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10月29日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也是全国第13个“老年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让老年人有幸福的晚年,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亿人。“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政策机制。近年来,国家大力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各地也在不断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让“夕阳时光”浸润温情。

爱老敬老,让老年人出行更加便捷。
在天津地铁二号线,无障碍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乘客还可以使用手机软件,提前预约地铁进出站的陪护服务。
天津市民 关磊:以前我感受过的就是,人出去了,行李落里了。改造以后,出来、进去大家都很方便。
“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加强公共设施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目前,全国已完成超3.5万个城市公交站台的适老化改造,推广应用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公交车13.6万辆,5000余座地铁车站全部配备无障碍渡板。

爱老敬老,让老年人办理事情更加友好。
为了便利不熟悉手机操作的老年人更好办理各种业务,各地也积极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在浙江丽水的一个银行网点,81岁的项美平老人在取号机上轻轻一扫,柜台便自动打印出Z字开头的“老人专属号”,随后,网点工作人员主动上前进行引导,这里不仅有放大版业务指南,还配有老花镜等便民工具。
浙江丽水市民 项美平:服务态度很好,很贴心,对老年人关心,不用排队。

爱老敬老,让老年人居住的社区环境更加友好。
“十四五”期间,我国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对老旧小区实施无障碍改造,老楼加装电梯已达12.9万部。此外,各地在优化社区服务上也在不断创新。
在山东威海荣成市,每到周四下午,凤舞社区的“便民服务长廊”就热闹起来。瓜果蔬菜、家电维修等20多个摊位沿廊排开,让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在家门口就能解决日常生活所需。
山东威海荣成市斥山街道凤舞社区居民 王玉珍:头发长长了,免费剪,另外,卖蔬菜瓜果梨桃,这个大集上都有,确实方便了我们这些业主,尤其是我们老人。
目前,社区里像王玉珍这样的老年人占八成以上。对此,社区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加强对老人的探访和关爱。
山东省荣成市斥山街道凤舞社区党支部书记 吕莎莎:我们利用“专业社工+志愿服务”为切入点,来赋能基层社区治理,截至到目前,我们线上加线下共计服务居民10万余人次,让整体的社区满意度提升了20%。

爱老敬老,让老年人就医更有保障。
“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发展医育、医养结合服务。健全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体系,扩大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供给。
生活在重庆的91岁老人束惠芬去年因摔伤髌骨而住院。除骨折外,老人还患有冠心病、房颤、肺部感染等多种疾病。过去,她需要分别到骨科、呼吸内科等多个科室挂号问诊。
束惠芬老人家属 樊梅:当时,我记得一次性挂了5个科,就是一个一个窗口去挂,还要她(母亲)本人到场,所以挺麻烦的。
针对单个专科难以诊治老年人复杂病情的问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转变思维,整合院内多学科专家,让老年患者在一个科室就能进行大多数疾病的治疗,不用再像以前一样“满院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何建国:优化流程,让患者在院内能够享受到尽量少移动,就能够达到多病共治的效果。

爱老敬老,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丰富多彩。
如今,老年人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重阳节到来之际,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幸福颐养护理院,数十位艺术家用书画、剪纸、吹糖人等艺术形式,为老人们送上健康长寿的深情祝福。
北京幸福颐养护理院入住老人 袁淑敏:84了,我今年本命年。参加的吹糖人,还有写福字、画画,都参加了。
北京市文联组联部主任 白媛媛:我们希望用文艺的形式,能够更好让老年人能够感受到身边人,同时也能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爱护。
在江西萍乡,有一位83岁的摄影师名叫陈德钧,他当过兵、做过中学老师,退休后又继续发挥余热,走遍萍乡各地,义务为上百名高龄老人拍照,其中包括不少百岁老人。他用光影记录了当地老人的晚年生活,传递出浓浓的温情。
清晨,陈德钧来到萍乡腊市镇,为百岁老人彭芳芝拍照。快门轻响间,笑容被定格。
彭芳芝外孙 彭中华:以前也带外婆去过影楼拍过照片,路途远了一点。陈老师在村里面帮很多老人拍过照片,效果也蛮好的,又能调动情绪,非常感谢陈老师。
一袭志愿服,一面红布,一台相机,陈德钧走街串巷,24年来风雨无阻。祖籍江苏的陈德钧,从部队转业后,在江西萍乡的一所中学当老师,与师生及家长们相处融洽,让他下定决心要多做好事,回馈乡亲。1996年退休后,陈德钧租下一个阳台,开始免费为居民服务。
江西萍乡昌盛社区居民 谭炳胜:开头是补鞋子、磨刀、磨剪刀,慢慢地到后面为别人免费照相。从1996年到现在,不停地、没有间断地免费服务。

2001年,一次老年大学摄影学习班,让陈德钧找到了为民服务的新方向。他花2000多元买下相机和胶卷,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从社区到街道,再到全市各地,走到哪儿拍到哪儿,设备也越来越齐全,如今,还自费购买了新款的无人机。
摄影师 陈德钧:2001年,听到是这个老年大学招生摄影班学生,我第一个报名。后面,我买了这么多相机,越拍越有劲,感觉拍人像,拍了一张人像送给了老人,这样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可以影响几代人。
陈德钧女儿 陈慧琴:他在生活中一件衣服


浏览量:
173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