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生态环境 >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时间:2024-07-18 15:59:43 | 点击:4934

  核心阅读

  生态屏障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筑牢生态屏障对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意义重大。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前提是要坚持生态优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持续深入推进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长江生态空间。

  

  生态屏障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筑牢生态屏障对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意义重大。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指出:“要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行动,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维护长江母亲河生态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对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意义重大。

  有利于保护长江母亲河生态安全。长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江湖库,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宝库和生态屏障。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要坚持生态优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重庆市处于长江重点生态区,承担着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等多项生态环保任务。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充分发挥水土资源“固定器”、生态风险“缓冲器”、环境污染“过滤器”、江河流量“调蓄器”等生态功能,有助于提升长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稳定性,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长江生态空间。

  有利于确保国家战略性淡水资源安全。长江流域是我国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水源地,多年平均水资源量9959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36%。以长江流域的三峡库区为例,这里是全国重要的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补充水源地。重庆市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境内水系发达,水体环境复杂。对于重庆市乃至全国来讲,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守好长江水资源安全底线,能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提供更加坚实稳固的保障,对于维护国家战略性淡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从长远来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当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生态本身就是经济,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深入推进高水平保护,有利于为高质量发展把好关、守好底线,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转型升级,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新优势。

  切实担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肩负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动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在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过程中,重庆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在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尾矿库污染防治方面打出一系列“组合拳”。一是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2023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保持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二是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突出抓好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和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持续开展冬春季颗粒物污染防治和夏秋季臭氧污染防控行动。2023年,重庆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5天,连续6年无重污染天气,蓝天常驻的成色更足。三是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高质量推进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在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坚持统筹兼顾、整体实施,不断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全面增强。在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中,重庆市着力健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体系,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三带四屏多廊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全面做实林长制,推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入开展“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森林覆盖率达55%。严格管控河湖水域岸线,稳步实施“两江四岸”和“清水绿岸”治理提升工程,持续为市民拓展滨水公共空间。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典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支撑。重庆市坚持把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的基础性举措,着力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法治体系,逐步形成以环保地方性法规为支柱、环保政府规章和系列行政规范性文件为支撑的环保地方性法规制度体系,探索建立长江生态检察官等制度机制。同时,充分发挥数字重庆建设牵引生态环境治理的作用,运用数字技术建设“数字生态环保大脑”,构建多跨协同、量化闭环、系统集成的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体系,在数字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中,不断提升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持续推动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迈上新台阶

  持续深入推进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考察重庆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保护好长江母亲河,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建统领。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全过程各方面,着力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格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围绕确保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守护好战略性淡水资源储备库等具体目标,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建立健全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认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清单,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的强大合力。

  秉持全局视野。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不仅是重庆一域一地的事,更是关系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大事。对于重庆市来讲,持续深入推进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必须始终胸怀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国之大者”,进一步强化上游意识,坚决扛起上游的责任和担当,不折不扣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特别是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局中思考、谋划、部署和推动工作,高水平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市域范例,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注重系统治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一项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协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理念、思路、机制、方法创新。要坚持全国一盘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快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深化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污染防治,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同时,进一步强化与长江流域其他地区的合作联动,共同呵护好“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生态美景。

  做到久久为功。长江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不懈、奋发有为、久久为功,把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作为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战略任务来认识、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课题来谋划,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干到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

  (执笔:朱旭森、彭国川、张伟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8日 09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从“十四五”看中国答卷

  “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  “十四五”期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领航掌舵,全国上下勠力同心、众志成城,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出新的历史伟业,中国答卷举世瞩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

行走江河看中国 | 汉江秋汛“轮番考” 科学调度交出安澜硬核答卷

中新网武汉10月20日电(记者 任思雨 黎园 李季 高可欣)今年入秋以来,汉江流域迎来密集“大小考”:汉江上游相继形成7次编号洪水,为1961年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密集秋汛”。在完善的防汛体系支撑下,汉江干流所有监测站点水...

在绿水青山间追求共同现代化——中国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全球回响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特稿|在绿水青山间追求共同现代化——中国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全球回响  新华社记者郭洋  一场关乎发展与保护的深刻变革,不仅改善了中国的山河面貌,更跨越山海,在世界各地激起回响。  ...

红星照耀中国 | 小文物蕴含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的延安精神基因

央广网延安10月20日消息(记者苏睿楠)坐落于延安城区的延安革命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成的革命纪念馆,馆内珍藏3.6万余件革命文物。在众多珍贵馆藏中,有两件国家一级文物格外特殊:小青马标本与木质小炕桌。它们虽无华丽...

韩国将调查64名遭柬埔寨遣返网络诈骗嫌疑人

韩国警方18日通报,64名在柬埔寨涉嫌参与网络诈骗被拘留的韩国籍嫌疑人当天返回韩国,他们将接受警方调查。据韩国《中央日报》等媒体报道,载有这些嫌疑人的飞机18日凌晨从金边德崇国际机场起飞,上午8时35分左右抵达仁川国际机...

创多项世界之最!数说中国水利“含金量”

“十四五”这五年我国水利建设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下面通过一组数据,让我们直观感受中国水利的“含金量”。·这五年,我国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首次迈上万亿元大台阶,并连续3年突破历史纪录。·...

国家邮政局:9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为459.6,同比提升3.9%

央视网消息:据国家邮政局微信公众号消息,经测算,2025年9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为459.6,同比提升3.9%。其中发展规模指数和发展能力指数分别为 589.3和228.8,同比分别提升9.3%和1.9%。服务质量指数和发...

蒙古国总理赞丹沙塔尔被解职

△赞丹沙塔尔(资料图)  总台记者获悉,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议会)10月17日在全体会议上投票决定,解除总理赞丹沙塔尔的职务。当天共有111名国家大呼拉尔委员(议员)参与投票,其中71人支持解除赞丹沙塔尔的总理职务,另有...

金融“活水”润泽新型工业化 以综合服务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央视网消息:自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后,金融机构加速推出针对性服务方案,以综合金融服务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来看报道。《指导意见》要求,引导银行为集成电路、工业母...

事关外卖平台和经营者监管 市场监管总局拟出台新规

央视网消息:据市说新语微信公众号消息,为进一步加强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市场监管总局结合当前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研究起草了《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

2024
07/18
15:59
浏览量: 4934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