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生态环境 > 越南睡莲于湄公河畔“永生”

越南睡莲于湄公河畔“永生”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2-02 10:45:33 | 点击:492

本报驻越南特约记者 允 煦

不少人会有一个常识上的小误区,混淆荷花和睡莲。在越南,荷花是“国花”,睡莲则是另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虽然“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也丝毫没有消减越南人对睡莲的钟爱。除了用作装饰之外,睡莲还是当地人制作沙拉、酸汤火锅等美食的重要食材。

水面碧清,红蓝相间成片生长

在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只要水源足够干净,就能看到成片生长的睡莲。越南南部气候炎热,仅有“旱季”和“雨季”,睡莲这种喜热的植物在这里找到了一方“乐土”。在8月至11月的这段时间,头戴斗笠、身着传统服饰“三婆袄”的女农会在黎明时分涉水穿过幽暗的浅滩,收集白天开花的蓝睡莲和夜间开花的红睡莲。收集好的睡莲在水面上呈放射状散开,与采莲人在水上的倒影相映成趣。碧清的水面没过女农腰间,她们用绵柔婉转的南方口音或是交谈,或是吟唱:“河流啊,我知道有多少浮云掠过,还有谁,有谁知道多少浮云掠过……”睡莲在云影和桨声中被成捆包好放在船上,之后被送到市场上售卖。一捆价格约为1万越南盾(约合3元人民币),在芹苴市,当地人喜爱的“鱼露鲜花火锅”少不了睡莲。睡莲茎的口感鲜嫩丝滑,像是藕节和秋葵的结合体,但尝起来更加清爽。

云开雨停,淤泥浅滩又闻莲香

在蓝睡莲的起源地埃及,睡莲被赋予了“永生”的神秘内涵。来自胡志明市的园艺师范氏草表示:“睡莲的生命力极为顽强。人们在庭院的石缸里种下它,不用特别照料,它就能一直活下去。”因此在越南南部,睡莲常常出现在葬礼花束中,人们祈愿逝者能够如睡莲一般“永存于世”。

生活在湄公河三角洲的人都知道,每年雨季洪水带来的淤泥似要填满河床,但云开了,雨停了,你又能在浅滩上发现新长出来的睡莲。这里的睡莲似乎永生不灭,一轮的采摘结束,很快又迎来更为盛大的花季。睡莲的香气并没有什么“侵略性”,凑近了能闻到一种“洁净”的迷人芬芳。有人将睡莲提取精油制成香基,用于家居熏香或芳香理疗,认为它的香气能让人头脑清醒,感到心情愉悦。有人形容,睡莲的扩香方式,就像一滴蓝色墨水滴进清水中——一点一点缓缓漾开,让人心旷神怡。

稻田铺展,花朵沐光左右相随

除了湄公河浅滩的洼地,人们在一望无垠的稻田里也可以寻到睡莲的芳踪。湄公河孕育肥沃的三角洲,书写了悠久的历史,河水在炽热的阳光下泛着金色波光,稻田沿河铺展,睡莲左右相随。

出生于越南的法国女作家杜拉斯曾在这片密织的水网上眺望,她看到水上人家的船只向她缓缓靠近,兜售水果、特产,当然还有蓝色的睡莲。她看到湄公河畔的女人用河水清洁乌黑的头发,出浴后用绿色的皱皮柠檬揉擦肌肤,清洁止痒。

睡莲、湄公河、来往的船只……它们在艺术家的眼中、手里转变为影像和文字,被定格成永恒的画面。越南摄影师潘氏庆喜欢用镜头记录湄公河中来往的船只,还有那波光里同自然融为一体的采莲人。“她们会划着小船来到这里,下船缓缓走进浅滩,熟练地采摘睡莲,这是她们从祖辈那里学来的营生。”潘氏庆意味深长地说道,“有一次我想从空中俯拍她们采摘睡莲的情景,她们虽然不是很理解专业的摄影知识,但依旧很有耐心地配合我,足足站了4个小时。”

记者曾经在美术馆亲眼得见莫奈的旷世奇作《睡莲》组图,淡蓝、浅粉、淡黄色的花朵随着画中远处的湖水“翩然而至”,每一束光、每一片树影都衬托着花的层次,每一朵睡莲都似乎被画家赋予了全新的生命。或许,莫奈也曾在某个瞬间被睡莲的“永生之美”所震撼,以至于他人生晚年长达20多年的时间都在创作《睡莲》。

在杜拉斯如诗的文字间,在莫奈柔美的画框里,在湄公河采莲人的软语呢喃中,睡莲清芬摇曳,展示着越南湄公河畔永恒的生命之美。

责任编辑:靖强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安全暑假,从一条短信开始

本报讯(记者 程墨 通讯员 赵俊涛)“池塘边很危险,小朋友离远点,脚一滑掉水里,爸妈再也看不见……”近日,湖北省枣阳市鹿头镇中学教师赵聪林给全班学生家长一一发送提醒短信。这个暑期,枣阳市班主任纷纷用多种方式提醒学生和家长...

做好职业技能培训 高职院校大有可为

■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担负起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新使命,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 要以真实项目、典型任务为载体开展实战化训练,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近日,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保护好黑土地 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从2015年我国开始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以来,十年间,东北黑土区不断提升耕地质量...

航行警告:南海部分海域进行军事训练,禁止驶入

央视网消息:据中国海事局网站消息,清澜海事局发布航行警告,8月25日至8月26日,每日2时10分至4时30分,南海部分海域进行军事训练,禁止驶入。

通讯丨从印尼自贸区到中国自贸港——新航线为中印尼经贸合作再添新通道

新华社印度尼西亚巴淡8月22日电 通讯|从印尼自贸区到中国自贸港——新航线为中印尼经贸合作再添新通道  新华社记者李斯博  在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省巴淡岛港,伴随着船笛声,一艘集装箱货轮启航。这是中远海运集团新开辟的巴淡岛...

月球“休眠”为何还有火山喷发?嫦娥六号样品揭秘

已经“休眠”的月球,依然发生火山喷发,是何原因?  从嫦娥五号到嫦娥六号,由中国探月工程月球探测器带回来的年轻玄武岩如同月球“心跳”的记录仪,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月球内核在探测时仍有余温,故事比想象中精彩。  此前,科学家...

云冈石窟景区通报所谓“拍照刺客”事件:非景区工作人员

  央视网消息:2025年8月19日,有网络媒体反映云冈石窟景区周边有人身着装扮服招揽游客拍照并收费(所谓“拍照刺客”事件)。得知情况后,云冈研究院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组织核查,现将相关情况通报如下:  8月18日11时3...

嫦娥六号月壤样品新发现 揭示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

央视网消息:近日,我国科研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的高精度年代学研究,首次精确测定出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这一发现精准限定了该盆地形成的时间,将月球“撞击风暴”开始的时间点向前推进了至少1亿年,有助于推动...

贵州荔波公安:打造旅游警务亮丽名片

女警中队民警在景区值勤。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何春中/摄  “来自各地的游客,各有各的情绪,但我们只能有一个情绪,就是笑脸相迎!”对于青年女警梁佳瑶来说,这是她在景区执勤时一直坚守的理念。  梁佳瑶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

一箭七星!力箭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8月19日15时33分,力箭一号遥十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升空,将搭载的中科卫星05星,多功能试验二号卫星01星、02星、03星(天拓六号卫星),天雁26星,ThumbSat-1卫星、ThumbSat-...

2024
12/02
10:45
浏览量: 49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