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辽宁讯 文/孙仲兴
在朝阳县东大道乡刘炮手沟村,91%的森林覆盖率是村庄最鲜明的底色,漫山的绿意不仅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态守护,更镌刻着一段与国家荣誉紧密相连的珍贵记忆。
2020年,郭文斌上任刘炮手沟村村主任,初接重任时,他便被这片“荒山变林海、贫瘠变沃土”的土地深深打动——老一辈人以铁锹为笔、汗水为墨,在山沟里种下满坡绿植,让苹果树挂满枝头,让昔日一穷二白的小山村蜕变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沟,而这份蜕变的背后,还藏着一份分量千钧的荣耀。
时间回溯到1958年12月,因刘炮手沟村在解放初期便坚持植树造林、深耕农业生产,凭借过硬的建设成果,荣获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书写颁发的“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国务院奖状。这张奖状,是国家对村庄奋斗的肯定,更是村民们代代相传的精神图腾,见证着村子从艰难起步到逐步兴盛的每一步。
然而,这份承载着全村荣耀的奖状,却在前些年遭遇了“意外”——因保管期间的疏忽,奖状被盗窃者从村部后窗潜入盗走。消息传开,村民们痛心不已,几任村干部多次寻找却杳无音讯,珍贵的历史印记仿佛就此断了线索。刚上任不久的郭文斌得知此事后,当即立下誓言:“这是咱村的根、咱村的魂,就算找遍千山万水,也一定得把它找回来!”
为寻回奖状,郭文斌开启了一场“追光之旅”。他四处走访老党员、老村民,一点点梳理线索;通过村里的联络网向外扩散消息,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历经数月奔波,终于从一则模糊的信息中锁定方向——奖状可能已辗转流入内蒙古赤峰市。
此后,郭文斌主动联系当地知情者,一次次通电话、发消息,耐心沟通奖状的历史意义与村子的情感寄托。前后10余次联络,对方终于被他的执着与诚意打动,同意归还奖状。为确保万无一失,郭文斌协调东大道乡派出所干警于海江,一同驱车300公里前往赤峰。当那张带着岁月痕迹、当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笔签署的奖状重新出现在眼前时,两人悬着的心终于落地,小心翼翼地将其护在怀中,连夜返回村里。
当郭文斌将失而复得的国务院奖状郑重展示在村民面前时,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张丢失多年失而复得的珍贵奖状,不仅找回了村庄的历史荣光,更凝聚起全村人继续奋进的力量。如今,在郭文斌的带领下,刘炮手沟村以这份“老荣誉”为新起点,继续守护绿水青山、发展特色产业,让老一辈的奋斗精神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编辑L:唐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