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诗坛荟萃 > 看殷商大展前这篇干货满满的指南请收下

看殷商大展前这篇干货满满的指南请收下

来源:中青网 | 时间:2025-05-29 15:10:35 | 点击:633

甲骨(《甲骨文合集》35406)

陶鬲形猪首盖盉

有领玉璧

牛尊

玉鹦鹉

铜象尊

  2025年5月19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启了“看·见殷商”大展。这次大展汇聚了全国28家文博单位的338件(套)文物,妇好墓出土的两件鸮尊、“亚丑”铜钺、殷墟亚长墓的牛尊等“群星”在展厅云集。文物太多不知道重点该看哪些?青铜器上的纹饰繁多看不懂其中的意思?这篇观展前指南为您答疑解惑。

  展览中有这些“明星”文物

  本次展览中最令人瞩目的是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两件鸮尊“合璧”。其中一件高约45.9厘米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另一件高46.3厘米收藏于河南博物院。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两件器物的细微差别。鸮鸟的形象在展厅中多次出现,另有1966年长沙出土的铜鸮卣(yǒu),以及2021年殷墟出土的带盖铜鸮卣。

  需要指出的是“妇好”之名,在商代“妇”是爵位,而“好”是族名,至于“妣辛”则是她死后的庙号。在古代,有的女性就算有尊崇的政治地位,哪怕贵为太后皇后,也很难在史书中完整地留下名或者字。鲜有人知妇好还有另一个名字,秘密就藏在展厅中妇好墓出土的铜方壶中。根据王国维和郭沫若的考证,方壶上记载的正是妇好的“字”,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不妨去现场一探究竟。

  在殷墟前后将近百年的考古接力中,妇好墓、亚长墓和郭家庄160号墓的级别虽不及王陵,但未经扰动,都出土了数以百计震惊世人的青铜文物,也是本次展览中文物的重要来源。许多重要文物不仅出自商代晚期的都城殷墟,也来自于当时与商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远方方国。如山东青州出土的“亚丑”铜钺(yuè),钺身两面有人面兽面纹,因其咧口露齿,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同一墓葬出土的两件“亚丑”铜钺,一件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另一件收藏于山东博物馆,这次也在展览中兄弟“合体”。

  除了亚丑铜钺,还有山西吕梁出土的龙形觥、湖北崇阳出土的铜鼓、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像、陕西出土的八角形衡饰。我们可以看见那些跨越黄河、淮海与长江流域相近的文化因素,为我们探索早期文明的文化交流,中原与周边的互动提供了历史线索。

  《哪吒2》电影的火爆,背后有着对于青铜器文化元素的创造性吸纳。如电影中天元鼎的造型就来源于古人盛饭的铜敦,李靖盔甲上的纹样出自商代青铜鼎上的兽面纹。再如敖光的龙牙刀,曾被创作团队前后修改近二百多版。它的造型就与展厅中殷墟亚长墓出土的玉刀有着相似之处——翘首、短柄、薄刃。如果细数,龙牙刃与玉刀背上的镂空扉棱同样是八个。玉刀的主人生前是殷商高级军事统帅,刀长虽只有25厘米,但也是国之瑰宝。玉刀的造型来源于同时代青铜刀,在展厅中真有一柄名副其实的青铜大刀。那是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蝉纹青铜大刀,此刀通长67.9厘米,宽10.3厘米,柄长11.4厘米,无疑是目前商代青铜刀中的佼佼者。《封神演义》小说反映了明代人对上古时代的认知,而正是考古工作为我们提供了更准确的文化素材,为现代人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从而推向更高的艺术成就。

  展览期间,殷墟亚长墓的牛尊、青铜手,还有湖南醴陵的铜象尊,以及江西新干大洋洲的双面铜人像将会轮流到北京“出差”与公众见面,不断地为展览注入新鲜元素。

  青铜器上的纹饰有这些玄奥

  与形制、铭文、功能、工艺相比,关于商代青铜器纹饰的话题可以说是最为神秘玄奥的,每个纹样的背后可能都有无法解释的古老隐喻。简单地说,商代青铜纹饰可以分为两类:几何纹饰和动物纹饰。前者是追求规律的抽象花纹,后者是对真实或想象中动物的具象表现。商代还存在着镂空、镶嵌宝石等其他纹饰方法,但并不是主要做法。

  几何纹样就是以简单的点、线、圆形、方形、三角形作为基本元素,构成青铜器的图案。比如说“云雷纹”,我们有时候会看到像“C”形、“T”形、“S”形不断重复,呈规律排列的纹饰。还有上文所述青铜大刀上的“蝉纹”,就是以三角形为框架,在三角形的基础上,加上椭圆形作为脑袋,以两个圆点作为眼睛,在三角形里配有条纹,一只“蝉”的形象就生动起来了。“蝉”在枝头饮露,代表了高洁纯净,最后又能脱壳羽化,古人认为它能“死而复生”因此备受尊崇。

  提及动物纹饰,就常常会谈到商代的“饕餮纹”。一般指的是一种正向的怪兽面孔,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地分别有双眼、双眉和双角,在鼻梁下是翻卷的鼻头和张开的巨口。宋代学者以“饕餮”命名此类纹饰的做法很有争议,根据则是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先识览》。书中讲到周代青铜鼎上描绘着一头怪兽,名叫“饕餮”。它有头无身,在吞食他人的时候,来不及咽下,就把自己噎死了。最后论述如果人做坏事,很快也会自食恶果。

  如果用《吕氏春秋》这段文字来描述商代青铜纹饰可说是疑点颇多。首先,《吕氏春秋》一书距离商代已有八百多年;其次,书中提到的是“周鼎”而非商器;第三,故事讲的吞咽人身的形象,在青铜器纹饰中几乎找不到;第四,先秦古书中的故事主要是为了说理,重点不在陈述史实。不过,“饕餮纹”的名字由来已久,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习惯,现代有学者更愿意用“兽面纹”“牛头纹”来替代旧名。

  说到“牛”,就不得不提到展厅中的明星文物“牛尊”。这件因受到观众的热烈呼吁,原计划仅“出差”7天的文物,将延期展出至6月2日。牛尊2000年出土于殷墟花园庄村东亚长墓,最为称奇的就是它的纹饰,全身至少有26个动物。其中有四虎、二鸟、二鱼、四兽面、十四个夔,值得驻足仔细分辨。“兽面纹”是正面的,而夔纹往往是侧面的,张口巨首、长身卷尾,多作蜷曲状,似龙非龙,在牛尊中夔纹分布在颈部、尾部以及虎背多处。在牛尊上能用四只老虎作为纹饰,可见牛这一动物形象,在商代人心目中还保留着对其相当的敬畏情感。

  不难发现,商代青铜器往往是将多种几何纹饰和动物纹饰,集于一身。如前文提到的鸮尊,羽冠内侧有夔龙纹,鸮首则是眼睛为突出的兽面纹,翅膀为盘龙纹和卷云纹,足部则是蝉纹。李泽厚先生曾说商代青铜器体现了“狞厉之美”,这是从当代人的视角,审视沉淀千年的古老文物。观众在展厅中面对不同的青铜器,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审美体验,有些文物甚至会有“呆萌”之感。

  除了青铜器这些文物也不可错过

  我们将殷墟时期的早期文明称为青铜时代,绝不是有意忽略当时的骨器、蚌器、陶器、玉石器,它们均达到了更高的技术水平。本次展览中,有湖北盘龙城遗址与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有领玉璧,而同类器物在殷墟也发现了20余件。所谓有领玉璧,就是在早期玉石环璧的基础上,玉璧圆孔周缘凸起,好似衣领。盘龙城遗址是中期商文化南向扩张的结果,各种器类都可以明确地在商文化中找到直接的源头。金沙出土的玉璧直径达24.25厘米,表面刻同心圆圈纹,是目前巴蜀地区发现的最大玉璧。有领玉璧当时流传甚广,直至见于今越南北部。

  在早期文明的探索中,殷墟遗址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时代更早的考古发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发现了系统的文字资料。展厅中陈列的甲骨(《甲骨文合集》35406下部)内容正是关于商王祭祀祖先的。商人按照天干地支的日期顺序,轮流祭祀特定的先公先王,如在甲戌这一天祭祀上甲。上甲就是成汤的六世祖,在商人祭祀序列中排在首位,是商代历史从传说过渡到信史的关键人物。正是这种特殊的祭祀方式,被记载在甲骨文上,无意中为我们整理商代先公先王世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商代时期能够在青铜技术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离不开此前数千年间先民们制陶工艺的积累,能够直接作用于铸铜泥范的制作与改良。殷墟出土过1.2米的陶范,这就为铸造青铜重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展厅中陈列的陶水管出自殷墟白家坟,管道表面有可以防滑的细小绳纹。在考古现场,南北向的水管共保存17节,全长7.9米;东西向的水管共11节,全长4.62米,两者交接处是“T”字形的陶制三通管,这也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下水管道系统,并创造了多个历史之最,见证了当时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商代文化不仅继承了前代高超的制陶工艺,还大量出现了原始瓷器。展厅中陈列着一件原始瓷豆,豆是古代一种食器,主要用来盛放菜食,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造型多为浅盘、浅钵形,高圈足。豆的质地从最早的陶逐渐扩展到了青铜、原始瓷。原始瓷的背后代表着一整套生产技术的革新,要以高岭土作胎,才能达到1200℃以上的窑温,还有相关施釉技术的成熟。当时的商代贵族试图控制长江流域,一大目的就是为了要掌握原始瓷的生产。而青铜器与瓷器,再加上前面提到的玉器,几乎奠定了中国人三千年间对于器物的审美底色。

  “看·见殷商”就是回归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策展人试图在展厅中重现商文化的圈层结构:在一号展厅中用红色丝线突出商王朝的核心区域,在二号展厅又用红线串联“四方之地”,提示我们商代文明与周边复杂的关联性,由此展示出文明历程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演进轨迹。

  在展览上,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商王与贵族奢华精美的随葬品,还能看到普通平民使用的生产生活工具。正如陈翔先生所言:“平民也是殷墟文化、晚商文明的重要创造者,他们在甲骨卜辞中、在后世史书中都湮没无闻,而正是得益于考古学,今人能够或多或少地了解到这些沉默多数的基本情况,让世人明白正是在众多平民的艰辛付出之下才铸就了璀璨的商文明。”我们作为现代社会的普通人,当凝视远古先民的日常生活,在文明星火划过之际,也会有属于自己别样的感慨领悟。

  文/若文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韩美“乙支自由护盾”联合军演正式启动

  当地时间8月18日,韩美两军代号为“ 乙支自由护盾 ”的例行联合军演正式启动,韩国政府实施的与“ 乙支自由护盾 ”相配套的应急后勤演习“ 乙支演习”也从当天开始举行。  韩国总统李在明当天在“乙支演习”开始之际举行的...

中俄合拍谍战电影来了!《红丝绸》定档9月6日

  作为“中俄文化年”框架下的重要影视合作项目,中俄合拍谍战动作大片《红丝绸》正式定档9月6日。  电影《红丝绸》中,中俄特工跨越国界,在枪林弹雨中铸就生死信任。在暗潮汹涌的谍海深处,看信仰之光照亮黑暗战场。  一封绝密...

赛事高效、观赛舒适 立体式“科技大秀”点亮赛场内外 | 跟着世运逛成都

  央视网消息:当世界的目光聚焦成都,世运会不仅是体育健儿挑战极限的竞技场,更成为一座创新之城科技实力的全景展示窗。成都正以“科技+体育”的深度融合,让赛事更高效、观赛更舒适,为国际赛事注入独特的“成都智慧”。  科技与...

7.3%、44.5%、81.7%,增长!……“数”里行间看“两新”政策成效

  央视网消息: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实施一年多来,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振消费需求、畅通经济循环等方面成效持续显现。  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2024年4月至2025年7月,全...

美俄峰会“遇上”美军演 美国要唱“哪一出”?

  据俄罗斯《生意人报》网站近日报道,定于15日在美国阿拉斯加举行的美俄峰会,将在美国多场军事演习的背景下举行。  △俄罗斯《生意人报》网站报道截图  由北美防空司令部与美国北方司令部联合组织的“北极边缘”军事演习于本月...

破90亿!2025年暑期档电影总票房再创新高

 据网络平台数据  截至8月13日15时06分  2025年暑期档(6月—8月)  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突破90亿  此外  截至13日13时18分  8月电影总票房已破30亿  《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  《东极...

闽南“剧本游”游进博物馆 暑期已有超10万人次来这里打卡

  这个暑期,福建厦门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推出了特色展览和互动项目,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在厦门市博物馆,沉浸式喜剧剧本游——《厦博有戏·闽南往事》打破了原来固有的参观模式,将闽台民俗陈列馆变为“可看、可玩、可...

会多次感染吗?世卫组织发布关于基孔肯雅热的问与答

  新华社日内瓦8月11日电(记者 王其冰)世界卫生组织11日通过邮件通知媒体,已在网站发布关于基孔肯雅热的健康知识以及防治措施,倡导全社会共同努力预防基孔肯雅热,降低传播风险。新华社记者梳理如下:  问:什么是基孔肯雅...

嵊州:百年越剧大家唱

  第三届“嵊州村越”全国赛少年强基单元复赛现场。嵊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近日,浙江省嵊州市举办“越嵊州越有戏”第三届乡村越剧联赛(“嵊州村越”)市内总决赛,总决赛由越剧名家吴凤花领衔的专业评审团及50多名大众评审员共同担...

“科技变量”如何变为强劲动能(人民观点)

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扎实推进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更为强劲。  从更大视野看,应善用市场化的方式,激发各类要素资源活力。  科技创新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关键就在于“形成‘乔木’参天、‘灌...

2025
05/29
15:10
浏览量: 63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首届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 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首届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 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再回味: 利民镇-蔡家羊汤

再回味: 利民镇-蔡家羊汤

“侨助高质量发展——侨领走进广交会”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侨助高质量发展——侨领走进广交会”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刘成宏近作两首- 沁园春

刘成宏近作两首- 沁园春

仁言任语 : 缘深意长

仁言任语 : 缘深意长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