低空经济中涵盖的主要飞行器种类很多。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位秋在会议中介绍,低空飞行器的分类,包括无人驾驶的航空器,微型、中型、小型的无人飞行器,其重量、最大飞行的高度以及距离都有规定,跟传统的通用航空器并不一样。此外,不同于燃油驱动的通用航空器,未来低空航空器中,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将成为主要工具。

  朱位秋表示,相较于传统通用航空器,这种飞行器具备很多优点:一是垂直起降,不需要机场;二是低噪声,“普通的直升机噪声达到82分贝,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为65分贝”;三是更环保,污染更少;四是更容易维护;五是成本更低;六是高效便捷,“和汽车、轮船相比出行时间更短,和民航飞机相比需要准备的时间更短,所以更灵活”。

  那么,我们距离乘坐这种飞行器“打飞的”还有多远?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浙江省无人机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郑耀表示,从技术角度来说“让飞行器飞起来没有问题,但假如今天下大雨、刮七八级大风呢?如果飞机之间发生碰撞了呢?”他打了个比方,“骑自行车、开汽车都有可能摔跤、碰撞,如果是飞机遇到这些事故要怎么办?”

  “因此从技术的角度,不能不把飞行性能做到最好。”郑耀说,在此过程中,涉及的问题与挑战十分艰巨复杂,不仅要研究设计优化方案,还要解决能源问题、载重续航问题、自主飞行控制问题、安全性可靠性和场景应用等问题。仅在燃料方面,就要考虑电动还是混动,搭配柴油还是煤油等多种方案。“从飞行器本身来说,我们还有很多活要干。”

  朱位秋也提到,对于低空飞行器的研发应用,还存在不少挑战。首先就是噪声污染,一架低空飞行器的噪声或许尚能接受,但当多架飞行器高频率飞行时,对居民生活干扰可能更为直接。

  “未来无人机送货,空中出租车等低空项目大规模推广时,城市的噪声污染难以避免。”他说,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从技术方面入手,还涉及未来的航线和航行时段规划。

  此外,在可靠性方面,控制系统、结构与材料、动力系统是否稳定可靠,都直接关乎飞行器的安全。“潜在解决方案是优化飞行器的设计,建立完善的维护保养体系并加强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朱位秋说,而对于低空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问题、航迹规划问题等则更需要依赖未来智能化算法的发展。

  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潜力巨大。”朱位秋说,“但是能不能实现需要看我们的努力,包括技术创新、政策环境、应用拓展等方面。”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装修工干活受伤,雇主、业主、工人三方谁担责?

阅读提示  装修行业用工模式呈现灵活用工等特点,存在工人冒险作业、雇主安全保护缺位、业主选用无资质施工方等情况,容易让农民工陷入“雇主是谁”“谁来担责”的维权困局。对此,律师建议,业主尽量选择正规装修公司;工人要树立风险...

《沉默的荣耀》热播后 他墓前的鲜花摆了5米长

近期,总台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这也是国内首部基于在台隐蔽战线真实人物和故事创作的主题电视剧。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隐蔽战线的英雄的事迹引发了观众强烈共鸣。  剧集在两岸同时掀起观剧热潮,位于北京的吴石将军墓前,...

海南自贸区封关在即 今年海南出入境人员突破200万人次

随着海南自贸区封关在即和免签政策持续优化升级,当前已有86个国家可免签入境海南。据海口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统计,今年截至昨天(15日)16时,海南出入境人员已超过200万人次,同比增长22.4%。  目前,海南省可适用的免...

中国对稀土等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这7个事实必须厘清

  责任编辑:刘文欣 编辑:王玉西 责任编辑:刘亮

月满华诞 童贺双节——烟台市莱山区实验小学(山韵校区)开展假期学科实践活动

每日新闻网讯(李艳玲)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刚刚度过了一个特别又温馨的假期——举国同庆的国庆节与阖家团圆的中秋节美好相遇。为了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家”的温暖与“国”的荣耀,烟台市莱山区实验小学(山韵校区)特开展了以“月满华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践行】美育新风浸润烟台高新区:创新实践构建全民共享新格局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郭健)一场机器人互动展演,让孩子们触摸到人工智能的温度;一次社区职业教育体验,让市民亲手制作鲁菜、体验漆扇非遗技艺;这些,正是烟台高新区美育实践中的生动片段。2025年以来,烟台高新区以创新...

AI赋能新篇章 示范引领促成长——烟台市莱山区第一初级中学举办AI课堂示范课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任海英 曹晏宁)为重塑教学形态,推动教师角色向引导者、创新者转型,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AI赋能示范课在莱山区第一初级中学精彩上演,为师生呈现了一场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智慧盛宴。课堂中,王婧老师...

浪潮(烟台)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揭牌成立 构建人工智能“全链条赋能枢纽”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10月10日,浪潮(烟台)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在烟台高新区创业大厦揭牌。烟台市大数据局、烟台高新区管委、浪潮云信息技术股份公司和烟台市大数据协会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出席活动。近年来,烟台市积极探索人工...

供销社党组织联动企业搭建“烘干保障线” 与时间赛跑全力守护秋粮

央视网消息:连日来,持续的连阴雨天气给秋收带来了严峻挑战。眼下,多地多措并举抢收抢烘,与时间赛跑,全力守护秋粮。  多机械协同 昼夜不停抢收  这两天,在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多个乡镇,农户们正与时间赛跑,趁着阴雨间歇期抢收成...

空气定制时代:大金“大数据+真人”双驱动,创造空气新价值

AI时代的到来,正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基于大数据的AI算法让很多场景都变得更快速、更高效。然而,这样是否就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近日,全球空气先驱大金发布全新“空气定制”战略,可根据不同空间、不同人群、不同心情打造“...

2025
09/15
16:12
浏览量: 940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