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乡村振兴 > “三农三增”何以底气十足?

“三农三增”何以底气十足?

来源:中青网 | 时间:2025-06-14 14:08:56 | 点击:665

—山东潍坊昌邑市立足城乡融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发稿时间:2025-06-14 09:53:00 来源: 农民日报

  纵深推进“碱地生金·沃野粮仓”等10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推动周边村庄一体联动发展;推动产业融合与乡村建设协同,建成2个国家级产业强镇,让城乡要素流动更加顺畅;构建系统集成生产经营体系,让农民增收渠道愈发宽广,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66∶1……夏日时节,记者在地处“半岛要冲、渤海之畔”的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采访发现,这里瞄准“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乡村振兴已然全面起势。

  城乡融合激活资源要素,“三农三增”引发乡村蝶变。昌邑市委书记李玉祥说:“昌邑坚持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拓展创新‘三个模式’,全链条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全县域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力推进农业农村工作不断取得新提升。”

  农业增效益——

  从“单一种植”到“接二连三”

  在昌邑市柳疃镇青阜农业综合体,一望无际的麦田里矗立着一根根1米多高的水管,水顺着喷头均匀洒下,在阳光照射下映出一道道彩虹。“以前浇水得在地里守着,现在用手机点一点,随时随地都能浇。”综合体副理事长孙广志拿起手机,向记者展示“智控中心”App界面。

  在这片原是盐碱滩的农田里,“智能”不仅仅表现在浇水上。固定在田间的墒情监测仪、立在田头的小气候观测站等,能够将地温、含水量、小气候、细菌孢子等信息传到大数据中心,并精准指导浇水、施肥、植保等作业,告别“经验主义”,实现节水50%以上,肥效提高30%以上,每亩农田一年节约种植成本约170元。

  昔日“盐碱滩”,今日“吨粮田”。近年来,青阜农业综合体以社会化服务为抓手,带动十万亩盐碱地粮食亩产从不足700斤跃升至近3000斤。眼下,昌邑正以青阜农业综合体为支撑,推动周边10个村庄党建联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人才聚合,打造“碱地生金·沃野粮仓”示范片区。

  种植环节产量倍增,加工增值效益翻番。昌邑在片区内整合资源,建设日烘干能力1800吨的烘干塔和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的储存库,打造深加工品牌“丰瑞农业”,开发面点、杂粮等产品。创新设置“盐碱地乡村游”IP,实施“稻香渔歌”等项目,开发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垂钓、亲子教育等盐碱地新业态,打造“盐碱地+文旅”发展新亮点。

  “碱地生金”片区内的“接二连三”试验,是昌邑推进农业增效益的一条典型路径。近年来,昌邑市锚定要素加速汇聚、全域整体提升目标,按照“位置相邻、功能相近、产业相融”原则,串点连线38个乡土产业名品村、30个文明村、199个和美乡村示范村,科学布局打造“美好姜来”“梨花水镇·智赋田园”等10个示范片区。

  “在片区内,我们持续延伸‘农头工尾、粮头食尾’链条,发展观光体验、研学民宿等新业态。截至目前,昌邑‘三品一标’农产品达128个,昌邑大姜、山阳大梨、昌邑白鹭鸭、昌邑鲜牛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昌邑大姜蝉联全国生姜区域公用品牌价值首位。”昌邑市委副书记郭方强说。

  农村增活力——

  从“二元分割”到“城乡融合”

  在龙池镇龙东村,“齐氏牛街”是最惹眼的去处,青砖白墙的旧式宅院,门口旗幌招展,牛肉包、全牛宴、牛杂汤等特色美食,是这里最大的卖点。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日渐破败的老旧村落。

  “村里虽然有做牛肉的传统,但受困于交通不便,酒香也怕巷子深。”龙东村党支部书记齐百川说,“2023年建成了海昌路,从城区到这里只需不到20分钟,村里抓住机遇,由党支部牵头成立齐氏乡村旅游开发合作社,整合37处旧院落,成功运行11个牛产品餐饮店,成为周边地区的‘美食新地标、旅游新热点’。”

  路通百业兴,村美活力足。近年来,昌邑深化推进“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全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截至2024年年底,农村公路里程已达到2288.7公里,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完成530个村13.6万农户生活污水“集中收集、集中储运、集中处理”工作,形成智慧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

  “昌邑已建成41个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潍河昌邑段作为潍坊市唯一天然河流获评全省首批效益河湖样板案例,2024年成功争取实施浞河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实施项目。”该市副市长韩东涛说,“城乡融合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加快构建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民和市民享有更加均衡的发展机会和生活品质。”

  创新实施中小学“两集中、两扩容”思路,优化之后的19处城区学校、近3万名学生实现“十分钟就近入学”,50处农村学校由分散变集中、由薄弱到优质,2024年5月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普惠共享,健身设施行政村全覆盖,“城乡一体化15分钟健身圈”进一步完善;年均放映农村公益电影8000余场次,开展“一年一村一场戏”等各类文化活动3000余场次,7个村入选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名单。

  乡村振兴,既要塑型,也要铸魂。昌邑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社区等阵地作用,巩固壮大主流价值,群众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全国文明村镇达到6个。深化移风易俗,城乡“红白事”纷纷“瘦身”,文明新风吹靓和美乡村,柳疃镇常家庄村、奎聚街道东店村红白理事会先后入选山东省“百佳红白理事会典型案例”。

  农民增收入——

  从“规模驱动”到“系统集成”

  步入卜庄镇大陆村的枣田,一排排一行行的梨枣树整齐划一,历经一个春天的萌发,更显郁郁生机。这几年,随着梨枣树从大田种植升级到现在的大棚种植,梨枣树的发芽时间已经提前了1个月,能够提前抢占市场,实现错峰上市。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过去,农民增收主要依靠扩大规模,但这种方式就怕受灾,一场大风、大雨、冰雹等,就让农民一年白忙活,如何克服?村里通过考察取经,嫁接了优良品种,推广设施化种植,还在梨枣树下种上了蔬菜,收获梨枣后还可养殖林蛙。”该村党支部书记陆运泽说。

  如今,大陆村以在全国首创“枣—蛙—菜—虫”立体循环种养模式,以“一颗枣”为起点,串联起蔬菜种植、林蛙养殖、面包虫培育的产业链条,同时推进农文旅融合,推出鲜枣采摘、枣蛙研学、轻奢露营等文旅项目,让传统枣林蝶变为日进斗金的“绿色聚宝盆”,年仅梨枣销售收入就有64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万余元。

  大陆村围绕主导产业“深度挖潜”,更多村则是念活“两栖就业”致富经。“随着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大量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有条件的投身乡村产业,更多的则是向二三产业转移。得益于昌邑布局合理的工业园区、星罗棋布的中小企业和越来越多的规模化农业园区,更多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务农、务工的‘两栖就业’,土地租金、经营分红、务工收入等,农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2024年,昌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520元,同比增长6.6%。”昌邑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闫文志说。

  除了引导农民多元增收,村集体的兜底保障作用也已凸显。近年来,昌邑开展村级党组织“提标育强”年行动,深入落实推进省委组织部“万村共富”计划,深化开展“跨村联建”,连续3年落实村集体经济增收奖励办法,284个村、1087名村干部获得增收奖励,已培育共富片区11个。2024年,昌邑有5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过百万元,20万元以上村的数量较两年前增长16.3%。

责任编辑:李婧怡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用热爱点亮别样赛场

  艺术与体育舞蹈类项目  中国队运动员付裕在自由式轮滑男子速度过桩决赛中。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摄  艺术与体育舞蹈类项目  中国队运动员商春松在跑酷女子自由式决赛中。  本报记者 巩 晗摄  球类项目  中国队运动员...

在周原探寻中华文明的光芒

 打开周原这个“月光宝盒”,能窥见中华礼仪之邦的深远河床,看到“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  不久前,笔者来到周原遗址宫城西北角的考古现场,只见一片繁忙。遗址北侧,一条柏油马路上汽车穿梭...

5倍、34倍,节节攀高!这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答卷”令人瞩目

  央视网消息:“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节节攀高,在规模、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十四五”以来,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交上了一张令人瞩目的答卷。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5G基站数量和2020年相比增长...

绿了山头 富了口袋:石漠化山区的绿色逆袭

央视网消息:贵州安顺市的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曾经是当地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年前,这里土地贫瘠、生态恶劣;20年后的今天,当地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跟随记者一起去看看。夏末秋初,在关岭自治县一处陡坡上,村民们正在采摘...

新研究:木质素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菌作用

  新华社赫尔辛基8月12日电(记者朱昊晨 徐谦)木质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陆地植物细胞壁中的复杂聚合物,也是木材工业的重要副产品。芬兰一项新研究显示,木质素具有广谱抗病毒和抗细菌作用,并有望成为涂料、包装材料或消毒产品等领...

让历史文脉与青春潮流同频共振 河南文旅解锁“时尚”一面

 中新网郑州8月13日电 (记者 刘鹏)甲骨文元素服装与洛邑古城汉服走秀交相辉映;太极与街舞跨界融合……12日晚,“潮起中原时尚河南”主题宣传推广活动在河南郑州市阜民里文化街区启幕。本次活动通过“城巷里的河南”“诗词里的...

探秘周原遗址的“三重城”(赓续历史文脉·考古故事)

  周原遗址出土的甲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周原遗址发掘现场。李梦然摄  种建荣在周原考古发掘现场。受访者供图  考古队员在进行考古发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人物小传  种建荣,1972年生,陕西渭南人,陕西省考...

特色文旅标签再上“新” 经典IP“链”接新场景撬动暑期消费新热力

  央视网消息:暑期以来,在山东蓬莱阁景区,新建的“八仙过海”索道成了游客们新的打卡地。索道将蓬莱阁古建筑群和老北山景区空中相连,游客轻松惬意地乘坐在清凉的吊厢中,可以360度赏山海胜景。  过了索道,登上老北山景区,远...

田间课堂炼真功 “六干”精耕赋能 “豆”志昂扬绘就共富新图景

——2025年全省粮油专题“大豆生产班”培训在浙江淳安举行      每日新闻网浙江讯 (胡宏伟 通讯员:杨佩贞 戴春)   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落实浙江省农业农村厅2

@职场新人 这里有一份你需要学习的社保问答

职场新人们  关于社保的知识你了解得足够多吗?   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小纯,上个月入职了一家会展公司,担任设计工作。听已经工作多年的学姐学长们说,进入职场和之前的校园生活是截然不同的,不但要努力工作赚钱,还要关注自己的社...

2025
06/14
14:08
浏览量: 665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疯狂的全民经商那个年代》

《疯狂的全民经商那个年代》

志愿服务 护航高考 (1/5)

志愿服务 护航高考 (1/5)

走进墨香四溢的书画梓桐 邂逅灵动笔触的诗意梦境

走进墨香四溢的书画梓桐 邂逅灵动笔触的诗意梦境

广西昭平:加快苍昭高速公路桂江特大桥建设

广西昭平:加快苍昭高速公路桂江特大桥建设

学习谷文昌精神 践行绿色发展 共筑美丽家园

学习谷文昌精神 践行绿色发展 共筑美丽家园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