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妙手补千年:文物修复师“决战”国赛|文化中国行

妙手补千年:文物修复师“决战”国赛|文化中国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时间:2025-07-18 13:03:28 | 点击:568

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项目选手刘鎏正在用镊子打开古画表面的褶子,为后续修复工作做准备。主办方供图

  文物是历史的讲述者,而让文物“开口”的人,是一群沉默的匠人。

  修复一幅古字画,常常要调色试笔数十日;还原一件青铜器,动辄要拼补百余块碎片;重建一座古建筑,可能要打上千根榫卯。但文物上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展柜的灯也从不照向他们。

  近日,来自30个省(区、市)的293名文物修复师齐聚四川省泸州市,登上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国赛”)的舞台。这一次,聚光灯下的主角是他们。

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选手张小云正在修复宋代铜钵。主办方供图

  考题

  7月4日早8:30,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赛区的比赛正式打响。见到静静躺在修复台上等待自己的“考题”时,95后选手刘鎏有点懵。

  那是一幅清代的花鸟条屏作品,画中几只麻雀跃然梅枝间,栩栩如生,只是纸张残缺破损得厉害,了无生气。在首都图书馆做古籍修复师的5年中,刘鎏从没经手过残损如此严重的古画,头一回碰到,竟是在国赛上。

  她对着画细细“诊断”起来:纸张强度很差,返黄脆化严重;有装裱痕迹,应该被前人修复过;画面缺失面积大。但是没关系,她是科班出身,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对全色(填补古书画缺失部分的颜色——记者注)很有信心。不出差错的话,这也是她这次比赛的主要“拿分点”。

  古书画的修复流程复杂,最核心的是洗、揭、补、全4个步骤。用刷子和温水一遍遍清洗后,画看起来“精神”点了,刘鎏眉头也舒展了些。她翻到背面开始揭画心,为后续修补清理出干净的基底。

  随着两层加固的背纸被揭下,命纸慢慢显现出来,刘鎏的心也渐渐沉了下去。命纸是紧贴画心的最后一层托纸,于画心而言是性命攸关的存在。然而此刻她眼前的命纸上,前人留下的修补痕迹斑驳粗糙,多个土黄色的大洞生硬突兀,伴有明显霉变。

  “如果前人的修复合理,是可以保留的,但他修补的材料、方法都很不合适。”要不要花费大量时间揭去前人修补的部分?刘鎏犯起难来。对于一场“考试”来说,不“死磕”难题,把时间留给擅长的题目才是明智之选。两天的赛程加起来不过15个小时,身边一些老师傅早已领先她好几个步骤。

  但是躺在她面前的不是“考题”。“它是件真正的文物。”刘鎏说,“我不可能为了赶时间,就省略一些步骤,让修复变得敷衍。按照文物修复原则,我必须去除这种不合理的修复痕迹。”

  揭!做出这个决定后,她的心情“像坐过山车一样”,“有些地方好揭,我就轻松一点,遇到难揭的,又很迷茫”。第一天赛程结束时,不少选手已将书画上墙绷平,进行最后的全色步骤,而刘鎏还没有完成补的部分。

  回去后,她大哭了一场。

  作为选拔赛时北京市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的第一名,来到这里,刘鎏背负了很多期望和压力。但每个人抽到的文物不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守住文物也守住原则,考验着每一个文物修复师。

  第二天赛程尾声,刘鎏只给全色环节留了1个多小时。虽然最终未能拿奖,但她很坦然,“修5年和修10年肯定是不一样的,回去要多积累经验,下次也会更沉着”。

  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专家库专家张立方是本次大赛实操比赛的总裁判长之一,在他看来,选手修复不同文物“不是比风格,不是比大小,也不是比具体方法,而是比修复过程中展现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要先有好的价值判断、对文物的尊重和保护它的使命感。不管做什么,有一些东西是相同的”。

考古探掘工项目选手尤菊在模拟遗址赛场量灰坑深度。主办方供图

  冰与火

  还没走近金属文物修复师赛区,就能听到锤子“叮叮当当”的敲击声,闻到焊枪灼烧金属的烟焦味。但是走进赛场,氛围却没有那么热闹。55名选手端坐在各自的椅子上,许久也不挪动一下,冷静的表情像是和手中冰凉的金属同一个温度。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金属文物修复师张小云正盯着自己的修复对象——一件残破的宋代铜钵。铜钵重215克,缺失了近40%的部分,断裂的口沿只有约1毫米的厚度,已经有些矿化,像是半个破碎的蛋壳。工作以来,张小云从没独立修复过器壁这么薄的文物。

  按照她以往的经验,加热矫形是修复金属文物的重要一步,但这一次面对脆弱的铜钵,她觉得不能这么做。张小云用手术刀轻轻刮了刮断口,发现器壁无金属性,稍微用力就有碎块脱落。确定自己的解题思路后,她大胆地跳过了矫形步骤。而这个关键的决定,也让她最终收获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三等奖,实现了青海省在国赛中零奖项的突破。

  金属文物修复师这个“冷门”职业,张小云做了9年,也习惯了坐“冷板凳”。这一次获奖,张小云归结为“幸运”。“只是刚好把这道题解好了,但是其他题还得继续学,还要慢慢解。”她说,“回去踏踏实实接着干!”

  同一时间,考古探掘工赛区“热”火朝天。大赛期间,泸州市平均最高温度超过35摄氏度,在两个室外考古赛场,连沙土都有些烫手。为避开高温,选手们早上5点多就扛着探铲、铁锹等工具前往赛场,晚上10点才收工。

  “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日常。”来自黑龙江的24岁考古探掘工尤菊说。考古勘探与发掘行业因工作条件艰苦,对体能要求高,鲜有女性从业者。但今年有3名女选手进入考古探掘工项目的总决赛,尤菊就是其中之一,也是该项目年龄最小的选手。

  从业4年,风吹日晒是常态,但尤菊从没觉得苦,反而觉得充满“惊喜”,“能跟几千年前的人在同一片土地上对话,这很奇妙,也很快乐”。虽然体力不比男性,但她觉得自己可以用毅力和耐力弥补,“我做得慢,但我可以歇一下再接着做,一直做”。

  这些年,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进入文物修复行业,国赛中的年轻面孔也越来越多。在四川省考古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孙智彬看来,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好事,“但我要给年轻人‘泼一盆冷水’,考古和文物修复都是极其艰难漫长的工作,年轻人必须爱好,也必须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尤菊说。

  文物修复是个“冷板凳”,但年轻的文物修复师有一颗滚烫的匠心。

木作文物修复师项目选手张玥和师父王振之与制作的“一斗二升交麻叶”合影。主办方供图

  木承石续

  本次大赛中,老中青三代技能人才同台竞技,最年长的选手有59岁,最小的仅19岁。年轻人是文物修复行业的新鲜血液,但在木作文物修复、泥瓦作文物修复等领域,老师傅仍是主力军。

  作为传统建筑的核心工艺,木作负责搭建建筑结构,泥瓦作负责砌筑建筑外观,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骨”与“肉”。本次木作文物修复师赛区的考题是制作“一斗二升交麻叶”(清代斗拱构件的一种经典形制——记者注)。

  在一众短寸头发、脚踩布鞋、平均年龄47岁的老师傅中,箍着辫子的19岁小姑娘张玥格外引人注目。作为该项目唯一的女选手,她的年龄比其他人的平均从业年限还要小,但干起活儿来十分麻利。“都说这个行业‘越老越吃香’,我不这么认为。只要我努力,说不定也不比老师傅差。”张玥笑着说。

  在场的老师傅中,有一位还真是张玥的师傅,他就是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王振之。张玥既是他专业的学生,也是他门下的徒弟。“我收徒不看手艺,看心性。”王振之说,“张玥这孩子专注,能沉得下心来。”为了这次比赛,师徒俩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每天训练14个小时,身有旧伤的王振之时常要靠止疼片坚持。

  但比赛强度大,直至结束,张玥也没能完成制作。赛后一周,她给记者传了一张照片,是一套精致完整的“一斗二升交麻叶”。“当时没做完,有点难受。”张玥发来一个哭脸,“这次没计时,就想做一套好的。”王振之说,在返程路上,徒弟就定下目标,“回去必须照着第一名的样子干”。

  在泥瓦作文物修复师赛区,24岁的小将伊文龙从39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击败众位老师傅一举夺魁。在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泥瓦作文物修复领域,伊文龙像一颗承载厚望的种子。“要是没有年轻人进来,那往后谁来修中国古建筑?这个领域需要我这样的年轻人!”伊文龙说。

  和他同组的59岁选手张祝兵是年龄最大、从业年限最长的参赛选手。因体力跟不上,张祝兵最终没能完赛。颁奖典礼当天,他远远地看着意气风发的伊文龙,表情欣慰。前一日,记者问他是否有拿奖目标时,张祝兵笑着说:“目标还是留给年轻人好,毕竟以后要靠他们传下去。”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蒋继璇 记者 蒋肖斌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成都世运会圆满收官 中国代表团创历史最好成绩

央视网消息:第12届世界运动会8月17日闭幕,闭幕式在四川成都世园会成都国际友谊馆举行,时长60分钟。闭幕式上,包括本届世运会精彩视频回顾、运动员入场仪式、交旗仪式、文体表演等多个环节。而伴随着《友谊地久天长》的童声合唱...

抢滩“低空经济” 无人机产业成为雪域高原发展新引擎

央视网消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近年来,低空经济正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在雪域高原,面对含氧量低、气流复杂等极端的气候条件,无人机如何在多场景运用上取得技术突破,又如何凭借自身的灵活性和高效性,在应急救援、生态...

山西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山洪灾害气象风险橙色预警

  央视网消息:山西省气象台2025年08月16日08时58分变更暴雨黄色预警,预警区域:晋中市、长治市、阳泉市、临汾市东部、运城市东北部。过去12小时预警区域降雨量已达50毫米、部分地区已达100毫米以上,预计未来12...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

  多年来,西藏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各类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传承、保护和发展。2012年至2024年,中央和西藏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73亿元,用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

“老房子”化身“新地标” 百年建筑焕新解锁文旅“新玩法”

央视网消息:新的理念带来新的变化。近日,在黑龙江哈尔滨市,承载百年风情的南岗区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开园。这片曾随岁月褪色、一度沉寂的百年建筑群落,经过保护性修缮重焕生机,成为市民游客打卡的城市新地标。漫步在花园街历史文...

印度总理莫迪或将9月同特朗普会晤

  据印度媒体13日报道,印度总理莫迪可能于9月底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大会并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晤,商讨贸易及关税问题。  报道说,印方正在积极推动这一行程,目前已向联合国提出申请。如果此访成行,莫迪将有机会在联合国...

伊拉克反恐部门称在6省逮捕11名恐怖分子

  当地时间12日,伊拉克反恐部门发表声明称,近期在6个省逮捕了11名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恐怖分子,并清除了数个藏匿恐怖分子的隧道和洞穴。(总台记者 江浩宇)

北京将遭强降雨、雷电、大风三连击 今日晚高峰请注意防范

  据中国天气消息,今天(8月12日)中午前后,北京西部、北部出现降雨,房山白草畔11至14时累积降雨量达23.8毫米。  目前,北京西部回波强烈,大风、暴雨及雷电蓝色预警信号都在生效中,预计今天北京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

职业本科招生成绩“亮眼” 考生选择更加理性

6月26日,在中山市博览中心举行的高校招生咨询会上,现场的家长和考生们聚集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的展位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供图  刚刚过去的招生季,夏新生和同事们每天要接的咨询电话“有几百个”。这位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招...

企业违法劳动者成“从犯”,警惕“低门槛高薪”岗位藏风险

阅读提示  入职时以为是做普通销售,却因公司涉嫌诈骗成为“从犯”;面试时宣称“低门槛高回报”,实则暗藏违法陷阱……一些企业以高薪岗位诱骗求职者“入局”,导致劳动者在不知情或“半推半就”的情况下陷入“公司犯法,员工担责”泥...

2025
07/18
13:03
浏览量: 56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墨韵军魂,气志华章——走近军旅书法家-朱继文

墨韵军魂,气志华章——走近军旅书法家-朱继文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