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科技前沿 > 科技“绿动”喀斯特

科技“绿动”喀斯特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1-09 13:11:14 | 点击:633

蚕桑产业支撑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才乡新坡村和美乡村建设。中国科学院供图

蚕桑产业支撑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才乡新坡村和美乡村建设。中国科学院供图

山壁陡峭、怪石累累,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环江县”)随处可见的景象。漫山遍野的怪石犹如巨兽,侵扰着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

环江人祖祖辈辈在此地生活着。这里是我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位处西南喀斯特地区,而后者是全球最大的喀斯特地形集中连片区。环江县的农民曾一度选择在有限的耕地上种植玉米,高强度耕作导致当地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加剧。

1994年,一位30岁的青年科学家踏上了这片土地,扎根环江成功破局,找到问题的解法,5年后,他当选为环江县副县长,他便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副站长曾馥平。时过境迁,如今环江人在他和科研团队以及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实现了大幅增收。

曾经的“黑发少年”曾馥平,早已变成60多岁的“退休大爷”,他的青春挥洒在这片土地上,而他的“扎根精神”也传递给了像他曾经一样的青年科学家。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期到环江县实地采访发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党组的部署下,已先后派遣3名科技工作者在环江县挂职副县长,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助力区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

广西环江的喀斯特地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瑞璇/摄

广西环江的喀斯特地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瑞璇/摄

跳出“种玉米”怪圈,走出科技助农第一步

初来时,曾馥平发现,玉米是环江大部分农民种植的农作物,他当时的想法是“用科技帮助农民更好地种玉米”,他引入了黄玉米、糯玉米、白玉米等多个品种,试图通过科技改善玉米的质量和数量。

可是情况没有显著改变,玉米品种的变化并没有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这是因为,玉米遇到洪涝等自然灾害很难成活,而喀斯特地区具有降雨分配不均、季节性干旱严重、洼地内涝频发的特点,在环江每年6月上旬会有一场暴雨,10年间环江的土地有六七年面临地下水上涌的问题,“每次出问题,会将玉米地淹个六七天,最多的时候淹了24天”。除此之外,大面积耕种玉米,土壤扰动日益严重,表土流失加速,土壤的保水能力和养分循环效率降低,侵蚀加剧。

正在曾馥平一筹莫展时,他和时任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站长王克林调研走访时发现,环江还有农民在小规模养牛、种牧草,环江个别地方的农民则通过种桑养蚕实现增收。

“办法这不就有了?”曾馥平灵光一现。

他兴致勃勃地去找几位种玉米的农民商量,却吃了“闭门羹”。

曾馥平没想到,自己最先遇到的困难不在技术,而在信任,环江的农民们对科学家曾馥平很客气,却也“敬而远之”——他们并未从心底真正信任这个年轻的科学家。

另一方面,与曾经的曾馥平一样,很多人逃不出种玉米的“怪圈”,因为玉米在农民心中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生存方式,是眼前实实在在的庄稼,他们不愿冒风险改变。在听到养牛、种牧草的消息时,不少农民都摇头:“天方夜谭!”

更多村民听到他要来“游说”的消息后,选择闭门不出。

后来,曾馥平学着入乡随俗,拎上十来斤牛肉,提着一塑料壶的苞谷酒,敲开了村民的门。

“和村民们喝酒的那几天,平时不怎么碰酒的曾馥平每天都喝得不省人事。”王克林回忆。几天后,村民转变了对他的态度,曾馥平成了“自己人”。他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走出了科技助农的第一步。

牧草地中的生物结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瑞璇/摄

牧草地中的生物结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瑞璇/摄

“荒地”变“青山”,寻找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平衡点

走出第一步后,曾馥平便将目标转向实现环江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上,他将养牛、种牧草、种桑养蚕作为突破口,与农民真正“站在一条线上”。

农民真正关心的是“牛肉如何卖个好价钱”。曾馥平便从养牛相关的牧草种植、环境、生长周期等方面入手,探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牛肉质量,让技术转变为实实在在的钱,流进老百姓口袋里。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波川村一个种养基地里,200多头牛正在咀嚼饲料,基地中不时传来“沙沙”声。谭成语养牛多年,作为这家种养基地负责人,对养牛颇有心得,让他没想到的是,有朝一日自己这个“养牛老手”还能从“外行”科学家身上学到新东西。

曾经的牛场让人不愿接近,因为牛的粪会散发带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氨气会刺激和腐蚀人的呼吸道、眼睛和皮肤,引发多种健康问题。此外,氨气还会污染水体、空气和土壤,影响生态平衡和植物生长。

在牛场多年的谭成语,本来已经习惯了这种气味,虽然他也曾采取抽风等方式除气,但效果并不显著,他认为这是养牛场“应该有”的味道。

随着科学家到来,这种情况改变了。从对牧草的种植技术改良,到饲料的制作、养牛的周期性问题,科研人员手把手传授农民“致富经”,而氨气这种“小问题”也随着饲料的改良被解决了。

现在,牛场里满是清新的牧草香,养殖牛也更健康,肉质更好了。

这点在价格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谭成语算了一笔账,种一亩草一年能养两头牛,一头牛能卖2000元,而村民之前种玉米,一亩地每年只能挣两三百元。

牛肉的收益上涨被很多人看在眼里,村民们排着队要加入“养牛大军”,从2018年到现在,养牛场的牛每年的销售量从70-80头增长到1500头。

波川村村委会副主任谭远望介绍,村里的合作社带动400多户村民一起养牛,每年销售约1500头肉牛。

“跟我做了很多年的员工,现在都能靠自己在县城买房,我还在南宁开了快餐店、牛杂店,1500头牛都不够卖。”谭成语说。

据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统计,环江县发展林下种草11万亩、养殖菜牛10万头,为每位农民增收3500元-5000元。如今,“种草养牛”模式已推广至广西天等、德保、马山、大化,贵州大方、七星关、晴隆,云南西畴、泸西等地,并被国家发展改革委遴选为喀斯特山区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随着科技助农的深入,“富起来”的不只有人,还有环江的自然环境。

在养牛场边的牧草地里,大片苔藓悄悄生长着,看上去“不起眼”的它们,是环境“富起来”的大功臣。

“这种绿色的苔藓也被称为生物结皮,有利于抑制翻地带来的水土流失。”王克林弯腰从牧草丛里捡起一块苔藓给记者展示。他介绍,牧草种植可以形成生物结皮,固持碳氮、涵养水分。而苔藓之所以能够生长,便是因为牧草顽强的生命力与再生性,与种玉米一年需要翻动土壤两次相比,牧草种下去后20年都不需翻动。

下南乡波川村环江毛南绿峯种养基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瑞璇/摄

下南乡波川村环江毛南绿峯种养基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瑞璇/摄

科技助农30年,他们仍在路上

2024年是中国科学院科技帮扶环江县30周年。

就像牧草一样,广西环江的青年科学家也有坚韧不拔的特性。即使曾馥平已经退休,但仍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科学家来到这片土地,挥洒自己的青春。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环江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何寻阳主要负责的,是环江县种桑养蚕部分的技术扶持工作。

与种玉米改养牛模式不同,种桑养蚕是环江县大才乡新坡村祖祖辈辈的传统,新坡村全村538户中,有358户从事桑蚕产业发展,占比达60%以上。但科技帮扶前后,蚕农养蚕的成活率却相差50%之多。

何寻阳带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当地村民韦介勤、韦介晓兄弟家,用粉笔在地上画图向记者介绍桑户目前种桑养蚕的收入情况以及养蚕时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

现在的何寻阳,俨然已经成为种桑养蚕的专家。很难想象,2021年刚到环江县大才乡新坡村开展科技助农工作时,他还是个“门外汉”。

为了快速开展工作,何寻阳从湖南长沙请来种桑养蚕专家作为技术支持,为县里干部进行专门培训,再让培训后的干部在各个村里的基地,对农户进行具体培训,将技术传入家家户户。

培训开始时,许多村民并不积极,认为培训“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后来何寻阳联系政府发布公告,每位来参加培训的村民都会获得50元“误工费”,作为对他们的“补偿”。

同时,何寻阳深入村里每一家蚕户与蚕农交谈,了解他们在养蚕过程中最头痛的问题。

何寻阳了解到,“蚕僵”是每位蚕农最害怕听到的词,得了蚕僵的蚕会迅速死亡并将这种真菌病菌通过孢子广泛传播,所以在蚕农中有“得了‘僵尸病’,一个传一片”的说法。

“蚕宝宝就像婴儿一样脆弱。”韦介勤说,这种真菌主要是由于不注意养蚕时的卫生导致的,何寻阳根据传染病传播方式尝试用“传染源隔离”的方式尽量降低蚕僵的爆发率。

“他的方法是对的。”韦介晓说,一开始出于“不愿意麻烦”“半信半疑”等原因,很多村民并不愿意尝试,也舍不得将“密接”的蚕宝宝们扔掉,何寻阳便简化步骤,将僵蚕放进隔离袋,埋在偏远荒地或烧火杀灭病菌,将“密接者”们单拿出来放在盒子中观察。

慢慢地,越来越多村民发现行之有效,便都开始模仿,现在大部分的村民已经学会了这个方法,蚕农也实现经济增收。

韦介勤家的桑园面积10亩,2024年共养了14批蚕,每批蚕茧养1张多,平均每批产蚕茧220斤,每斤卖30元,除去蚕蚁购买、农药、肥料、人工等投入,韦介勤一年的纯收入约7万元。

像韦介勤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何寻阳说,假如一亩桑地能够养4张蚕,一张蚕能够产80斤蚕茧,一斤蚕茧的市场价为30元,计算下来,蚕农在一亩桑地的年收入为9600元。

而在科技助农之前,蚕农一年收入6000元-8000元是普遍存在的情况。

“你看,前面这一片种的都是桑树。”何寻阳在瞭望亭上指着前方的一大片土地告诉记者,新坡村以桑蚕和水果为主要产业,其中桑园面积2100余亩,水果面积1000多亩。

“一晃已经3年了。”何寻阳感慨。

现在,进入养蚕房能看到,墙上安装了通风口,房内设置了一些方便养蚕的装置,这些都是当地政府资助蚕农建造的设施。

上一批蚕刚被收走,地上遗留着几片桑叶,墙外为了防风沙种的一排桑树,正在晚风中沙沙作响。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供图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供图

责任编辑:原春琳,邱晨辉,梁国胜,王国强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小切口”改善“大民生” “关键小事”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央视网消息:“十四五”这五年,民生福祉的底色愈发厚重: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社保、医疗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基本养老与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超95%;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筑牢健康防线,4亿人次受益于跨省异地就医...

嫦娥六号月壤科学分析“上新”!撞击残留物有助解释月球水来源

央视网消息: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开展系统研究,识别出来自太阳系外一种名为“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物。这种残留物里富含水等成分。这一研究为未来月球水资源分布和演化研究开辟...

十五运会筹备服务保障工作有序开展 各项赛事陆续进行

央视网消息: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11月9日开幕。今年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开幕在即,粤港澳大湾区各地的筹备服务保障工作有序开展,相关赛事已陆续进行。10月20日,十五运会帆船比赛在广东汕尾开赛,来自广...

循着开放脉络见证共赢实践 中国交出一份沉甸甸的“十四五”开放答卷 央视网 | 2025年10月20日 15:08:19

央视网消息:“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十四五”这五年,中国继续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货物贸易规模连续八年稳居全球第一;服务贸易2024年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继续保持全球第二;22个...

装修工干活受伤,雇主、业主、工人三方谁担责?

阅读提示  装修行业用工模式呈现灵活用工等特点,存在工人冒险作业、雇主安全保护缺位、业主选用无资质施工方等情况,容易让农民工陷入“雇主是谁”“谁来担责”的维权困局。对此,律师建议,业主尽量选择正规装修公司;工人要树立风险...

《沉默的荣耀》热播后 他墓前的鲜花摆了5米长

近期,总台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这也是国内首部基于在台隐蔽战线真实人物和故事创作的主题电视剧。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隐蔽战线的英雄的事迹引发了观众强烈共鸣。  剧集在两岸同时掀起观剧热潮,位于北京的吴石将军墓前,...

海南自贸区封关在即 今年海南出入境人员突破200万人次

随着海南自贸区封关在即和免签政策持续优化升级,当前已有86个国家可免签入境海南。据海口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统计,今年截至昨天(15日)16时,海南出入境人员已超过200万人次,同比增长22.4%。  目前,海南省可适用的免...

中国对稀土等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这7个事实必须厘清

  责任编辑:刘文欣 编辑:王玉西 责任编辑:刘亮

月满华诞 童贺双节——烟台市莱山区实验小学(山韵校区)开展假期学科实践活动

每日新闻网讯(李艳玲)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刚刚度过了一个特别又温馨的假期——举国同庆的国庆节与阖家团圆的中秋节美好相遇。为了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家”的温暖与“国”的荣耀,烟台市莱山区实验小学(山韵校区)特开展了以“月满华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践行】美育新风浸润烟台高新区:创新实践构建全民共享新格局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郭健)一场机器人互动展演,让孩子们触摸到人工智能的温度;一次社区职业教育体验,让市民亲手制作鲁菜、体验漆扇非遗技艺;这些,正是烟台高新区美育实践中的生动片段。2025年以来,烟台高新区以创新...

2025
01/09
13:11
浏览量: 63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