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科技前沿 > “共享智能新未来”中国机器人产业迎来黄金机遇期

“共享智能新未来”中国机器人产业迎来黄金机遇期

来源:新华社 | 时间:2024-08-28 15:06:16 | 点击:3981

8月24日,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厅内,观众在观看仿生人形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魏梦佳 摄

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记者魏梦佳、郭宇靖、阳娜)“可以背诵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吗?”在位于北京亦庄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厅内,一位观众在展台前用话筒向对面站立的一个黑发小“男孩”发问。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身着运动衣的“男孩”——一款仿生人形机器人,开始滔滔不绝地背诵古诗《将进酒》。“男孩”旁边,几个挺拔靓丽的“姑娘”同台亮相,好像科幻电影里走出的人物。

这些造型逼真的仿生人形机器人引起观众极大好奇,展台前被围得水泄不通。体验机器人制作咖啡、冰淇淋和煎饼果子的观众也排成长队。前沿机器人科技给观众带来对未来的无限想象。

由中国电子学会、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主办的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21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400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聚焦机器人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展开探讨。来自169家企业、600余件创新产品参展,其中60余款首发新品在会期发布。

8月24日,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厅内拍摄的仿生人形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魏梦佳 摄

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主席玛丽娜·比尔在会上表示,从工业生产到医疗保健,从家政服务到应急救援,机器人已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球机器人市场持续强劲增长,到2023年,全球机器人总量已突破400万台。

“这一数字不仅是机器人技术迅猛发展的有力证明,更预示着智能新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物联网和5G技术的深度融合,将赋予机器人更高的智能化、灵活性与效率。”她说。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快速、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中国持有的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超过19万项,占全球比重约三分之二;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近三年新增装机量占全球一半以上;服务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医疗康养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特种机器人在空海探索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表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处于创新爆发期,特别是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的效果愈加彰显,通过充分挖掘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特种行业、家政服务等领域的应用需求,可拉动新的消费,催生新的产业,扩大新的就业,形成新质生产力。

8月24日,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展厅内,六轴机器人伸展钢铁手臂,为观众现场展示汽车自动化焊接技术。新华社记者 魏梦佳 摄

近年来,北京、上海、浙江、成都等地正着力打造机器人产业高地。记者从此次大会上获悉,去年,北京机器人产业总收入超200亿元,企业数量超400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居全国首位。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北京经开区已拥有机器人生态企业百余家,其中半数以上为专精特新企业,产值规模近百亿元,占全市机器人产业的50%。

“与家庭机器人相比,我们更希望能开发一些在危险、恶劣环境下从事特定工作的机器人。”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算法专家孙云哲说。例如,特高压操作中的高压电合闸通常需要工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操作,异常危险。今年下半年,他们计划与一家电力企业合作,研发一款应用于这项工作的机器人。

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各种机械手臂的“全能”操作也让观众惊叹不已。来自山东的工业机器人企业——烟台艾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首次参加大会,专门带来多台210公斤六轴机器人,伸展2.7米长的钢铁手臂,为观众现场展示汽车自动化焊接技术。

“我们研发的机器人可以用于打磨、焊接、搬运等多种场景,目前已出口10多个国家,市场销量不错。我们已经报名了下次展会,希望能与国内外展商加强联系,共商合作。”该企业北方区总监张豪说。

“人机共融的智能时代已经加速到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大会上表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创新正在驱动机器人技术和产品发生蜕变,产业链加速重塑。当前中国正在深入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推动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迈向更高水平。

责任编辑:刘峻凌】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欧盟正式通过对俄罗斯第19轮制裁

  当地时间23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宣布,欧盟正式通过对俄罗斯第19轮制裁。(总台记者 顾鑫)  新闻多看点  22日,欧盟成员国就第19轮对俄制裁达成一致。据悉,制裁措施包括禁止进口俄罗斯液化天然气等,...

四部门发通知 联合开展劣质拖拉机等农机产品专项整治

央视网消息: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消息,为综合整治生产、销售及违法违规使用国Ⅱ发动机、劣质“三无”拖拉机等乱象问题,加强源头管控,净化拖拉机等农机产品市场环境,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决定...

外交部:望欧方恪守支持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承诺

10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问,欧盟委员会官员表示,欧盟和中国官员已同意在布鲁塞尔会面,就中国稀土出口管制问题进行紧急会谈。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郭嘉昆表示,我要强调的是,中欧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优...

绍兴古城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越国高等级祭祀遗址

因实证“越王勾践建都历史”而备受关注的绍兴古城考古工作日前发布系列新成果。与秋瑾故居相邻的塔山和畅坊遗址中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塔山和畅坊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罗鹏告诉记者,在距离地表3米深...

“小切口”改善“大民生” “关键小事”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央视网消息:“十四五”这五年,民生福祉的底色愈发厚重: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社保、医疗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基本养老与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超95%;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筑牢健康防线,4亿人次受益于跨省异地就医...

嫦娥六号月壤科学分析“上新”!撞击残留物有助解释月球水来源

央视网消息: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开展系统研究,识别出来自太阳系外一种名为“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物。这种残留物里富含水等成分。这一研究为未来月球水资源分布和演化研究开辟...

十五运会筹备服务保障工作有序开展 各项赛事陆续进行

央视网消息: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11月9日开幕。今年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由粤港澳三地共同承办。开幕在即,粤港澳大湾区各地的筹备服务保障工作有序开展,相关赛事已陆续进行。10月20日,十五运会帆船比赛在广东汕尾开赛,来自广...

循着开放脉络见证共赢实践 中国交出一份沉甸甸的“十四五”开放答卷 央视网 | 2025年10月20日 15:08:19

央视网消息:“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十四五”这五年,中国继续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货物贸易规模连续八年稳居全球第一;服务贸易2024年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继续保持全球第二;22个...

装修工干活受伤,雇主、业主、工人三方谁担责?

阅读提示  装修行业用工模式呈现灵活用工等特点,存在工人冒险作业、雇主安全保护缺位、业主选用无资质施工方等情况,容易让农民工陷入“雇主是谁”“谁来担责”的维权困局。对此,律师建议,业主尽量选择正规装修公司;工人要树立风险...

《沉默的荣耀》热播后 他墓前的鲜花摆了5米长

近期,总台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这也是国内首部基于在台隐蔽战线真实人物和故事创作的主题电视剧。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隐蔽战线的英雄的事迹引发了观众强烈共鸣。  剧集在两岸同时掀起观剧热潮,位于北京的吴石将军墓前,...

2024
08/28
15:06
浏览量: 3981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上海:受台风“康妮”外围环流影响 市民街头顶风行走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武安市连翘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全国昆虫农业与微生物农业无抗产业链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青铜峡市举行 2023年全国科普日暨怡园社区科普馆揭牌仪式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安徽淮北:科普宣传日 感受科技魅力【2】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