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凝望大沽口(随笔)

凝望大沽口(随笔)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时间:2024-06-15 19:11:44 | 点击:4274

 透过林立的楼群缝隙,能看见自由曼舞的白鸥追随着海河上的游船在浪花里穿梭。屹立六百多年的潮音寺,琉璃飞檐与红墙绿瓦间闪动着祥和的光彩。能看见高大壮观的海河大桥彩虹般衔接起沿海高速,桥面上车流滚滚,南来北往川流不息。能看见天津港里岸桥林立,来自世界各地的五颜六色的集装箱繁忙装卸,码头上巨大的存储罐排列整齐。隐约间,似乎还能看见更远处停泊在蔚蓝海面等待靠港的巨轮……

  工作间隙,我常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默默凝望远方。目光所向,就是大沽口。

  “九河下梢天津卫,七十二沽帆影远。”大沽,是天津七十二沽之一。大沽口,就是华北地区最大水系海河的入海口,堪称京津门户、海陆咽喉。

  凝望大沽口,即便是晴空万里,脑海也总会生出“风云激荡”这四个字。

  “南有虎门,北有大沽”,此刻,大沽口炮台就在我的目光所及之处。明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筑城设卫,大沽口也成为海防要地,几经整修扩建,终成规模。大沽口炮台记载着旧中国被列强入侵的屈辱历史,更记载着中华儿女抗敌御辱、浴血奋战的丰功。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众多爱国将士壮烈殉国,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亦在其中。他们的名字记录在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的墙上,刻在参观者的记忆中,也刻在一个民族的不屈意志里。

  凝望大沽口,历史的烟云之下,能望见洋务运动的历史遗存,这就是北洋水师大沽船坞、水线渡口以及塘沽南站。大沽船坞是1880年根据北洋水师需要而修建,已有一百四十余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一批成立的近代船舶修造厂之一。水线渡口则是中国大陆最早的军用电报线穿越海河之处。这条电报线对中国电报技术的普及推广起到了示范作用。1888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延伸到塘沽并建站,就是现在的塘沽南站。同年铁路又通到天津,让天津成为中国率先使用标准轨距铁路的大城市。

  塘沽南站在此处默然矗立,守望着百年的历史风云。它经历过洋务运动的兴衰,也目睹了新中国的日新月异。2004年10月,塘沽南站彻底结束了客运业务,但从这里通往市区天津站的“塘沽短儿”列车,依然让不少当地居民怀念。塘沽南站距离我的工作单位不远,午饭后我常和同事于此散步。陈旧的站房门窗油漆斑驳,寂静无人的站台芳草萋萋,铁锈斑斑的轨道依然向远方延伸。清风吹来,草木摇曳,仿佛依然在等待行人远归,令人无限怀思。

  凝望大沽口,在更远处能望见历史悠久的老天津碱厂和老大沽化工厂。这两大化工企业,见证着中国化工产业的发展。老天津碱厂的前身,是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创办的永利碱厂,创办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更是在近百年前就驰名海外。

  当然,目光覆盖最多的还是天津港。港因城建,城因港兴。清咸丰十年(1860年),天津港对外开埠,成为通商口岸。之后近百年的动荡岁月中,天津港数度遭到破坏,疮痍满目,生机不再。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港经过建设,于1952年重新开港,许多天津人习惯称之为“新港”。1956年创刊的天津文学杂志《新港》,就以此为名,可见新港与天津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亲。几十年来,天津港几经疏浚修缮扩建提升,作为京津冀的海上门户,新时代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

  历史的烽烟渐行渐远,崭新的时代风貌日新月异。天津港的智慧码头,五彩斑斓的岸桥森林里,已看不见以往繁忙的工人,只有全自动设备有条不紊地装卸集装箱,无人驾驶的车辆精准穿梭。而眼前的滨海新区也早已是沧海桑田。航空产业、航天产业、超算中心等,在这片热土扎根成长。滨海新区于2009年正式设立,下辖多个开发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还要数1984年成立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十年来,这里从盐碱荒滩到外企云集、高楼林立、绿地如茵,已褪尽苍凉,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堵车,颇让人烦心。但对于居住在开发区的我,遇到上下班高峰反而有一丝欣慰。三十年前我刚到这里工作时,马路上人车稀少,连红绿灯都不用,何谈堵车。蓦然回首,三十年青春逝去,眼看着脚下的荒滩一天天绿起来,高楼大厦一座座立起来,从荒无人烟变成美丽家园,心中总是油然而生喜悦。

  凝望大沽口,总让人感慨万千。大沽口,见证着历史烽烟,见证着新中国的前行步伐,见证着改革开放的沧桑巨变,正见证新时代的美好和未来。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5日 08 版)

(责编:白宇、卫嘉)


【作者:陈丽伟】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交出时速450公里“答卷” “复兴号”书写更快“中国速度”

央视网消息:2021年,“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项目之一的CR450科技创新工程启动;去年年底,CR450动车组样车发布,目前已完成在不同速度、不同场景中的多项试验。试验期间,CR450动车组跑出了动车组单列时速453...

号称要连任,内塔尼亚胡还能用加沙冲突“续命”吗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日前宣布将参加2026年议会选举,并自称能够赢得连任。以色列媒体先前报道认为,内塔尼亚胡本届任期试图通过延长加沙战事确保极右翼政党继续留在执政联盟,为其执政“续命”。如今,加...

“买买买”更便利!“精细服务+政策红利”点燃广交会客商及国际游客消费热情

 央视网消息:本届广交会上,首次在展馆内设立“离境退税服务专区”,让境外采购商轻松享受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的便利。  在离境退税服务专区里200多款十五运会的特许商品、广交会的文创产品还有广州必购必带的城市礼物,琳琅满目...

筑牢安全防线 城市建设从“面子”到“里子”深化 | 韧性城市建设“路线图”↓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住房城乡建设部获悉,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近日联合印发《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

搭建科学合作桥梁 中德科学中心累计资助千余项合作项目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温竞华、刘祯)作为中德科学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德科学中心成立25年来,累计投入经费约8.3亿元,资助1370余项高质量合作项目,产出4800余篇高水平学术成果,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

数据勾勒中国经济三季报亮眼“成绩单” 向“新”而行为经济发展添动力

央视网消息: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最新增值税发票数据,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企业创新投入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反映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加快,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今年以来,结构性减税降费等政策...

沉陷区变“良田”、秋播“有备而种” 广袤田野绘就生机勃勃“丰”景图

央视网消息:这几天,在安徽淮南,一片浮在水面上的水稻田迎来收获。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金黄的浮床水稻随风摇曳,工人们正坐在特制的收割平台上,有节奏地挥动着手中的镰刀,一捆捆饱满的稻穗被逐一收割。原来,这里曾是一片采煤沉陷区,...

安徽省公安厅原党委委员、副厅长、一级警务专员刘海石被开除党籍

央视网消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日前,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安徽省纪委监委对安徽省公安厅原党委委员、副厅长、一级警务专员刘海石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  经查,刘海石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对党不忠诚...

首批来自钱凯港的进博会展品顺利抵达上海口岸

10月15日,在上海洋山深水港,首批来自秘鲁钱凯港的进博会展品从“中远鲁珀特王子港”轮顺利卸下。上海边检机关联合口岸单位开通进博会展品通关“绿色通道”,助力展品安全准时入境布展。  这批跨越太平洋而来的特色展品,包含了陶...

换季式降温!北方多地创立秋后气温新低 南方高温将终结

中国天气网讯 今年下半年来最强冷空气过程已经上线!今天(10月15日)早晨,多个北方城市最低气温创立秋后新低。预计冷空气将继续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影响时间持续到19日。这股冷空气不仅会给北方带来更加深重的秋凉,也会...

2024
06/15
19:11
陈丽伟
浏览量: 4274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墨韵军魂,气志华章——走近军旅书法家-朱继文

墨韵军魂,气志华章——走近军旅书法家-朱继文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