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讯(范 娜)在前不久发布的2025中国果品品牌价值评估结果中,“万荣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以47.54亿元价值跻身全国第29位,运城上榜的8个企业自主品牌中,万荣独占5个。这份成绩背后,不仅是一个果业大县的品牌崛起,更折射出县域经济依托特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
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藏在“土生土长”的特色产业里。万荣拥有45万亩苹果种植面积,果业早已是当地农业的“半壁江山”,但从“种得好”到“卖得好”再到“品牌响”,其间的跨越并非易事。其实,许多县域都面临相似困境:有优质产品却无知名品牌,零散种植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产业链条短导致附加值低。而万荣的破局之道,恰恰在于抓住了品牌建设的“牛鼻子”,通过标准化、全链条、立体化的系统打法,让“万荣苹果”从普通农产品升级为市场认可的“金字招牌”。
标准化是品牌的生命线,也是万荣突破的第一步。从英春家庭农场30多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到全县制定发布5项团体标准、1项市级地方标准,万荣用制度为果品品质“上锁”。这种标准化并非简单的“一刀切”,而是覆盖种植、生产、分拣、销售全环节,既保障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又通过绿色生产标准让果农实现每亩增收1万至2万元。当标准化生产从“政府要求”变为“市场自觉”,品牌的品质根基便有了坚实支撑——这正是许多县域产业发展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唯有让标准成为习惯,才能让品牌经得起市场检验。
全链条协同则为品牌注入了持久动能。万荣并非只盯着“种植”这一个环节,而是构建起“产、贮、加、销”一体化产业链:140家涉果企业、30万吨冷藏能力,让苹果从地头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品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合体模式,让分散的果农嵌入产业链,共享品牌增值收益。这种“抱团发展”的思路,破解了传统农业“小散乱”的痛点。相较于单打独斗的农户,产业链协同不仅能实现错峰销售、提升议价能力,更能通过统一的品牌管理,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让区域品牌的价值真正惠及产业上下游。
而立体化推广,则让万荣果品的“酒香”飘出了巷子。从线下参展亚洲果蔬博览会,到线上布局电商平台、发力短视频营销,再到高速公路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广告投放,万荣的品牌传播没有局限于单一渠道,而是打出了“线上+线下”“传统+现代”的组合拳,让品牌形象既专业又接地气。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万荣没有把品牌推广当成“政府独角戏”,而是鼓励果农、本土达人成为品牌传播者,这种“全民参与”的氛围,让品牌有了温度,也更容易走进消费者心里。
万荣的经验证明,聚焦特色产业,通过标准化夯实品质、全链条延伸价值、立体化扩大影响,就能让本土产品成长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强引擎”。
(来源:运城日报) 编辑:王明 审核:同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