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伏季休渔是养护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举措。我国自1995年实施伏季休渔,保护了诸多渔业生物的生长、繁衍。9月1日,为期4个月的黄渤海伏季休渔期结束。这两天,首批近海作业渔船陆续回港,带回开海第一网海鲜。
9月2日一大早,大连市高新区龙王塘渔港就热闹起来,渔民忙着将渔获卸船上岸,有鳀鱼、鲅鱼、鱿鱼等,品种不少。
渔港岸边,水产经销商一早就赶来采购,也有不少市民专程前来抢购开海第一网海鲜。由于首批回港多为中小型近海渔船,渔获总量有限,供不应求。
渔民介绍,远海作业的大马力渔船将在未来几天陆续返港,市场海鲜种类将进一步丰富,价格也将逐步回落。
辽宁大连:海鲜品类逐渐丰富 吸引市民游客购买
随着渔船陆续返港,在大连的海鲜市场,海鲜品类也丰富了起来,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挑选。
上午,在大连市新长兴市场海鲜售卖区,鲜活的螃蟹和海虾,吸引了不少市民争相购买。
目前,市场上的鲜鱼种类还相对较少,只有少部分近海作业的渔船,带回了一些小黄花鱼,每斤价格在25元到35元左右。
随着开海季的到来,海鲜寄递业务也逐渐迎来高峰。在新长兴市场的一个快递服务站,来自四川的游客买了一大箱飞蟹和海螺准备邮寄回家。
福建云霄:海蛎采收正当时
眼下,正值海蛎采收季。在福建省漳州市的海蛎养殖区,工人们正在采收海蛎,装卸打包。
在漳州市云霄县列屿镇海域养殖区,一颗颗生态浮球整齐排列。采收工人驾驶渔船穿梭其间,抵达海蛎排后便迅速投入采收作业。
满载海蛎的渔船陆续靠岸后,码头上等待的工人便开始装卸作业。得益于列屿镇优越的海域环境,当地海蛎生长快、个体大、品质好,受到各地采购商青睐。
目前,列屿镇全镇筏式养殖海蛎面积达到1.5万亩,养殖海蛎数量约1000万条,年产值近2亿元。
山东武城:“虾藕共作”模式助农增收
北方小龙虾销售旺季多在8月。而在山东武城县,当地通过创新推行“虾藕共作”模式,有效延长了小龙虾上市周期,实现增收。
在山东德州武城县郝王庄镇草一村合作种植基地内,工人们正忙着收网捕捞小龙虾。这片4百多亩的藕塘中,个大鲜活的小龙虾茁壮生长,每日清早准时出水,供应市场。
每天捕捞的小龙虾经过现场分拣、称重、打包后,直接被装车发往各地。
草一村全村耕地1500多亩,其中,盐碱地面积达500亩。近年来,村里通过在藕塘中套养小龙虾,并引入光伏发电项目,形成“上有光伏、中有莲藕、下游养虾”的立体农业模式,实现增收。
新疆和田:改良盐碱地 南美白对虾迎收获
盐碱地是我国的后备耕地资源,经过多年突破,盐碱地里不仅能种田,还能养出水产。
新疆和田市拉斯奎镇的一家水产养殖合作社迎来丰收。新鲜捕捞的南美白对虾正陆续发往阿克苏、喀什等地。
2024年6月,当地探索“盐碱地改良+生态养殖”模式,将近100亩盐碱地改造成虾塘,试点养殖南美白对虾,虾苗成活率达到80%以上。如今,和田县已有10个乡镇发展水产养殖,总面积超3520亩,产品涵盖螃蟹、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
重庆潼南:万亩高粱迎丰收 土地轮作增效益
这两天,重庆潼南区种植的上万亩高粱迎来丰收。种植户们抢抓晴好天气进行收割,预计10月前可完成全部采收。
在重庆潼南区崇龛镇的高粱种植基地里,连片的高粱红遍田间。农机手们驾驶着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脱粒后的高粱籽从机器后端倾泻而出,装入一旁的运粮车。据了解,该基地的高粱在播种之前就与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每吨售价5000多元。
近年来,潼南区积极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在梓潼、新胜等镇街因地制宜推广“高粱+油菜”“高粱+儿菜”等多种轮作模式,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效益。
河南灵宝:上百吨阳光玫瑰葡萄出口东南亚
最近,河南灵宝的阳光玫瑰葡萄陆续采收上市。
在灵宝市西阎乡的葡萄基地,采收回来的葡萄被送到灵宝市出口分拣中心。工人们对葡萄进一步分级、包装,成箱后进行低温预冷处理,通过冷链运输到深圳港口。经过15到22天的海上运输,陆续抵达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截至目前,灵宝市阳光玫瑰葡萄已出口销售100多吨,现有出口订单上千吨,预计2025年销售规模将达到2500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