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生态环境 > 勾勒2025旅游业发展前景

勾勒2025旅游业发展前景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3-22 16:22:02 | 点击:370

游客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梅花湾景区赏花游玩。周社根摄(人民视觉)

湖北省襄阳市唐城景区举行汉服婚礼秀,吸引了众多游客观看。杨 东摄(人民图片)

在北京丰台站,游客和今年京津冀首趟银发旅游列车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摄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旅游绿皮书:2024—202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绿皮书》),透视和展望中国旅游业发展前景,要走好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2025年旅游业应努力实现规模扩大与品质提升的高质量均衡。

游客需求更加多元

旅游业已成为极具时代特色的富民产业与幸福产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凸显,旅游消费正全面升级,从观光游转向休闲度假,游客不再满足于单纯游览风景,更希望在目的地沉浸式体验,全方位、多场景感受。

《绿皮书》指出,2024年城市目的地依然是旅游体验和旅游消费的重要市场,通过品牌建设塑造目的地综合竞争力的场景旅游、强调深度体验和探索体验的定制旅游、更加重视自我需求与性价比的反向旅游和平替旅游成为城市旅游休闲消费的主要方式。

游客在目的地的选择上更加多元。马蜂窝发布的《年轻旅行者观察报告》调查表明,受访者中拒绝盲目跟风前往网红目的地的比例高达81%。自2024年以来,众多特色小城成为游客新选择。以小团化、自由行为主的个性化旅游形式持续占据主流。游客探索城市的范围和内容得以拓展,城市在旅游活动中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

《绿皮书》提出,旅游需求正朝着高度纵深化和体验化的方向发展。城市漫步、城市骑行的兴起以及各地早餐摊、菜市场和夜市的火爆,都表明游客更倾向通过生活化、沉浸式的方式深入城市,探寻城市背后的历史文化。同时,游客也愈发注重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期望通过旅游活动满足情绪价值和精神需求。

“科技+”将成新风口

《绿皮书》指出,旅游产业本质上是一种体验经济,因此,通过数字化等途径改造和提升旅游业,增强旅游的沉浸感和体验感,既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旅游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旅游本身不是高新技术的原发领域,而是高新技术的应用场景。发展旅游新质生产力,核心是科技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数字化技术“刷新”旅游体验,正在成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风口。

《绿皮书》认为,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体验的六要素,旅游业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将给传统体验带来新感受。比如,在旅游吸引物方面,大唐不夜城、扬州大运河博物馆、敦煌莫高窟等地推出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大大丰富了游客的体验;在旅游娱乐方面,《长恨歌》《重庆1949》等项目,通过声光电的数字技术营造情景交融的演出效果,得到游客普遍赞誉;在旅游餐饮方面,将数字化技术运用于传统旅游餐饮改造,推动沉浸式的文化主题餐馆打开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旅游主题住宿方面,一些地方正在尝试将数字技术运用到客房体验中;在旅游交通和旅游购物中,推动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增强消费者的独特体验,打造更多沉浸式的创新旅游项目。

目的地应持续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绿皮书》主编宋瑞认为,“十五五”时期,旅游业将在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旅游发展需更好地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关系;旅游消费模式将呈现出多元化、数智化、绿色化特征;文化、旅游与科技深度融合将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旅游业将在完整性、融合性、安全性、先进性等方面更加具备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旅游投资将从规模导向转向效益导向,传统的投资逻辑和商业模式将发生深刻变革;旅游业将更加注重绿色化、低碳化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各种科技将在旅游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旅游业将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旅游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不仅造福旅游开发地,也能使人们从旅游消费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同时,旅游是民间外交的重要阵地,也是展示中华文化、城乡发展和民众生活的窗口,应充分发挥游客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

《绿皮书》指出,“十五五”期间,各旅游目的地应紧紧抓住“流量风口”,精准对接需求,创新文旅发展,赢得长期市场。当前,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发展迅猛,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已成为重要旅游推广渠道。年轻人的旅游消费呈现“兴趣导向”“内容为王”“性价比高”等特点,旅游目的地应充分利用平台流量和广覆盖优势打造个性化文旅IP。在从旅游大国迈向旅游强国进程中,必须通过产品创新为游客创造新体验,培育文旅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格局,持续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王目雨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习言道|这条路和这群人,习近平记在心上

  从云南昆明出发,翻越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横跨澜沧江、怒江的急流深谷,穿过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一路往缅甸行去,一条全长1146公里的险峻公路在天地间蜿蜒开来。  “80多年前,马来西亚南侨机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关键时...

打好碧水保卫战 数说“十四五”期间全国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央视网消息:生态环境部8月26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抓好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继...

安全暑假,从一条短信开始

本报讯(记者 程墨 通讯员 赵俊涛)“池塘边很危险,小朋友离远点,脚一滑掉水里,爸妈再也看不见……”近日,湖北省枣阳市鹿头镇中学教师赵聪林给全班学生家长一一发送提醒短信。这个暑期,枣阳市班主任纷纷用多种方式提醒学生和家长...

做好职业技能培训 高职院校大有可为

■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担负起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新使命,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 要以真实项目、典型任务为载体开展实战化训练,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近日,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保护好黑土地 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从2015年我国开始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以来,十年间,东北黑土区不断提升耕地质量...

航行警告:南海部分海域进行军事训练,禁止驶入

央视网消息:据中国海事局网站消息,清澜海事局发布航行警告,8月25日至8月26日,每日2时10分至4时30分,南海部分海域进行军事训练,禁止驶入。

通讯丨从印尼自贸区到中国自贸港——新航线为中印尼经贸合作再添新通道

新华社印度尼西亚巴淡8月22日电 通讯|从印尼自贸区到中国自贸港——新航线为中印尼经贸合作再添新通道  新华社记者李斯博  在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省巴淡岛港,伴随着船笛声,一艘集装箱货轮启航。这是中远海运集团新开辟的巴淡岛...

月球“休眠”为何还有火山喷发?嫦娥六号样品揭秘

已经“休眠”的月球,依然发生火山喷发,是何原因?  从嫦娥五号到嫦娥六号,由中国探月工程月球探测器带回来的年轻玄武岩如同月球“心跳”的记录仪,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月球内核在探测时仍有余温,故事比想象中精彩。  此前,科学家...

云冈石窟景区通报所谓“拍照刺客”事件:非景区工作人员

  央视网消息:2025年8月19日,有网络媒体反映云冈石窟景区周边有人身着装扮服招揽游客拍照并收费(所谓“拍照刺客”事件)。得知情况后,云冈研究院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组织核查,现将相关情况通报如下:  8月18日11时3...

嫦娥六号月壤样品新发现 揭示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

央视网消息:近日,我国科研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的高精度年代学研究,首次精确测定出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这一发现精准限定了该盆地形成的时间,将月球“撞击风暴”开始的时间点向前推进了至少1亿年,有助于推动...

2025
03/22
16:22
浏览量: 370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