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辽宁讯 文/蒋海东,孙仲兴
在辽宁的文艺界,中国的戏剧文坛上,刘家声的名字始终与"传奇"二字相连。这位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从辽宁省朝阳走出的国家一级编剧、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用半个多世纪的笔耕不辍,书写了中国戏剧界的多个"第一"。凭借优秀作品两进中南海演出,和多位国内名人名家合影,可谓人生巅峰,羡煞旁人。近日,随着其创作的《国歌从这里诞生》等作品再度引发关注,这位退休老艺术家的故事重新进入公众视野。
他扎根故土 情系朝阳
刘家声钟情于在朝阳写作,这源于他对故土的深沉热爱及此地丰富的创作资源。作为在辽宁省朝阳市工作四十多年的朝阳人,他深谙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这些都成为他笔下故事的源泉。朝阳市所承载的"文化朝阳"、"化石之乡"等独特文化标识,以及如凤凰山般壮丽的自然景观,为他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当地浓厚的文学氛围和政策支持也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始终以宣传赞美朝阳为己任,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他从"地主崽子"成为剧坛名家
刘家声的成长经历堪称一部现实主义的励志剧。童年因家庭成分问题饱受歧视,却因此锤炼出独特的观察力。"贫农思考地主,地主思考贫农"的辩证思维,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核心优势。凭借对人性深刻的洞察,他创作的《杏花飘香》两进中南海演出,受到文化部领导接见;《烧锅屯》更是在辽宁八台进京剧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入选中南海演出的作品。天时地利人和,让这位从黑土地走出的剧作家站上了中国戏剧的最高舞台。
他醉新笔下的热血山河
作为朝阳戏剧的旗帜性人物,刘家声的作品始终扎根黑土地。他为家乡创作的赵尚志题材话剧,邀请春晚常驻导演龚凯波执导,突破抗日神剧窠臼,以人性化视角重塑英雄形象。该剧由沈阳城市学院排演,聘用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退休演员指导,已入选大学生艺术节角逐。
其军事题材创作尤为瞩目:200集《黑土赤子》、40集《国脉》等电视剧,以及《铁血少年营》等作品,构建起宏大的革命历史叙事。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位从未当过兵的编剧,却成为军事题材领域的标杆人物。
他对文华奖背后的坚守
在业内公认最难登顶的《剧本》月刊上,刘家声创下连发8个剧本的纪录——按业内测算,普通高职编剧平均60年才能发表1个。他参与创作的《凌河影人》获文华大奖话剧类第一名,《花儿声声》斩获文华大奖戏曲类头名,另有五部作品获得文华单项奖,其中《葡萄架下》《碧园笑声》均获全国一等奖。
谈及这些成就,刘家声始终保持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创作态度。他甘为人梯,一心一意扶植后辈,辅助多位剧作家完成剧作晋升一级职称,可谓家有一宝,遇事不恼。这是一种幸福的传承,也是刘家声老师人格魅力、高尚情操的体现。
他更有跨界创新的探索者
在传统戏剧之外,刘家声还是情景喜剧的开拓者。作为300集《笑笑茶楼》的主力编剧,他创作的主题歌传唱东北。近年来,他将目光转向长篇小说创作,40万字的《河灯》以辽西移民史为背景,入选沈阳市重点文艺项目,获得千字300元的高额稿酬。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国歌从这里诞生》的创作历程。这部原以朝阳市为背景的作品,经巧妙调整地域元素后,在全国17部同类题材中跻身最终角逐,展现了老艺术家的应变智慧。"电视剧就像海潮有起有落,"合作导演这样鼓励他,"等行业复苏时,我们准备好的作品就能抢占先机。"
他也是薪火相传的守望者
如今,退而不休的刘家声仍活跃在创作一线。他为辽宁大学艺术系改编的现代花木兰题材话剧《郭俊卿》,即将由师生搬上舞台;天津梆子剧院也正筹备排演其新作。在朝阳人民艺术剧院的走廊里,那些记录着辉煌的剧照中,大半都镌刻着这位老编剧的名字。
"文学拼到最后是逻辑能力。"刘家声常引用作家刘震云的这句话。正是这种在特殊年代淬炼出的思考力,让他既能写出让市长陈淑珍泪洒剧场的深情,也能创作点击量破万的爆款文章。站在人生的舞台上,这位老艺术家依然保持着创作激情:"只要还能思考,就要继续为这片土地写下去。"
编辑:唐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