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生态环境 > 茶山、雨林、梯田——五指山文旅“三重奏”

茶山、雨林、梯田——五指山文旅“三重奏”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时间:2025-04-03 10:54:33 | 点击:348

董泽扬 敬 知《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02日 第 12 版)

本文图片均由中共五指山市委宣传部提供

从高空俯瞰,五指山是一片“绿色的海洋”,雨林葱郁,茶山茂盛。春光为这片“绿色的海洋”播撒更加缤纷的色彩,让五指山中的毛纳村、方诺寨、牙胡梯田更加迷人。

毛纳村——日子越过越红火

刚走上入村的小桥,远远的便听到此起彼伏的欢笑声。

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的竹屋广场上,身着黎族传统服饰的小伙和姑娘正在表演竹竿舞。竹竿跟随音乐反复开合,发出的声音清脆而富有节奏。

“上去试试!”一位妈妈鼓励自己的小孩体验一下跳竹竿,几次尝试后,小朋友成功融入其中,观众纷纷鼓起掌来。

毛纳村坐落在海南腹地五指山主峰下,茶山层层叠叠,民居错落有致,百姓安居乐业,是镶嵌在绿色翡翠上的一颗“明珠”,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村口摆放的文化石上,刻着醒目的红色大字: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水满毛纳生态旅游区工作人员介绍,毛纳村依托生态资源,聚焦黎族文化,正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游客打造一处田园风光、诗意生活之地。

进入村子,令人眼前一亮的是用竹子搭建的黎族传统船型屋——宝山竹屋。这座建筑融入了黎族文化和雨林特色,显得既传统又现代。“近看是船型屋,远看像头戴笠帽身穿蓑衣的黎族女子,好神奇!”游客张女士忍不住用手机拍照记录。

“游客不仅是来看风景的,也是来看表演、品山茶的。”工作人员介绍,毛纳村立足“全域旅游示范村”建设,结合民族传统特色,推出“村秀”、竹竿舞、篝火晚会、情景剧、五指山大叶红茶赏味、非遗黎锦黎陶展示等活动,建设集综合服务区、雨林漫步区、船屋民俗体验区、演艺活动区等区块的乡村旅游体验空间。2024年,毛纳村全村接待游客17.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1.22万元。

乡村旅游的红利惠及民生。毛纳村鼓励村民利用自家庭院开办农家乐、土特产店,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真真正正吃上了‘旅游饭’。”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毛纳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60.88万元,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6万元,同比增长8.01%。

五指山下的黎族村寨,乡村旅游发展得热火朝天,村民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方诺寨——雨林秘境四季美

沿着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五指山段一路前行,来到离毛纳村不到4公里的方诺寨,这处掩映在热带雨林中的秘境逐渐在眼前浮现。

方诺寨热带雨林景区负责人蔡先生介绍,方诺寨四季皆有景,季季各不同。春闻香、夏赏稻、秋摘果、冬观枫——春季,万物复苏,绿意盎然,山野间弥漫着茶香与泥土的气息;夏季,稻田蛙声阵阵,稻浪翻滚,萤火虫在田间飞舞;秋季,稻谷成熟,金黄一片,村民们忙着收割,享受丰收的喜悦;冬季,枫叶如火,层林尽染,宛如一幅绚丽的油画。

方诺寨的美不止于此。作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的一处瑰宝,方诺寨以“敬畏大自然、保护原生态”为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围绕原始雨林、黎族村寨特色,打造雨林特色景观、天然氧吧康养、雨林秘境露营、有机雨林茶园等业态,构建“农业+旅游+康养+文创+研学”的旅游产品体系。

“早上我们在雨林中徒步,下午坐在水满河边发发呆,晚上尝尝这里的特色美食,感觉一天过得很愉快。”来自东北的游客说。

据了解,方诺寨目前有23间主题民宿和18幢木屋别墅,景区内的“五指山第一山门”能看到五指山最高峰,还有奇特的鹿形荔枝古树、苗妹巢、潮上码头、湖上移动餐厅、古枫咖啡屋、梯田茶园等打卡点,游客可以在这里收获雨林徒步、康养休闲、喝茶赏景、品尝特色农家菜等丰富体验。

“在方诺寨,游客可以吃到‘会冲浪的鱼’‘不回家的牛’‘会上树的鸡’‘五只脚的猪’4大原生态美食。”蔡先生介绍,这些五指山农家风味美食各具特色,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尝鲜赏味。2024年,方诺寨景区接待团客约5000人次,散客达2.3万人次。

牙胡梯田——鹦哥岭下有人家

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橙红,梯田的“镜面”倒映出天边绚丽的晚霞,整个山丘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村民王伯伯跺跺脚,抖落靴筒上的泥巴,一边收拾农具一边说:“干了一天活,抬头看看梯田的景色,就能缓解一半的疲惫。”

牙胡梯田位于五指山市毛阳镇牙胡村,背靠鹦哥岭山脉,总面积4800多亩的梯田分为160层,呈螺纹状,从山脚盘绕到山腰,被誉为“海南第一梯田”。

“牙胡梯田最特别的就是变幻多姿的景观,我们称之为‘亮晶晶’‘绿油油’和‘金灿灿’。”牙胡村驻村干部石云峰一说到这便提起了劲。春天,水满田畴,光影澹澹,亮晶晶的;夏天,禾苗滋长,稻香四溢,梯田里一片绿油油;到了秋天,成熟的稻禾随风摆动,闪烁着金灿灿的光辉……除了附近村民和游客外,不少海南岛外的游客也慕名而来,领略这醉人的景色。

牙胡梯田还体现出劳动人民的生态智慧。早年间,当地的黎族人因地制宜,将山体分为3段:山顶为森林、山腰建梯田、山脚建村寨,打造森林、梯田、村寨、河流为一体的梯田生态系统,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如今,牙胡梯田既能保障农业生产,又是海南农业生态旅游重点项目。

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多彩的黎族农耕文化,当地加快推进农旅融合,打造生态和美的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2023年,我们投入280万元启动农旅融合一期项目,购置观光车,建设梯田观景台、步行道等旅游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更舒适的旅游体验。”石云峰介绍,自农旅项目投入运营以来,牙胡村已实现旅游各项收入超500万元。目前,牙胡梯田农旅融合二期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

站在观景台上极目远眺,远处的山峦在夕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与近处的梯田、稻苗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游客沉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责任编辑:张秋红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习言道|这条路和这群人,习近平记在心上

  从云南昆明出发,翻越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横跨澜沧江、怒江的急流深谷,穿过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一路往缅甸行去,一条全长1146公里的险峻公路在天地间蜿蜒开来。  “80多年前,马来西亚南侨机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关键时...

打好碧水保卫战 数说“十四五”期间全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央视网消息:生态环境部8月26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抓好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继...

安全暑假,从一条短信开始

本报讯(记者 程墨 通讯员 赵俊涛)“池塘边很危险,小朋友离远点,脚一滑掉水里,爸妈再也看不见……”近日,湖北省枣阳市鹿头镇中学教师赵聪林给全班学生家长一一发送提醒短信。这个暑期,枣阳市班主任纷纷用多种方式提醒学生和家长...

做好职业技能培训 高职院校大有可为

■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担负起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新使命,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 要以真实项目、典型任务为载体开展实战化训练,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近日,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保护好黑土地 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从2015年我国开始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以来,十年间,东北黑土区不断提升耕地质量...

航行警告:南海部分海域进行军事训练,禁止驶入

央视网消息:据中国海事局网站消息,清澜海事局发布航行警告,8月25日至8月26日,每日2时10分至4时30分,南海部分海域进行军事训练,禁止驶入。

通讯丨从印尼自贸区到中国自贸港——新航线为中印尼经贸合作再添新通道

新华社印度尼西亚巴淡8月22日电 通讯|从印尼自贸区到中国自贸港——新航线为中印尼经贸合作再添新通道  新华社记者李斯博  在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省巴淡岛港,伴随着船笛声,一艘集装箱货轮启航。这是中远海运集团新开辟的巴淡岛...

月球“休眠”为何还有火山喷发?嫦娥六号样品揭秘

已经“休眠”的月球,依然发生火山喷发,是何原因?  从嫦娥五号到嫦娥六号,由中国探月工程月球探测器带回来的年轻玄武岩如同月球“心跳”的记录仪,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月球内核在探测时仍有余温,故事比想象中精彩。  此前,科学家...

云冈石窟景区通报所谓“拍照刺客”事件:非景区工作人员

  央视网消息:2025年8月19日,有网络媒体反映云冈石窟景区周边有人身着装扮服招揽游客拍照并收费(所谓“拍照刺客”事件)。得知情况后,云冈研究院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组织核查,现将相关情况通报如下:  8月18日11时3...

嫦娥六号月壤样品新发现 揭示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

央视网消息:近日,我国科研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的高精度年代学研究,首次精确测定出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这一发现精准限定了该盆地形成的时间,将月球“撞击风暴”开始的时间点向前推进了至少1亿年,有助于推动...

2025
04/03
10:54
浏览量: 34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