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名楼藏珍本 书香飘海外(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名楼藏珍本 书香飘海外(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来源:中青网 | 时间:2023-05-03 08:16:01 | 点击:6583

  天一阁博物院西大门。

  天一阁博物院供图

  清代万斯同《明史稿》手稿。

  天一阁博物院供图

  明代《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

  天一阁博物院供图

  天一阁博物院的古籍修复师精心修复残损的古籍。

  胡学军摄(人民图片)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是浙江省宁波市的城市形象宣传语。其中“书藏古今”指的是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体现了宁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书香传统。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它坐落在风光旖旎的月湖景区。北宋时期,王安石任鄞县县令,于月湖延聘“庆历五先生”,兴教重学,浙东学术自此萌芽。明嘉靖年间,由范钦主持建造的天一阁选址在月湖边,从此书香不绝。

  天一阁博物院是以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的专题博物馆,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天一阁博物院登记藏品22万余件,特色收藏为古籍、书画、碑帖等,古籍共有16万余册,其中5493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名楼渊源

  来到天一阁博物院西大门,门厅上方悬挂“南国书城”匾额,这是国画大师潘天寿1962年所书。两旁的对联则是文献学家、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的手笔。1981年,顾廷龙来天一阁访书,用钟鼎文写下了这副对联:“天一遗型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上联说天一阁源远流长,下联包含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作为“外姓第一人”登上天一阁的典故。

  在天一阁建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范氏藏书为私家所有,秘不外宣。直到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黄宗羲打破这一禁令,登阁、抄书并写下《天一阁藏书记》,文章开头即感慨道:“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此后,天一阁声名日隆,受到广大读书人推崇。

  迈入西大门,首先看到一尊手持书籍、正襟危坐的铜像,这便是天一阁的创建者——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

  “范钦是浙江鄞县人,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天一阁博物院讲解员楼卓怡介绍,范钦既能接触到仅供官员阅读的各种书籍,又有机会到不同地区搜书,加之他本人藏书眼光独特,因此他的藏书不仅数量多且极具特色。

  天一阁博物院副院长饶国庆告诉笔者,现存的范钦藏书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大量明代方志、政书、科举录、实录、诗文集等。“这些书在明代不怎么被人看重,因此流传不广,到了清代就存世稀少,到今天更是罕见。”饶国庆说,“比如流传至今的271种明代方志和大量乡试、会试科举录,一半以上都是海内孤本,对研究明代历史和中国文官制度具有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继续向前,来到东明草堂。东明是范钦的号,东明草堂则是范钦在天一阁建成之前藏书的地方,由于面积小,又跟住宅区相连,容易失火,范钦决定新建一座独立的藏书楼,也就是天一阁。天一阁建成后,草堂不再藏书,只当作书房和招待宾客的场所。

  与东明草堂一墙之隔的范氏故居,原是范氏家族的生活区域。站在范氏老宅的东厅朝东望去,天一阁藏书楼映入眼帘。两座建筑之间有高墙围绕,还夹着一个甬道,将生活区与藏书区隔开。“这是范钦为了防范火灾波及藏书楼而作出的精心安排。”楼卓怡介绍。

  故居东侧的3座雕塑引起了笔者注意。正中的雕塑是晚年范钦,左侧是他的长子范大冲,右侧是他的二儿媳。雕塑展现了范家分家产的故事:范钦晚年准备分家产的时候,二儿子已去世,由二儿媳代表二房。范钦不希望自己辛苦搜集的藏书分散流失,便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所有藏书,并要求子孙后代也不能分书。长子范大冲选择了继承藏书,后来还完善了天一阁的管理制度,如“书不出阁”“子孙无故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等。正是靠着精心的管理和严格的族规,天一阁藏书才得以一代代传下来。

  从范氏故居向东,走过甬道,就来到了天一阁。天一阁又名宝书楼,因阁楼二层悬挂着明隆庆年间宁波郡守王原相所书“宝书楼”匾而得名。

  “这座二层小楼自明嘉靖末年建成后一直没有大的变动,只在清初、清末和民国时期有过3次大修。”楼卓怡介绍,范钦藏在楼中的书籍曾多达7万余卷,后来逐渐散失,目前范氏原藏书仅存1.3万多卷。不过,相比明清以来其他著名藏书楼,天一阁藏书能有上万卷保存至今已是非常难得。

  “为四库献书是天一阁历史上的高光时刻。”饶国庆说,为纂修《四库全书》,乾隆帝下诏钦点江南藏书家献书,范钦八世孙范懋柱打破“书不出阁”的祖训,进呈638种藏书,后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采录473种,为当时藏书家中所献最多。为奖掖范家,乾隆钦赐《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另赐铜版画《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两金川战图》各一套。如今,这3套御赐珍宝存放在宝书楼内描有双龙戏珠图样的“龙橱”中。

  在宝书楼参观时,笔者不禁产生疑问:地处阴雨绵绵的江南,这座木结构建筑何以能水火不侵,让书籍一直保存完好?乾隆也曾对此好奇,命杭州织造寅著来天一阁调查。寅著调查后总结出几点:一是左右用砖砌墙,隔绝火源;二是书橱前后开门,两面贮书,通风透气;三是书橱下放置英石,吸收潮气;四是阁前凿池,储水防火。此外,天一阁的名字也大有寓意。传说建楼之时,在楼前挖水池,土中隐隐出现“天一”两字,范钦领悟了“天一生水”的意思,将藏书楼取名为“天一阁”,又将一楼辟为六间,二楼打通为一间,隐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以达防火之效。

  步入东园,便来到天一阁博物院的第二个参观区域——园林休闲区。这里曾是南宋宰相史弥远“观文府”的花园,在明代则是吏部尚书闻渊“天官第”的花园。如今呈现在游客眼前的这座园林是1959年重新修建的,直到1986年才完全建成。

  东园四周环廊,西侧凿有大池塘,号“明池”,园名与池名结合起来就是天一阁创始人范钦的号“东明”。园东侧迁建、平移宁波各地文物,布置成多处雅致的景点。

  穿过百鹅亭,来到收藏书法艺术作品的凝晖堂,这里陈列着唐代以来诸多《兰亭序》摹本,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摹勒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

  “神龙本”《兰亭序》为何珍贵?饶国庆告诉笔者,《兰亭序》真本随葬于唐太宗昭陵,后世所传版本众多,当今学者多认为“神龙本”最近真迹。“神龙本”是唐代书法家冯承素的摹本,因其前后有半个神龙印而得名。“神龙本”《兰亭序》分摹本与刻本两种形态,摹本指双勾填墨本与临写本,刻本则是刻在木、石上以供传拓之本。古书画碑帖专家、国内《兰亭序》书法研究“第一人”王连起指出,天一阁藏《兰亭序》是所有“神龙本”《兰亭序》的最早刻石,即所有“神龙本”兰亭刻本的“祖本”。不少书法爱好者慕名来到天一阁领略王羲之书法的风采。

  古籍珍藏

  位于天一阁博物院北侧的北书库,是1981年建成的现代化藏书楼。如今,北书库一楼与二楼用来存放普通古籍,三楼是古籍修复中心。

  走进北书库,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一排排整齐的书柜。这些书柜都是天一阁定制的,外层为榆木材质,里边的搁板是樟木。书柜一般是前后开门、两面贮书,古籍平放在搁板上,书籍之间放着白色袋装芸草。

  “这种草具有强烈的香味,能够防蛀驱蠹,起到保护书籍的作用。”天一阁博物院古籍地方文献研究所研究馆员周慧惠告诉笔者,“芸草辟蠹,英石防潮”是天一阁旧传藏书方法,至今依然沿用。

  天一阁现藏古籍16万余册,其中善本有3万余册,分为经、史、子、集、丛。2010年,天一阁又建造了新书库,基本实现恒温恒湿,更有利于书籍保存。

  走入新书库中的善本库(非游览区),笔者问道:“何为善本?”“善就是好,善本就是好书的意思。”周慧惠解释,古籍分为四级,一二三级是善本,四级为普通古籍。天一阁博物院藏善本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范氏原藏;二是宁波知名藏书家的捐赠,如朱鼎煦别宥斋、冯贞群伏跗室、孙家溎蜗寄庐、张季言樵斋、杨容林清防阁等;三是宁波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单位的移交。“天一阁藏书的品种和数量虽然比不上国家图书馆等一类图书馆,但其特色鲜明,价值非凡。”周慧惠说。

  天一阁是收藏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多的藏书楼。据《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考录》统计,范钦收集的明代地方志多达415种,比《明史·艺文志》著录的还要多。在天一阁现存的271种明代地方志中,164种为海内孤本。

  中国历代科举考试文献以明代保存最全。明代共开89科,天一阁原藏有明洪武四年(1371年)会试录和进士登科录,还有极为罕见的建文二年(1400年)会试录和进士登科录。自宣德五年(1430年)至万历十三年(1585年)连续50余科的会试录和登科录全都齐全,宣德五年以前的仅缺10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记载了明代第一次科举考试——洪武四年开科取士的盛况。明代以前的科举文献几乎无存,天一阁所藏的这部是现存最早的登科录实物。”周慧惠说。

  天一阁博物院收藏的明代作家诗文集以及明代各种实录、政书、邸抄、官令、军令、律例、营规、学规、揭帖、招供、奏议、大阅录等也颇为丰富。

  “它们是史学和司法研究者迫切需要的一手资料。如果没有范钦近30年从政、治军的经历,这些文献是难以觅到的。”周慧惠介绍,《天圣令》是一部失传已久的宋代法律文献,如今仅存残篇,它是了解北宋典章制度和人口问题的珍贵资料,对唐令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天一阁藏明代白棉纸抄本堪称独步。”周慧惠说,范钦对于无力购买的好书,总是千方百计进行抄录,这些抄本笔墨精良,大多选用优质棉纸,因此经久不坏。比如天一阁收藏的明抄本《崇文总目》六十六卷是宋代大型官修书目《崇文总目》现存最早的版本。

  天一阁刻本也颇具特色。范钦喜爱刻书,雇有数十位刻工,使之形成规模。

  “范钦所撰《奏议》四卷即是刻本珍品。《奏议》系官方文件,原稿一般藏于内阁或皇史宬,历朝皇帝《实录》中亦不可能一一收录。只有范钦本人,既是《奏议》的原作者,又是刻书行家,才有可能将之保存并付梓。”周慧惠说,《奏议》真实记录了明代抗倭斗争的有关资料。

  《范氏奇书》20余种、《司马温公稽古录》《竹书纪年》《说苑》等均为范钦亲自主持刻印之书,范钦诗文集《天一阁集》为其长子范大冲刊刻。《范氏奇书》《天一阁集》等刊刻版片大多还保存在天一阁中,书版书叶两相辉映。

  除了明代善本,清代名家的稿本、抄本、校本也是天一阁藏书中的璀璨明珠。周慧惠告诉笔者,当地藏书家捐赠的清代(包括明末清初)古籍中既有图文并茂的彩绘本或多色抄本,又有不同时期名人精辟独到的批校与题跋。

  “万斯同《明史稿》手稿是二十四史唯一留存的稿本实物。黄宗羲编辑的《明文案》和《明文海》(后者系《明文案》扩充而成)稿本,前者217卷,后者482卷,多为别处无法找到的明代文献,幸赖此二书的辑录。”周慧惠补充道,“《夜航船》是张岱的重要著作,因为有了天一阁藏的清抄本才得以流传至今。明末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集韵》、清初四色抄本《蟠桃会》、清息耕堂抄本《徐文长佚草》等,都是非常罕见的抄本。馆藏清代校本中最著名的当属顾广圻校跋的《仪礼注疏》,内有顾氏批校不下千处,生动反映了清代校勘学家的工作方式与流程。”

  阁闻天下

  从私家藏书楼到公共博物馆,从“书不出阁”到“阁闻天下”,天一阁早已完成身份的转变。如今,天一阁不仅是传统文脉的象征,更是城市文化地标和“会客厅”。

  近年来,天一阁博物院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近百场,取得良好反响。自2020年起推出的“天一夜读”系列活动,每期以具有新意的形式解读一件藏品,通过精彩的视听呈现让馆藏文物“活”起来。每逢节假日,天一阁会举办戏曲演出、汉服展示、国乐快闪等活动,让游客在古色古香的园林楼台中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举办了多场展现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活动,比如去年上巳节的‘灼灼芳华’及笄礼体验活动,再现了古代汉族女子的成人礼——笄礼。”天一阁博物院活动推广部副主任王伊婧说。

  今年2月,“书想衣裳又想容”包背装体验活动在天一阁博物院状元厅举行。参与者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用天一阁古籍专用封面纸为自己的爱书“穿上新衣”。“包背装是中国古籍的一种装订形式,起源于南宋后期,在元明时期成为主流。”天一阁博物院文物修复中心主任李洁莹介绍,此活动旨在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籍装帧形式的演变、包背装的形制特色等,通过亲手制作包背装感受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精巧。

  “作为宁波市国际交流示范基地,天一阁博物院积极搭建国际文化交流桥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天一阁博物院党支部副书记郑薇薇介绍,2016年,天一阁藏11种珍贵古籍首次走出国门,亮相韩国“新安海底文化财发掘40周年纪念”展览;2018年,天一阁博物院参加香港国际授权展,范钦的卡通形象“阁主大大”与阿童木、变形金刚等国际文化品牌同台展示;2015年至2019年,天一阁博物院连续举办五届“在甬外国人汉语大赛”;“天一阁论坛”已举办七届,共邀请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宁波,围绕古籍、文字、美学、文学、古建文保等主题开展研讨。

  “我们还借助数字技术开展线上交流互动。”郑薇薇说,天一阁博物院推出国际文化对话节目“Tianyi Talk”,连线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和美国俄亥俄大学的专家学者。该活动在把海外文化知识传输给国内大众的同时,也提升了天一阁的国际知名度。今年,天一阁还将举办两期“Tianyi Talk”,对话意大利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和意大利马拉特斯塔图书馆,让世界三大古老藏书楼联系更紧密。

  “未来,我们将继续策划开展特色文化活动,运用新媒体新方式加强传播,让天一阁更有‘国际范’,让书香飘得更远。”郑薇薇说。

责任编辑:邓婷婷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成都世运会圆满收官 中国代表团创历史最好成绩

央视网消息:第12届世界运动会8月17日闭幕,闭幕式在四川成都世园会成都国际友谊馆举行,时长60分钟。闭幕式上,包括本届世运会精彩视频回顾、运动员入场仪式、交旗仪式、文体表演等多个环节。而伴随着《友谊地久天长》的童声合唱...

抢滩“低空经济” 无人机产业成为雪域高原发展新引擎

央视网消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近年来,低空经济正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在雪域高原,面对含氧量低、气流复杂等极端的气候条件,无人机如何在多场景运用上取得技术突破,又如何凭借自身的灵活性和高效性,在应急救援、生态...

山西发布暴雨黄色预警、山洪灾害气象风险橙色预警

  央视网消息:山西省气象台2025年08月16日08时58分变更暴雨黄色预警,预警区域:晋中市、长治市、阳泉市、临汾市东部、运城市东北部。过去12小时预警区域降雨量已达50毫米、部分地区已达100毫米以上,预计未来12...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

  多年来,西藏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各类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传承、保护和发展。2012年至2024年,中央和西藏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73亿元,用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

“老房子”化身“新地标” 百年建筑焕新解锁文旅“新玩法”

央视网消息:新的理念带来新的变化。近日,在黑龙江哈尔滨市,承载百年风情的南岗区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开园。这片曾随岁月褪色、一度沉寂的百年建筑群落,经过保护性修缮重焕生机,成为市民游客打卡的城市新地标。漫步在花园街历史文...

印度总理莫迪或将9月同特朗普会晤

  据印度媒体13日报道,印度总理莫迪可能于9月底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大会并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会晤,商讨贸易及关税问题。  报道说,印方正在积极推动这一行程,目前已向联合国提出申请。如果此访成行,莫迪将有机会在联合国...

伊拉克反恐部门称在6省逮捕11名恐怖分子

  当地时间12日,伊拉克反恐部门发表声明称,近期在6个省逮捕了11名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恐怖分子,并清除了数个藏匿恐怖分子的隧道和洞穴。(总台记者 江浩宇)

北京将遭强降雨、雷电、大风三连击 今日晚高峰请注意防范

  据中国天气消息,今天(8月12日)中午前后,北京西部、北部出现降雨,房山白草畔11至14时累积降雨量达23.8毫米。  目前,北京西部回波强烈,大风、暴雨及雷电蓝色预警信号都在生效中,预计今天北京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

职业本科招生成绩“亮眼” 考生选择更加理性

6月26日,在中山市博览中心举行的高校招生咨询会上,现场的家长和考生们聚集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的展位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供图  刚刚过去的招生季,夏新生和同事们每天要接的咨询电话“有几百个”。这位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招...

企业违法劳动者成“从犯”,警惕“低门槛高薪”岗位藏风险

阅读提示  入职时以为是做普通销售,却因公司涉嫌诈骗成为“从犯”;面试时宣称“低门槛高回报”,实则暗藏违法陷阱……一些企业以高薪岗位诱骗求职者“入局”,导致劳动者在不知情或“半推半就”的情况下陷入“公司犯法,员工担责”泥...

2023
05/03
08:16
浏览量: 658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墨韵军魂,气志华章——走近军旅书法家-朱继文

墨韵军魂,气志华章——走近军旅书法家-朱继文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