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社会热点 > 网络纪录片扎根中华文化沃土

网络纪录片扎根中华文化沃土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3-08-28 09:33:50 | 点击:9655

原标题:网络纪录片扎根中华文化沃土

近期,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2023年第一季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在13部入选网络纪录片中,约三成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铺陈展开。实际上,无论是在电视大屏时代还是移动小屏时代,纪录片一直都是一个比较“小众”的节目类型,从播出体量和观众数量来看,始终无法与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相提并论。但一段时间以来,一系列扎根中华文化沃土的网络纪录片数量与品质齐升,成为纪录片创作的新亮点。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视听行业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一系列数据都在说明,一些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纪录片,恰逢其时,不仅自身获得了关注、赢得了口碑,也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了别样的“打开方式”。

入选2023年第一季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的几部网络纪录片,都体现出了这样的特质。敦煌研究院推出的网络纪录片《敦煌岁时节令·二十四节气》,每集以一个节气为主题,撷取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和场景,细致生动又充满诗意地解说其中的风土人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作品在敦煌壁画营造的艺术时空里,讲述古老的东方智慧如何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将赓续至今的思想情感传递出来,启迪人们从文化宝库中汲取、转化、创造。

《千古风范苏东坡》则展示了苏东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苏东坡不是孤立的苏东坡,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与世界优秀文化比肩的名片。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类网络纪录片不断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拓展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已经陆续出现“纪录片+剧情演绎”“纪录片+综艺”“纪录片+互动体验”等跨界类型,作品更具趣味性,也更受互联网用户青睐。

《惟有香如故》就与此前同类型讲述古代香料题材的纪录片不同,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讲故事方式,打开此类型纪录片的“新玩法”。作品选取了杨贵妃、李清照、苏东坡、黄庭坚、华佗五位历史人物,分别对应了瑞龙脑香、梅香、沉香、甲香、艾香五种香料,以香喻人,以人比香。每集开篇,直接拉开一段历史的帷幕,讲述与这些人物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钩沉往事,娓娓道来。如第一集《雨霖铃》主要围绕“杨贵妃之死”展开。高力士奉李隆基之命,到马嵬驿为杨贵妃迁坟,但高力士在坟中只看到了杨贵妃一直随身佩戴的香囊,里边装着她最爱的瑞龙脑香。这种香极为稀有,即使是在开元盛世,李隆基赏赐给杨贵妃的一次也不过只有十枚左右。“清凉,但并不刻薄;端庄,又不失缠绵。瑞龙脑就在这矛盾的夹缝中吐纳耗尽,最后连一抹香灰都不剩……”这种香的“炎凉”特点,恰恰暗合了杨贵妃最终被无情舍弃的命运。有网友说,看了这部纪录片,对中华香道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想重读那段历史。

网络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以三星堆的考古价值为主题的历史纪录片,拍摄的不仅是文物如何出土,也是一群“90后”考古人在工作中的可爱与坚守,说的是历史,也是当下的生活。

这一类网络纪录片的创新发展,还表现为积极拓宽产业边界,创新产业模式。一些网络纪录片的制播主体致力于打造纪录片优质IP,通过系列化生产、周边产品开发、联合营销等手段,持续激活品牌价值。这些立足作品的多维开发和产业布局,有利于开拓纪录片市场,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为打造优秀纪录片作品创造更好的条件。

例如,“网红”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推出后,同名纪录电影随之登上院线;再例如,围绕热播电视剧《风起洛阳》中的洛阳文化场景与文化细节,推出系列纪录片《神都洛阳》,聚焦“唐服女妆”“洛阳牡丹”“唐诗洛水”“千年美食”“传奇人物”等方面,综合运用“实拍+再现+动画”的手法,揭开古都洛阳的神秘面纱,引领观众从多个维度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围绕城市IP打造纪录片作品,在延长IP生命力的同时,也创造与图书、动漫、舞台剧等文化形态共振,激发当地文旅活力的可能性。

(作者:黄海贝,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冬储菜上市热销保障公众秋冬季“菜篮子”供应 “一元菜”受欢迎

央视网消息:在山西省太原市,进入深秋时节,气温持续降低,当地的白菜、土豆、大葱等冬储菜也陆续上市,其中不少菜品是“一元菜”,保障公众秋冬季的“菜篮子”供应。在太原杏花岭区的一处便民市场,前来采购的市民络绎不绝,不少人选购...

“土特产”变“金名片” 各地多元特色产业描绘乡村振兴好“丰”景

央视网消息:金秋时节,在江西吉安,柚香满枝头,金灿灿的蜜柚成为农户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在吉安市万安县高陂镇的富丰蜜柚合作社,连片柚林绿意盎然,金黄蜜柚挂满枝头,满载蜜柚的车辆往来穿梭,果农们忙着采摘、分拣...

运城市古建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万荣举办

每日新闻网讯(冯镜霖)10月16日,2025年度"技能运城"职业技能大赛——全市古建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万荣县后土广场隆重开幕,本次大赛共吸引了来自全市各地共计45名选手参加,竞赛分为木作与砖作两个项目...

乐享最美“夕阳红”!普惠、优质、智慧养老服务为银发族兜牢稳稳幸福

央视网消息: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的大问题。在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大关,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十四五”时期,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加速构建,中国式养老绘就最美“...

文化勃兴·文化遗产保护浓墨重彩 文化家底前所未有清晰 | 奋进“十四五”

央视网消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十四五”期间,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可以说是浓墨重彩,我们的文化家底前所未有的清晰。在每一件文物中,中华民族不断寻找“何以文明、何以中国”的答案。  考古新发现 良渚人已能造出“防...

践行绿色使命 服务绿色发展 国寿财险助力绿水青山成色更足

北宋画家王希孟用石青石颜料绘成的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用鲜艳的青绿色调,描绘出绿水青山的锦绣恢弘。2025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已走过了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共绘黄河壮美画卷——沿黄各省区加快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济南10月16日电 题:共绘黄河壮美画卷——沿黄各省区加快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记者邵琨、牛少杰、周盛盛  黄河万里,奔流激荡。近年来,黄河流域各省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生态优先、...

较强冷空气持续影响我国 各地积极行动筑牢“保通保畅保暖”安全屏障

央视网消息:今年下半年以来最强的一股冷空气仍在继续影响我国,17日,北方多地出现降雨或降雪天气,气温下降明显。这次冷空气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公众需及时添衣,注意保暖。17日起 京津冀等地成为降温核心区本轮冷空气最为明...

《黑神话:悟空》等获中国版权金奖作品奖

  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暨2025国际版权论坛10月16日在山东青岛开幕。  此间举行的中国版权金奖颁奖仪式上,图书《我的阿勒泰》、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电视剧《西北岁月》、游戏《黑神话:悟空》、戏剧昆剧全本《牡丹...

今年夏粮收购旺季累计收购小麦1.08亿吨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 古一平)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消息显示,今年夏粮收购旺季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8亿吨。  据介绍,河南、安徽、河北、江苏、山东等主产区先后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累计...

2023
08/28
09:33
浏览量: 9655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反洗钱法修订草案作多项规定 更好保护数据安全和公民个人信息

反洗钱法修订草案作多项规定 更好保护数据安全和公民个人信息

焦作市修武县: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连翘产业

焦作市修武县: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连翘产业

<<爱之旅>>系列纪录片2024年工作会在燕郊召开

<<爱之旅>>系列纪录片2024年工作会在燕郊召开

药膳馆,食药同源探索者

药膳馆,食药同源探索者

十六化建承建稻花香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十六化建承建稻花香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