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乡村振兴 > 宁夏:绿了草原,富了农牧民

宁夏:绿了草原,富了农牧民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3-05-06 16:34:30 | 点击:1634

一场春雨过后,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红崖子乡红崖子村的天然草场上云浮苍穹,草吐芽尖。“真是及时雨啊!瞧这返青率,今年草场长势应该不错。”望着被细雨打湿的茫茫原野,平罗县草原管理站站长刘春宏的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被称为“地球的皮肤”,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的宁夏,草原面积几乎占全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牧畜兴旺,有“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记载。然而,随着内地人口的一度大规模迁移,过度垦荒、过度放牧等问题让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2003年,为尽快遏制天然草原持续恶化的局面,宁夏在全国第一个以省为单位全域禁牧封育,百万牛羊退出草原,将林草还给自然。20年来,宁夏草原的生态“伤疤”修复成效如何?“靠天养畜”的传统畜牧时代终结,农民曾赖以生存的养殖产业如今又有怎样的新发展?近日,记者走进了这片塞上草原……

宁夏:绿了草原,富了农牧民

宁夏在全国率先以省区为单位全域封山禁牧,图为舍饲养羊。资料图片

牛羊下山畜禽进圈

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夏盐池县,自古就是天然草场。战国时,秦在当地置昫衍县,后属北地郡。东汉尚书令虞诩所写奏章中形容此地为:“沃野千里,谷稼殷积。又有鬼兹盐池以为民利。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

千百年的自然选择和物种进化,使滩羊成为这片草原上最闻名的物产。当地人介绍,这里的草场野生草药遍地,水中矿物质含量高,盐池滩羊可谓“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中草药”,因此肉鲜、味醇、营养价值高。然而,也正是这一点,使得当地长期过度放牧,草原退化,生态环境变得脆弱。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盐池全县75%的人口和耕地已处于沙区。

“风吹沙子跑,抬脚不见踪。刮风的时候,一道巨大的沙墙压过来,根本辨不清方向。一夜之间,流动的沙丘就能和房顶齐平。”说起儿时关于风沙的记忆,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村黎明自然村村民白学宝依然历历在目。

盐池不是个例。在宁夏南部六盘山区,滥伐和放牧也让本就脆弱的山体变成了“和尚头”。“禁牧前,原州区草原植被盖度只有50%。”固原市原州区草原工作站站长王琼告诉记者。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因过度放牧、气候干旱等因素,宁夏草原超载率达300%,加之滥采乱挖等人为破坏,90%以上的草原退化,地表裸露严重,沙化草原面积达1376.5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仅有35%。

黄土漠漠、黄沙漫漫,千里无绿、冬夏一色。极度脆弱的生态状况如何扭转?

禁牧!封育!2003年5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发布《关于对草原实行全面禁牧封育的通告》,将禁牧作为生态建设“1号工程”强力推进。为此,先后修订和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200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禁牧封育条例》(2011年),为草原保护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牛羊下山、畜禽进圈,全境禁牧封育为大面积草原和林地的修复治理奠定了重要基础。宁夏山川由此得以休养生息,走向复绿之路。

宁夏:绿了草原,富了农牧民

曾经丘秃岭荒的西海固,如今已是满目苍翠。光明日报记者王建宏摄/光明图片

还林还草锁住“沙龙”

林草复绿,管住牛羊的蹄子和嘴巴只是开始。补播改良、还林还草,则是一个漫长的生态修复过程。

宁夏草原工作站的一张展板上,一组退化草原修复前后的卫星影像图片,诉说着生态建设的不易。三幅影像图是平罗县红崖子乡的荒漠化草原,分别拍摄于2003年、2013年和2022年。“可以很直观地看到,2003年这里还是一片黄,这些年植被恢复非常明显,‘黄’‘绿’不断‘博弈’,终于形成了现在绿‘肥’黄‘瘦’的格局!”宁夏草原工作站副站长黄文广感慨道。

恢复草原植被,种什么草很关键。“宁夏气候相对干旱,降雨量偏少,我们经过大量试验,选育了蒙古冰草、柠条、花棒、沙芦草、沙打旺等几十种耐旱的乡土草种。”宁夏草原工作站建设科科长王顺霞告诉记者,每年六七月份雨季来临前,各地根据不同草原类型,采用人工撒播、点播或机械免耕补播的方式抢抓种草,一点点为地球植起绿色“皮肤”,2019年退化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启动以来,全区已修复退化严重的草场80多万亩。

在六盘山的温性草原区,因山大坡陡,机械难以进入,补播全靠人工作业。“五六十人一大早七点多就上山,有时一天要走十几公里,主要种扁穗冰草和胡枝子。这些年下来,我们改良了60多万亩草原,现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变好,降雨量都增加了。”王琼介绍。

而在北部沙漠化严重的草场,种草还多了一道工序——扎草方格。“这地方流动沙丘多,最高的有40米,拖拉机半坡爬不动,全靠人背着二三十斤的麦草,顶着夏天沙漠里的高温往前走,非常不容易。”刘春宏告诉记者,在流动沙丘和裸露沙地等重度退化区域,扎设草方格筑起网格沙障的同时,还要补播灌草种子一一只有“麦草”与“草籽”双料齐下,方能真正锁住“沙龙”。

这些年,在国家草原生态重点工程的推动下,宁夏先后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草、退化草原补播改良、鼠虫病害防治、草原监测、草原防火、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有效遏制了草原退化,草原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提升。

数字见证着变化。截至2022年年底,宁夏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73%,较禁牧前增加了21.73个百分点;草原单位面积鲜草产量达到2412公斤/公顷,较禁牧前增加了81.48%;沙化草原面积由1376.5万亩减少到871.36万亩,越来越多的“伤疤”正逐渐被抚平。

宁夏:绿了草原,富了农牧民

梯田的生态和观赏价值为农旅融合带来机遇。资料图片

塞上新曲“牧”歌嘹亮

禁牧封育,意味着用围栏将数百万亩草原彻底保护隔离。一开始,也曾有人质疑:宁夏农民赖以生存的畜牧养殖业就此“撂荒”,可咋办?

20年过去,一组数据给予了有力的回答——仅盐池县的滩羊饲养量,就从禁牧前的100万只增加到320万只;2022年宁夏全区滩羊及改良羊饲养量达到1412.8万只,增长明显;同时,涵盖滩羊养殖、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已然建立,规模化养殖达70%,品牌价值达到98.25亿元。

四野无牛羊,“牧”歌更嘹亮。既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那么生态修复和畜牧养殖这一对“矛盾体”,又是如何在宁夏实现相辅相成的呢?

原来,作为被封禁的“主角”,滩羊在饲草、防疫、繁育等一道道难题的“通关”中,完成了由粗放放养到科学舍饲的转型。在畜牧养殖领域工作了30年的盐池县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周托告诉记者,一开始,的确存在圈养后肉质下降的问题。于是,当地邀请专家在人工饲草中科学配比甘草、黄芪、苦豆子、地椒等天然中草药,最大限度还原原始草原的草料生态;同时,改变传统羊只病害防治“听天由命”的处理方式,组织技术人员分批培训、入户指导,引导牧户向科学化、标准化养殖转变。

传统养殖产业的蝶变同样发生在肉牛、奶牛等领域。在六盘山区的肉牛养殖大县泾源县,科学养殖让牛产业变得越来越“牛气”。“以前养牛,管理、防疫、配种全凭经验,就两头黄牛还经常侍弄不好;现在畜牧专家手把手教咱,我都养到18头了,还是安格斯牛呢!”泾源县大湾乡苏堡村养殖户康发海越来越自信起来。

牧业如农业,种业是“芯片”。在育种端,宁夏通过加强双羔滩羊品系选育和生物育种等研究示范,将滩羊的生长性能提高了50%以上,繁殖率达到160%以上。此外,中国(宁夏)良种牛繁育中心建成运行,肉牛良种化率达到89%;自主培育的“宁京1号”种公牛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由单一引种向自主繁育转变……

市场是“指南”。在销售端,产业的提档升级培育了盐池滩羊、六盘山牛肉等一大批走向全国餐桌的特色农产品,成为带动宁夏农业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力军。

禁牧封育,让畜禽换了个“活法”,产业有了新气象。相关数据显示,到2022年年底,宁夏畜牧业总产值比禁牧前增长了7.67倍;肉牛、滩羊饲养量逐年增长,分别达到220万头、1380万只;奶牛存栏82万头,增速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

“多年的实践证明,禁牧封育促进天然草原植被有效恢复,显著改善牧区生态环境,推动养殖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探索出符合宁夏优势特色产业舍饲高效养殖的新经验、新方案,并付诸实践总结推广。”宁夏畜牧工作站副站长温万一语道破禁牧封育带来的生态之变、产业之变。

绿了草原,富了农牧民,这是一个“禁”字带来的奇迹。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06日09版)

【责任编辑:孙晓彤】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用热爱点亮别样赛场

  艺术与体育舞蹈类项目  中国队运动员付裕在自由式轮滑男子速度过桩决赛中。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摄  艺术与体育舞蹈类项目  中国队运动员商春松在跑酷女子自由式决赛中。  本报记者 巩 晗摄  球类项目  中国队运动员...

在周原探寻中华文明的光芒

 打开周原这个“月光宝盒”,能窥见中华礼仪之邦的深远河床,看到“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  不久前,笔者来到周原遗址宫城西北角的考古现场,只见一片繁忙。遗址北侧,一条柏油马路上汽车穿梭...

5倍、34倍,节节攀高!这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答卷”令人瞩目

  央视网消息:“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节节攀高,在规模、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十四五”以来,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交上了一张令人瞩目的答卷。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5G基站数量和2020年相比增长...

绿了山头 富了口袋:石漠化山区的绿色逆袭

央视网消息:贵州安顺市的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曾经是当地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年前,这里土地贫瘠、生态恶劣;20年后的今天,当地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跟随记者一起去看看。夏末秋初,在关岭自治县一处陡坡上,村民们正在采摘...

新研究:木质素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菌作用

  新华社赫尔辛基8月12日电(记者朱昊晨 徐谦)木质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陆地植物细胞壁中的复杂聚合物,也是木材工业的重要副产品。芬兰一项新研究显示,木质素具有广谱抗病毒和抗细菌作用,并有望成为涂料、包装材料或消毒产品等领...

让历史文脉与青春潮流同频共振 河南文旅解锁“时尚”一面

 中新网郑州8月13日电 (记者 刘鹏)甲骨文元素服装与洛邑古城汉服走秀交相辉映;太极与街舞跨界融合……12日晚,“潮起中原时尚河南”主题宣传推广活动在河南郑州市阜民里文化街区启幕。本次活动通过“城巷里的河南”“诗词里的...

探秘周原遗址的“三重城”(赓续历史文脉·考古故事)

  周原遗址出土的甲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周原遗址发掘现场。李梦然摄  种建荣在周原考古发掘现场。受访者供图  考古队员在进行考古发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人物小传  种建荣,1972年生,陕西渭南人,陕西省考...

特色文旅标签再上“新” 经典IP“链”接新场景撬动暑期消费新热力

  央视网消息:暑期以来,在山东蓬莱阁景区,新建的“八仙过海”索道成了游客们新的打卡地。索道将蓬莱阁古建筑群和老北山景区空中相连,游客轻松惬意地乘坐在清凉的吊厢中,可以360度赏山海胜景。  过了索道,登上老北山景区,远...

田间课堂炼真功 “六干”精耕赋能 “豆”志昂扬绘就共富新图景

——2025年全省粮油专题“大豆生产班”培训在浙江淳安举行      每日新闻网浙江讯 (胡宏伟 通讯员:杨佩贞 戴春)   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落实浙江省农业农村厅2

@职场新人 这里有一份你需要学习的社保问答

职场新人们  关于社保的知识你了解得足够多吗?   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小纯,上个月入职了一家会展公司,担任设计工作。听已经工作多年的学姐学长们说,进入职场和之前的校园生活是截然不同的,不但要努力工作赚钱,还要关注自己的社...

2023
05/06
16:34
浏览量: 1634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疯狂的全民经商那个年代》

《疯狂的全民经商那个年代》

志愿服务 护航高考 (1/5)

志愿服务 护航高考 (1/5)

走进墨香四溢的书画梓桐 邂逅灵动笔触的诗意梦境

走进墨香四溢的书画梓桐 邂逅灵动笔触的诗意梦境

广西昭平:加快苍昭高速公路桂江特大桥建设

广西昭平:加快苍昭高速公路桂江特大桥建设

学习谷文昌精神 践行绿色发展 共筑美丽家园

学习谷文昌精神 践行绿色发展 共筑美丽家园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