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冷门”不冷 “绝学”有继

“冷门”不冷 “绝学”有继

来源:光明日报 | 时间:2024-08-13 16:13:07 | 点击:5712

甘肃简牍博物馆的百人写简活动。甘肃简牍博物馆供图

赵阳(左)在清理、揭取秦家嘴竹简。受访者供图

简牍,纸张普及前中华先民最普遍的书写载体,频频亮相于大众的文化生活。

“当历史的一隅被照亮,简牍深处潜隐的文脉、先民的生活、民族的精神,重新被我撞个满怀。”在某社交平台评论区,讲述简牍文化的电视节目《简牍探中华》刚刚收官,就收到了观众的催更。

线上播出有热度,线下参观有人气。在湖南、湖北、甘肃等地的多个博物馆,关于里耶秦简、睡虎地秦简、西北汉简的相关展览迎来参观热潮。

简牍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能形成“出圈”之势,并非偶然。在此之前,来自不同领域的工作者,已用数十年的考古和研究,去铺垫这一文化热潮。

发现周文王的遗言、古文《尚书》重见天日、发现最早的十进位算表,仅清华大学相关研究团队的战国简修复、释读成果,就揭开了不少历史谜题的答案,引得年轻人关注。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热爱、研究简牍的青年人,钻进了这项“慢工出细活”的事业,扎进了发掘现场、实验室、博物馆等研学场景。一切,只为几千年前的文字今朝再度传扬……

溯——与历史“相遇”

当一卷卷简牍沉入泥土,它们记述的历史便与这些竹质、木质的书写载体一道,开始了长越千年,甚至更久的沉睡。而手执工具、在考古现场小心发掘的考古人,便是这些历史遗存的唤醒者。

“在保证简牍原貌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发掘,永远是简牍研究这趟‘千里之行’的第一步。”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修复部主任赵阳参与过多次简牍发掘与修复工作,在他看来,这“第一步”走得好不好,关系到简牍研究后续工作的成效。

2023年5月6日,湖北省荆州市秦家嘴考古现场,考古人员正在雨中对竹简进行现场发掘。墓葬内有大量简牍,这让人们很惊喜;但简牍的存放位置很“刁钻”,大家又为文物提取工作发愁。

“最为棘手的是头龛内的竹简。”赵阳回忆,常规整体提取文物和周围环境的“整体打包法”,并不适用于这里的情形。如果对整个头龛进行整体打包提取,不仅需要扩大提取范围,增加提取难度,而且可能会殃及龛内两件易碎的陶盂。一旦陶盂破碎,存于其中的竹简便会受到损伤。

重见天日的简牍就在眼前,可若不能提取,它所封存的历史永远也无法“解封”。情况越是复杂,心中越要冷静,操作越要稳定。赵阳深知,此时此刻双手随便一个激灵,便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最终,赵阳与现场人员商讨后决定采用两端局部固定、整体软托的方式进行提取,并对竹简进行了饱水、避光、防震等处理,最后成功提取了完整的文物。

如果说将简牍从田野现场提取至实验室,需要考古人员的谨慎,那么接下来的修复工作则考验他们的细致。“清理与揭剥是让我最激动的环节,一度消失在历史长河的典籍即将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激动不能忘形,赵阳一直将细致贯彻在整个修复过程的始末。

赵阳和团队通过分析发现,秦家嘴竹简的竹材长期处于亚饱水状态,胎体结构脆弱,且由于被长期挤压,产生了变形、粘连的现象。温水浸泡,辅助分离;仔细清污,还原本貌;纯水润滑,缓缓揭取。在一系列精细且“丝滑”的操作过后,秦家嘴6000余枚竹简的真容,终于又呈现在世人面前。

“当我们看到几千年前的古人和我们书写一样的文字时,‘薪火相传’的意义便具象化了,这种血脉相通的感觉会让人怦然心动。”赵阳说。

发掘与修复,是简牍研究这场接力赛的第一棒。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抢先在摄影机和照相机之前,看到、触摸到那些被封存已久的历史。他们说,这不是一场求快的比赛,他们要把接力棒稳稳地传给简牍释读考证、文化传承传播的同行。

读——与古文字“认亲”

大西北的漫漫黄沙,覆盖了远古的遗迹。20世纪90年代初,考古人员在甘肃省敦煌市发现汉代敦煌郡所设的悬泉置遗址,出土大量珍贵汉简,成为人们解码秦汉文明的线索。

青年研究人员、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吉强的工作之一,便是从上万件简牍的“只言片语”中寻找蛛丝马迹,解读历史细节。

汉王朝有多重视古丝绸之路?从两枚简可窥之一二。“我们馆藏的悬泉置《驿置道里簿》,也就是俗称的《里程简》,详细记载了从武威郡到敦煌郡沿途各驿置之间的里程,与另一枚居延地区出土的里程简互为补充,共同勾勒出丝绸之路东段路线图。”吉强介绍,相较于宏观的正史记载,这两枚汉简非常有力、又非常具体地证明了当时朝廷为维护丝绸之路,投入了多少保障。

外国使者来汉朝途中,有何奇妙经历?“可以参考自悬泉汉简的《康居王使者册》。公元前39年康居王使者等一行人前来向西汉朝廷贡献骆驼时遇到了哪种不公、他们怎么反映问题的、朝廷怎样受理解决的,种种细节都隐藏于字里行间。”吉强说,尽管简上只有寥寥293字,研究者们却能从中解读出很多生动故事,这就是简牍作为“一手史料”的价值——正史中记载着国家大事,简牍则让历史血肉丰满、纤毫毕现。

吉强主持的“读简班”学生,将读简的过程形象地比喻为“与古文字认亲”。

2021年9月,甘肃简牍博物馆与兰州大学文学院共同开办“读简班”。自此,几乎每周一次,馆里包括吉强在内的几位研究者,以及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简牍学者,会与古文字学方向强基班的学生一起,“兰山论简”。

“学会释读每一个字,就是研究简牍要练的‘基本功’。有些文字需要通过释字、句读、缀合等多个环节的缜密考订和反复推敲后,才能确定其意思,有时一个字需要推敲很久。”每期课上,馆、院双方的师生轮流充当“领读人”,择数枚简解读,按照简牍的释文进行校勘、对相关名词进行释义、对相关背景进行溯源。

从读懂一枚简开始,读历史文化。吉强领读时,常常从一个字讲起,发散到古时的名物制度和历史文化,再引申到其他传世文献的记载。师生在简牍中,抓住一个个“历史的线头”,与传世文献串联起来,理解中华文化的脉络。

“我们和古文字的关系,就像血缘一样。读简,就是和古文字认亲。”有学生这样说。

传——与古人“共鸣”

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超过30万枚简牍。一个个写在竹简木牍上的古老文字,历经发现、复原、公开,跨越千年与今人相遇。

当简牍“抖”去身上的尘土、密集亮相在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这一文化载体并不“高冷”。

最为兰州大学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梁正丽和同在强基班的同学津津乐道的,是悬泉汉简中那些贴近生活的小细节。

“看这枚通篇练习一个字的习字简——得得得得得,越写越放飞,越练越崩溃,写作业的我狠狠共情了!”朋友圈里,有人晒出自己发现的有趣简牍,大家纷纷回复“像极了写着写着想撕掉作业本的我”“古人形象一下子生动了起来”“在写作业方面古人与今人还真一样”……

“简牍给我的感觉是朴实、接地气。尤其是西北汉简,其中记述了大量的生活日常,有时是一句问候、一声拜会,有时是练字、借贷乃至纠纷,这些事即便几千年后,也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梁正丽说。

越是了解简牍,年轻的研究者和学生们就越想把它推介给更多的年轻人。

吉强时常选取一些易与当代青年共鸣的角度讲解简牍。比如关于居延新简《丁宫等入关檄留迟推辟书》这组简,他创作《檄书留迟作何解》科普文章时,从“脑补”一名普通官吏在职场捅了娄子的故事展开:“想想看,当月底快要到来的时候,你心心念念的绩效考评眼看稳了的关节,突然上级一封急书,告诉你月中报送给领导的关键文书在经过你部衔接时出了纰漏,导致信息传递过时、领导拿的是过期情报,那你这个月还有奖励可拿吗?这样的事,不光今天如此,而是古已有之……”他努力探索,让沉睡的简牍文物讲故事,让简牍承载的文明记忆触及今人。

梁正丽与同学们共同成立了“活字工作室”,从简牍中挖掘内容进行创作、传播。大家的创意天马行空,从文学作品到简笔动画,从吉祥物到表情包,用各种形态呈现他们眼中“可爱的古文字”。

“又是一个初冬的深夜,月光如银,透过窗棂斑驳地洒在张永的脸上,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心中涌动的思念如潮水般难以遏制,他拿出了一个珍藏已久的小木盒,里面是半只断掉的木简,上面画着栩栩如生的龙,他拿着那木简反复摩挲……”悬泉龙凤画木简中的两个人名“张永”“李崇”,在学生曹大鹏的笔下成为主人公,上演了一出共同守卫汉代悬泉置驿站的动人故事。

壹,离别的约定;贰,月下的迷梦;叁,寒夜的追击……网络文学般的情节和笔触中,他用古今通感的友情、家国情渲染了悬泉置的风沙,拂过年轻读者心尖。

如果说,简牍曾是大家印象里的“冷门绝学”,那么梁正丽与同学们跃跃欲试的,便是“焐热”它。

“就如工作室名称所示的那样,我们希望用创造性的转化,让古文字‘活’起来,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让简牍走进大众视野,则简牍‘冷门不冷、绝学不绝’。”梁正丽说。

(记者 李丹阳 殷泽昊)

(选题支持:任欢 王冰雅)

(责编:李昉、李依环)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抓铁有痕 踏石留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系列述评之三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题:抓铁有痕 踏石留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系列述评之三  新华社记者严赋憬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作出的决定,哪一件不是说到做到、一以贯之的?我们抓什么,就是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今...

外交部:美方挥舞签证大棒吓不倒真正的有识之士

10月21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问,近期,美国宣布限制与中国合作的部分中美洲国家公民及其亲属获得美国签证。美方还以此威胁中美洲工商界人士不得同中国国有企业开展合作。请问中方对此有何评?  郭嘉昆表示...

交出时速450公里“答卷” “复兴号”书写更快“中国速度”

央视网消息:2021年,“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项目之一的CR450科技创新工程启动;去年年底,CR450动车组样车发布,目前已完成在不同速度、不同场景中的多项试验。试验期间,CR450动车组跑出了动车组单列时速453...

号称要连任,内塔尼亚胡还能用加沙冲突“续命”吗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日前宣布将参加2026年议会选举,并自称能够赢得连任。以色列媒体先前报道认为,内塔尼亚胡本届任期试图通过延长加沙战事确保极右翼政党继续留在执政联盟,为其执政“续命”。如今,加...

“买买买”更便利!“精细服务+政策红利”点燃广交会客商及国际游客消费热情

 央视网消息:本届广交会上,首次在展馆内设立“离境退税服务专区”,让境外采购商轻松享受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的便利。  在离境退税服务专区里200多款十五运会的特许商品、广交会的文创产品还有广州必购必带的城市礼物,琳琅满目...

筑牢安全防线 城市建设从“面子”到“里子”深化 | 韧性城市建设“路线图”↓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住房城乡建设部获悉,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近日联合印发《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

搭建科学合作桥梁 中德科学中心累计资助千余项合作项目

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温竞华、刘祯)作为中德科学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德科学中心成立25年来,累计投入经费约8.3亿元,资助1370余项高质量合作项目,产出4800余篇高水平学术成果,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

数据勾勒中国经济三季报亮眼“成绩单” 向“新”而行为经济发展添动力

央视网消息: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最新增值税发票数据,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企业创新投入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反映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加快,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今年以来,结构性减税降费等政策...

沉陷区变“良田”、秋播“有备而种” 广袤田野绘就生机勃勃“丰”景图

央视网消息:这几天,在安徽淮南,一片浮在水面上的水稻田迎来收获。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金黄的浮床水稻随风摇曳,工人们正坐在特制的收割平台上,有节奏地挥动着手中的镰刀,一捆捆饱满的稻穗被逐一收割。原来,这里曾是一片采煤沉陷区,...

安徽省公安厅原党委委员、副厅长、一级警务专员刘海石被开除党籍

央视网消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日前,经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安徽省纪委监委对安徽省公安厅原党委委员、副厅长、一级警务专员刘海石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  经查,刘海石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对党不忠诚...

2024
08/13
16:13
浏览量: 571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墨韵军魂,气志华章——走近军旅书法家-朱继文

墨韵军魂,气志华章——走近军旅书法家-朱继文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