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乡村振兴 > 马拉维留学生库瓦莉:在中国田间地头寻找非洲粮食增产的奥秘

马拉维留学生库瓦莉:在中国田间地头寻找非洲粮食增产的奥秘

来源:新华社 | 时间:2024-09-02 14:51:35 | 点击:4053

“中非科技小院”留学生库瓦莉(右二)在马拉维乡村和农民们一起讨论中国“大豆—玉米间作技术”(2月5日摄)。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题:马拉维留学生库瓦莉:在中国田间地头寻找非洲粮食增产的奥秘

新华社记者魏梦佳、丁静

8月,在中国农业大学的试验田里,玉米已经抽穗,长势喜人。来自马拉维的35岁留学生弗朗西娜·莱拉托·库瓦莉正和同学一起,兴致勃勃地讨论玉米种植技术。

她刚从马拉维返回学校。过去一年,她和同学在马拉维利用在中国农大学到的农业技术,帮助当地30个农民在30多亩地种植玉米,并取得丰收:一亩地产出约1200斤玉米,而当地亩产仅三四百斤。

“我们教农民如何耕种,大家都非常投入,中国的农业种植技术非常受欢迎,因为农民的收成竟然提高了三四倍!”库瓦莉兴奋地说。

粮食短缺,是非洲国家多年面临的严峻挑战。《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统计,2023年,非洲每5人中就有1人面临“吃饭难”问题。玉米是非洲国家民众的主要口粮,但由于气候干旱、土地贫瘠、品种和技术落后等多种因素,产量有限。

在中国农业大学的试验田里,“中非科技小院”留学生库瓦莉(左)和同学查看玉米抽穗情况(8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魏梦佳 摄

库瓦莉是马拉维农业部的一名农业技术推广员。为帮助农民实现玉米等作物增收,2022年,她来到中国农大学习,寻找粮食增产的奥秘,成为“中非科技小院”项目的一名硕士生。

“农业是马拉维的经济支柱,但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粮食收成非常低,农民买不起昂贵的农机、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中国在农业方面发展得非常好,所以我想了解中国是如何做的,怎样能帮助农民提高技能水平,实现粮食增收。”她说。

“中非科技小院”是2019年在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组织机构支持下启动的中非农业教育项目,由中国农大负责在中非两地实施。该项目面向非洲招收农业专业硕士来华留学生,旨在通过农业实践与技术交流,用中国的农业经验帮助非洲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助力非洲农业发展。

“中非科技小院”项目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焦小强说,这一项目最初是考虑到非洲与中国的农业生产具有相似性。“我们希望为非洲培养更多现代化的农业人才,为非洲农业的绿色转型和粮食安全问题探索一条新路。”

为此,中国农大提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1+1+1”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年在中国学习理论课程和培养农业实践技能;第二年回到非洲进行实践研究和推广中国适用的科技方法,解决非洲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第三年再回到中国,完成研究和论文答辩。

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农业种植相关的知识,在位于河北曲周的农业基地,留学生还跟当地农民“结对子”。由一个农民带着一两个留学生进行技术学习及实践,让他们体会从种到收的全过程,来理解和掌握农业技术。

“库瓦莉很能吃苦,吃住都在村里。她还很乐意跟当地农民聊天、下田,听不懂中文,就用手机上的翻译软件一句句听,认真学习我们的农民是如何耕作的。”焦小强说。

马拉维土地贫瘠,土壤肥力不够,如何能实现高产?在中国的田间地头,库瓦莉终于找到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大豆—玉米间作技术”。这一中国古老的种植方法是大豆和玉米同时种植,大豆通过固氮,提高土壤肥力,以实现玉米大豆双产量提升。

第二学年,库瓦莉返回马拉维,带领当地农民在田野试验“大豆—玉米间作技术”,还教他们用有机肥为土壤补充肥力。种植结果让她惊喜万分——玉米和大豆都实现了增产。

“库瓦莉在马拉维的实践效果超出我们的预期。”焦小强说,在她的鼓励和带动下,不仅实现了粮食增产,很多小农户也经她培训学到了中国农业种植技术。

“中非科技小院”留学生库瓦莉(左一)和同学们在位于河北曲周的农户试验田和当地农民学习农业生产技术间隙合影(5月10日摄)。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如今,中国农大已联合国内合作伙伴在赞比亚、坦桑尼亚、马拉维等国家建成7个“中非科技小院”。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作为在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典型案例,在全球推广。

成立以来,“中非科技小院”累计在非洲12国招收91名新型实践型农业人才,其中36人已顺利毕业,许多人回到非洲后都在所在国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研究和实践。

在中国和非洲的学习实践让库瓦莉看到自己国家农业发展的光明前景。“中国的农业技术非常有用。我期盼着把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中,帮助农民改善生活,让马拉维能产出更多粮食。”她说,相信这将有助于实现非洲的粮食安全。

责任编辑:卢小凡】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美联航客机巡航途中风挡破裂 或因撞上气象气球

美国联合航空公司一架客机上周在巡航途中风挡玻璃突然破裂,不得不紧急降落。多家媒体21日报道,初步调查显示,这或许是因为飞机撞上了气象气球。  据美联社报道,这架波音737 MAX客机16日从美国丹佛起飞,载着134名乘客...

下党乡有个“十八栋村”

湖南湘西有个十八洞村,福建宁德有个“十八栋村”。  雾绕在山尖,路挂在山腰,十八栋农屋,依偎在大山的“褶皱”里。“十八栋村”是宁德寿宁县下党乡碑坑山村的别称。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九到寿宁、三进下党。那时的路,...

金秋十月“丰”景如画​ 机械化提质增效奏响现代农业“奋进曲”

央视网消息:三春不如一秋忙,在黑龙江双鸭山市,秋粮收获已超九成,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在饶河县金浪翻滚的田野间,收割机轰鸣声此起彼伏、一片忙碌。此时,运粮车已等在田边,收获的粮食将第一时间送往集中晾晒场进行晾晒。饶河县赫津...

可检测43种非食用物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6项食品非法添加物质检验方法

央视网消息:据市说新语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食品中坎地沙坦酯、拉西地平、阿齐沙坦的测定》等6项食品非法添加物质检验方法。  此次发布的6项检验方法可检测43种非食用物质,包括坎地沙坦酯等28种降压药...

敢作敢为 善作善成——“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系列述评之二

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 题:敢作敢为 善作善成——“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系列述评之二  新华社记者胡梦雪  “2024年北京空气PM2.5平均浓度是30.5微克每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5.9%,蓝天成为常态”,今年...

受台风“风神”影响,海南铁路部分进出岛列车停运

央视网消息:据@海南铁路 微博消息,受台风“风神”影响,海南铁路部分进出岛列车停运如下:1.10月20日三亚站始发出岛列车Z8008次停运。2.10月21日进出岛列车全部停运。3.10月22日三亚站始发Z502次停运;海...

台风“风神”将于今天傍晚进入南海 最强可达强热带风暴或台风级

央视网消息:中央气象台10月19日10时继续发布台风蓝色预警:今年第24号台风“风神”(热带风暴级)的中心今天(19日)上午8点钟位于菲律宾吕宋岛上,就是北纬14.0度、东经121.4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20米/...

美疾控中心前官员:大幅裁员恐影响疾控中心核心职能

新华社洛杉矶10月15日电(记者谭晶晶)据美国媒体15日报道,今年以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已有近四分之一员工收到裁员通知。美疾控中心多名前官员表示,大规模裁员将削弱该机构应对公共卫生常规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影响其履行保护...

全球妇女峰会对世界妇女事业发展至关重要——访俄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著名专家别拉娅

新华社莫斯科10月16日电 专访|全球妇女峰会对世界妇女事业发展至关重要——访俄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著名专家别拉娅  新华社记者栾海  “我认为全球妇女峰会主席声明所呼吁采取的十项行动充分说明,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盛事,对世...

不满五角大楼采访新规 记者集体打包走人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随着美国国防部有关采访的新规生效,来自至少30家媒体的记者因拒绝签署对新规的知情文件,于15日交还采访证件,清空工作区,离开五角大楼。这是从空中拍摄的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2020年2月1...

2024
09/02
14:51
浏览量: 405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疯狂的全民经商那个年代》

《疯狂的全民经商那个年代》

志愿服务 护航高考 (1/5)

志愿服务 护航高考 (1/5)

走进墨香四溢的书画梓桐 邂逅灵动笔触的诗意梦境

走进墨香四溢的书画梓桐 邂逅灵动笔触的诗意梦境

广西昭平:加快苍昭高速公路桂江特大桥建设

广西昭平:加快苍昭高速公路桂江特大桥建设

学习谷文昌精神 践行绿色发展 共筑美丽家园

学习谷文昌精神 践行绿色发展 共筑美丽家园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