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乡村振兴 > 旱碱麦,亮丽的乡村诗行(逐梦)

旱碱麦,亮丽的乡村诗行(逐梦)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3-08-12 18:22:36 | 点击:6474

  河北沧州黄骅市仙庄片区旱碱麦开镰。
  黄骅市文联供图

  刘玉锁在查看旱碱麦长势。
  傅新春摄

  张卫军(左二)带领年轻同事开展田间调查。
  刘 凯摄

  6月的阳光,在天地间欢畅穿梭。在河北沧州黄骅市后仙庄村北洼,自打麦子播种,刘玉锁几乎每天一早都要来洼里转上一圈,瞧瞧麦子长势,查看有没有杂草、虫害、锈病,是不是到了飞防的最佳时机。作为村党支部副书记、种地的“土行家”,刘玉锁既为自家麦子操心,更为全村麦子操心。

  此刻,丰收的旱碱麦已经进仓入囤。刘玉锁走在金色的麦茬地里,黧黑的脸上漾起深深的笑纹。几天前,联合收割机威风凛凛地开进这片大洼。仅仅3天时间,3800多亩旱碱麦就被割了个精光。一亩旱碱麦,多数都能达到260公斤到300公斤的产量,好地块竟超过了350公斤。这样的土地,这样的收成,祖祖辈辈做梦都不敢想啊!大囤满、小囤流的愿景,结结实实地实现了。

  “用好盐碱地,种好中国粮”。作为一个种了几十年地的老庄稼把式,刘玉锁充满自信。

  一

  2013年,“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那年秋天,刘玉锁家的田地里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戏法”。

  一台村里人从未见过的大机器开到玉米地边。“呼啦啦”机器启动,一转眼,七八行玉米连带着秸秆就被机器“咔嚓咔嚓”吞进肚里。这“吃相”让围观的人群发出一阵阵低声惊叹。不过,它吃得快,吐得也利落。玉米棒子一个接一个被送进仓斗中,让人目不暇接。机器身后,粉碎过的秸秆被均匀地撒回田地里。小半天工夫,十几亩地的活就干完了。收完玉米,再种小麦。刘玉锁请来翻耕机,又是不到半天时间,玉米秸秆连同地里的杂草,全部被翻扣到了30厘米深的地下。紧接着,轮到旋耕机、播种机登场,由一台大拖拉机带着,耙地、播种、施底肥,一溜烟就干完了。

  “这就叫农业现代化吧?今年可见识了。”村民们之前也听说过这些先进的大机械,但总觉得那是很远的事。刘玉锁家一个星期之内连连上演秋收秋种戏法,在村里引起不小轰动。

  “戏法”虽然看着热闹,但有的村民还是对实用性不以为然。有人说,钱烧得呗,又不是身子骨儿不好自己干不动。也有人说,把秸秆卖给奶牛场还能挣点钱,翻到地里那不是白白浪费?还得给农机手出工钱。在村里十字街口,刘玉锁给七嘴八舌的人们算了一笔账:依靠人工,光掰玉米棒子,“白加黑”地干,每家也得干上十来天。再加上耕地、耙地、种麦子,每年都得鼓捣一个月。费工费力的事,上岁数的人干不动,还得把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拽回来秋收,耽误人家工钱不算,路费不也是一笔钱?机收机种,动动嘴皮子交代两句,活儿就清了,一季能省出20天时间。两个壮劳力,多打20天零工,能多挣多少钱?秋收省了时,种麦还能抢到好墒情。背着抱着哪个划算,大家伙儿自己掂量。

  尽管当场没多少人明确表态,但刘玉锁清楚,自己精心策划的“戏法”已经达到了目的。“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向盐碱地要丰收,农业专家给出了“培育良种、改善土壤、优化种植”的套餐方案。当了多年村干部,刘玉锁深谙:好办法与好落实之间,最实际的就是自己带头干。

  事实最能服人。因为秋收快,抓住了好墒情,第二年春天,刘玉锁的旱碱麦返青格外早,而且麦苗又齐又壮,原本的盐渍“秃地片儿”也显少了。再看没有进行深翻、秸秆还田的旱碱麦地,麦苗稀一片、密一片,庄稼人看着就闹心。一时间,乡亲们纷纷仔细盘算起秸秆还田、机收机打的事儿。

  刘玉锁记得很清楚,后仙庄村一户不落地实现农事机械化,仅仅用了3年。3年,大机械作业为盐碱地土壤改良带来的益处已经是肉眼可见。地里盐渍斑块越来越少,连原来根本不长麦苗的孬地,也能种麦子了,全村旱碱麦播种量每年都成百亩增加。当黄骅市农业部门第一次组织深松土地的时候,村民一改之前的观望态度,家家户户奋勇争先。大家都说,这深松作业是给土地舒筋活血,土地舒坦着呢!免费深松让多年板结僵硬的深层土地痛痛快快伸了个懒腰,蓄水、排涝的本事更强了。秋耕时节,乡亲们抓一把泥土捧在手上,只觉暄暄腾腾的,隐隐约约还有了些油性,这可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事儿。

  村里人私底下喊刘玉锁“土行家”。这个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汉子,在科学种田上真不含糊。他头脑活络,特别喜欢接受农业科技的新生事物。他的堂嫂在农业科研单位工作,每每见面或电话联系,刘玉锁第一件事就是向她打听有啥好种子,有啥种地的新方法。几个反响不错的新品种,都是刘玉锁在村里率先试种、率先丰收。

  科技种田如同吃甘蔗,越到深处越甜。对于大机械作业、秸秆还田、旱碱麦沟播等新技术,刘玉锁如饥似渴,处处留心,考察求教。“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实施10年,他率先把自己从一个传统庄稼把式变成了科技新农人。

  “玉锁叔,今年一亩地播多少麦种合适?”

  “玉锁老弟,咱这麦子该喷磷酸二氢钾了不?”

  刘玉锁用自己的新本领、新知识,回应着乡亲们对于土地的热情。在他带动下,村“两委”班子成员成了后仙庄村科学种田的主心骨。

  10年看巨变。千百年来深受盐碱之害的大洼,如今化为一马平川的原野,村舍俨然,庄稼油绿。特别是到了五黄六月,风摇麦浪,千里麦香。如果在高空俯瞰,整个平原真像一张嘴角上扬的金色笑脸。

  二

  从“以地适种”到“以种适地”,让种子和土地相向而行。这一理念,对盐碱地综合利用影响颇深。农艺师张卫军等农业科技工作者,正是沿着“以种适地”的科研思路,不舍昼夜,默默耕耘。

  张卫军从小就对这片盐碱地的贫瘠低产印象深刻。那时候,土地产量低,少年张卫军时常被父母打发到大碱洼里采野菜填肚子,碱蓬等野菜成为他重要的成长记忆。当然,饥饿也挡不住少年飞扬的心。他想,这遍地的野菜如果都变成麦子多好。一望无际的大洼,如果满洼都能种上麦子,那能让多少人吃上饱饭啊!

  1988年,张卫军农校毕业,被分配到中捷友谊农场农科所工作。之前,农科所已经从事旱碱麦品种选育多年,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料和科研经验,并且有了宝贵的研究成果——“冀麦32”。“冀麦32”在黄骅农村示范种植,旱碱麦亩均产量从原来的几十公斤一下子提高到150公斤,上了一个大台阶。

  张卫军很快融入了旱碱麦育种团队。

  这是一件十分繁琐的工作。返青时间、返青率、拔节时间、分蘖率、成穗率、扬花时间、株高、根系深度、穗粒数、单粒重……一个个科研数据,都要靠试验田里的现场调查和实验室里的周密分析来取得。育种组当时只有3个人,而列入调查的小麦品种多达40多个,调查范围足足4亩多地。

  初冬,试验田里的麦苗准备休眠。渤海边的寒风,钻皮钻肉。在室外待上半个钟头,手脚就冻得由疼而麻。为了获取旱碱麦越冬前的关键数据,张卫军和同事们带着尺子和笔记本,在麦田里从清晨干到擦黑儿。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他们全神贯注地进行研究,用一次次冻僵了再捂暖的双手,精确完成了大量的测量和记录工作。

  春天里,旱碱麦起身拔节。为观察麦苗长势,越是特殊天气,张卫军越是往田里跑。一天下来,脸上身上都粘满带着浓浓咸味的泥土。到小麦秀穗扬花期,科研观察的时间就得按小时计算。张卫军每天至少往圃田里跑三四趟,只为捕捉某个特殊节点的数据。

  水滴石穿。张卫军相信,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就一定能够培育出更优良的种子。

  观察中发现,“冀麦32”耐寒、耐旱、耐盐碱,表现出很好的韧性,但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它们平均株高超过1米,这个“身高”对于当地临海多风的气候条件来说,实在太高了。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麦子株高,抗倒伏能力就差。而倒伏正是麦子减产的因素之一。

  为了选育更适宜的“矮个子”麦种,农科所扩大观察范围搞调查比对,到“冀麦32”大田中进行地毯式寻找,最终获得500个变异株单穗。这让张卫军非常欣喜。单粒点播、单株调查、考种、行播、入圃试验……对农业科研人员来说,时间总是过得飞快。转眼8年过去,他们终于筛选出20个优良株系出圃。再经过3年的品系比较、生产试验,最终在2015年育成“捷麦19”。这个新品种,株高降低了10至15厘米,秸秆也更加粗壮。它扎根的本领也更好,根系深度比普通小麦增加了0.3至0.5米。

  “捷麦19”是张卫军和同事们为盐碱地的种植环境量身打造的专属小麦。周围村庄一经示范,第二年就有很多乡亲们主动选择了“捷麦19”。大家都说,这个品种不挑地。2023年,后仙庄村的耕地中绝大多数种的都是“捷麦19”。

  为了给当地传承千百年的传统耕作方式赋予科技之“芯”,张卫军这样的一大批科技人员,几十年如一日接力攻关。今年,黄骅市旱碱麦播种61万亩,比2013年增加近10万亩。推广的旱碱麦新品种,除了仙庄片区的“捷麦19”,还有“沧麦6002”“沧麦6003”等等。还有一桩意外之喜:由河北援疆工作者做媒,“捷麦19”与新疆若羌、和硕的大片盐碱地“结缘”,喜获丰收。

  三

  今年旱碱麦开镰之前,后仙庄村唱了一个星期的大戏。

  麦收前唱几场河北梆子,是村庄多少年的传统。这传统,从2022年又拾起来了。锣鼓点一响,整个村子的精气神都为之一振。男女老少聚在一块儿,原本不咋关心土地和庄稼的年轻人口中,“旱碱麦”成了高频词。大家伙儿心气足了,纷纷表示要为村里做点事,才算不辜负这村子发展的好光景。

  “美丽庭院”“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家家户户自觉自愿。74岁的王如春当上村里的清洁员。每天一大早,老人家就兴冲冲上岗了,清垃圾,整地面,除杂草,犄角旮旯定时喷药防虫,跟侍弄自家院子一样勤快。见到村里老哥们儿,他总笑呵呵地说,把街道收拾妥妥帖帖的,自己也舒坦。

  后生们动了回村创业的心思。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刘建,今年41岁,高中毕业后一直在黄骅市里做工程。2021年村委会换届,他果断选择了回村工作。村里旱碱地治理好了,乡亲们种地不仅不再赔钱,今年一亩地还能赚上几百元。他想带着大家伙儿把相关的产业链做起来,让旱碱麦真正成为一篇大文章。

  王园园是第一批回村创业的年轻人之一。她今年37岁,娘家在沧州海兴县。他们这茬人赶上了好时代,沧州黄骅市大发展,个人的机会也多起来。20岁那年,她来黄骅工作,并和老家在后仙庄村的丈夫结了婚。夫妻俩一个在企业打工,一个经营混凝土罐,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2021年,村里选网格员,王园园考虑再三,毅然决定回后仙庄村参加工作。做网格员之外,王园园和妯娌在村南路边开起一家小饭馆,主打传统风味。妯娌擅长做羊汤,王园园最拿手的是手擀面、烙饼、水饺、面花。做面食,当然选用自家产的旱碱麦。每天一早,王园园通过手机视频展示新采购的食材,茴香、韭菜、鸡蛋、黄菜、豇豆、黄瓜,每一样都新鲜水灵,旱碱麦做成的各式面食更是喷香好吃、独具卖点。小饭馆里回头客多,餐餐爆满,还要“翻桌儿”。累是累了点儿,但充实而快乐。

  旱碱麦的产业链怎么做?王园园抢占先机开了饭馆,刘建想的是面粉加工项目。仙庄片区的旱碱麦独具特色,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吃着香甜,嚼起来格外筋道。这么好的麦子,必须让品牌响亮起来。刘玉锁则认为,要想增产又增收,就得继续推进土地流转,搞合作社、现代农庄。村里已经扶持了一家种粮大户,合作了一家农场,大户和农场都搞生态种植,粮草轮作,干得很漂亮。

  在面花制作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后仙庄村在一个老面粉厂基础上改建了面花非遗工坊。农业上市公司的老总和专家也来了,他们对大洼集中连片的盐碱地展现出极大的热情……

  旱碱麦,亮丽的乡村诗行,正徐徐铺展。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3年08月12日 08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受台风“风神”影响,海南铁路部分进出岛列车停运

央视网消息:据@海南铁路 微博消息,受台风“风神”影响,海南铁路部分进出岛列车停运如下:1.10月20日三亚站始发出岛列车Z8008次停运。2.10月21日进出岛列车全部停运。3.10月22日三亚站始发Z502次停运;海...

台风“风神”将于今天傍晚进入南海 最强可达强热带风暴或台风级

央视网消息:中央气象台10月19日10时继续发布台风蓝色预警:今年第24号台风“风神”(热带风暴级)的中心今天(19日)上午8点钟位于菲律宾吕宋岛上,就是北纬14.0度、东经121.4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20米/...

美疾控中心前官员:大幅裁员恐影响疾控中心核心职能

新华社洛杉矶10月15日电(记者谭晶晶)据美国媒体15日报道,今年以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已有近四分之一员工收到裁员通知。美疾控中心多名前官员表示,大规模裁员将削弱该机构应对公共卫生常规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影响其履行保护...

全球妇女峰会对世界妇女事业发展至关重要——访俄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著名专家别拉娅

新华社莫斯科10月16日电 专访|全球妇女峰会对世界妇女事业发展至关重要——访俄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著名专家别拉娅  新华社记者栾海  “我认为全球妇女峰会主席声明所呼吁采取的十项行动充分说明,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盛事,对世...

不满五角大楼采访新规 记者集体打包走人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随着美国国防部有关采访的新规生效,来自至少30家媒体的记者因拒绝签署对新规的知情文件,于15日交还采访证件,清空工作区,离开五角大楼。这是从空中拍摄的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2020年2月1...

市场监管总局公布十起互联网违法广告典型案例

央视网消息:今年以来,市场监管部门围绕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金融等重点领域,紧盯直播电商广告、AI生成广告等新兴业态,持续加大互联网广告监管执法力度,切实维护互联网广告市场秩序,有力防范互联网违法广告加剧市场非...

前三季度我国使用商品条码消费品新增1992.2万种

央视网消息: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统计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登记使用商品条码的消费品新增1992.2万种,同比增长31.4%,涉及企业29.5万家。我国消费品在2024年同比增长12.5%的基础上,实现持续攀升态势。截...

中国驻美大使呼吁美方回归理性 停止极限施压

新华社纽约10月14日电(记者施春 杨士龙)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14日晚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度颁奖晚宴上致辞时说,美方应该回归理性,停止极限施压,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基础上,通过对话解决各自关切,不要再走经贸关系紧张升级...

主动应变市场多元化见效 中国外贸稳中向好“面貌”清晰、抗压能力显现

央视网消息: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4%,增速逐季加快。9月当月,进出口同比增长8%,增速创年内单月新高。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的背景下,中国外贸稳中向好的“面貌”更加清晰,...

经济三季报观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展现惊人爆发力 成为市场亮眼增长引擎

央视网消息:近期上市公司三季报披露工作拉开帷幕。根据业绩预告来看,已披露前三季度业绩预告的公司中,业绩预喜超过七成。业绩预喜是指上市公司提前发布公告,公司经营业绩预期向好。  数据显示,截至10月12日,已有61家A股公...

2023
08/12
18:22
浏览量: 6474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疯狂的全民经商那个年代》

《疯狂的全民经商那个年代》

志愿服务 护航高考 (1/5)

志愿服务 护航高考 (1/5)

走进墨香四溢的书画梓桐 邂逅灵动笔触的诗意梦境

走进墨香四溢的书画梓桐 邂逅灵动笔触的诗意梦境

广西昭平:加快苍昭高速公路桂江特大桥建设

广西昭平:加快苍昭高速公路桂江特大桥建设

学习谷文昌精神 践行绿色发展 共筑美丽家园

学习谷文昌精神 践行绿色发展 共筑美丽家园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