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因“化”而生,因“工”而兴,创建于1972年,前身为湖北化工石油学院,迭经武汉化工学院时期,2006年正式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走过创校初期的重重曲折,历经隶属调整的久久为功,收获化院阶段的步步向前,迎来了更名后的欣欣向荣。半世纪奋斗不息,化工报国育英才,被誉为“化工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学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初心,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之精神,立“格物明理、致知笃行”之校训,发挥化工特色学科优势,科技兴化、教育强国,谱写出服务国家化学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华彩篇章。
学校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主动融入湖北“51020”现代产业体系,彰显工大使命担当,成为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培育建设高校”,正朝着建成面向现代化工大产业的区域一流行业特色高校扎实迈进。
课堂是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的原点。针对当前工程教育课堂教学内容滞后于科技产业发展,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学科之间联系薄弱的问题,学校积极推行“零时差课堂”教学改革。“零时差课堂”是一种及时、协同、鲜活的课堂,其核心内涵是教学响应零迟滞、教学场景零距离、教学过程零异步、教学协同零障碍,努力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工程创新人才。
近年来,学校坚持对接行业、融入地方的育人定位,紧密围绕化工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需求,以“零时差课堂”教学改革为“小切口”,探索撬动解决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大问题”,着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工程创新人才。
实施“科研课堂”与“课堂科研”同题共答的课堂教学改革
“科研课堂”是指将项目中的核心技术与实验方法转化为可参与、可操作的教学内容。学生不再是实验步骤的执行者,而是以准科研人员身份参与课题设计、参数优化与数据迭代,实现科研训练“零时差课堂”。“课堂科研”是指将已完成的科研论文、专利技术与产业成果改编为案例素材,配套理论解析与问题拓展,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理论、用理论分析案例”。这既保留了成果的前沿性,又通过教学拆解降低了认知门槛,实现前沿知识通俗化与复杂成果课程化。学校化工与制药学院教授团队将“虾壳制备碳量子点”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实验项目,同时又将这一教学改革成果编写成案例发表,真正实现“科研课堂”与“课堂科研”有机结合。
实施“工程课堂”与“课堂工程”同频共振的课堂教学改革
“工程课堂”是指将教学空间从传统教室延伸至工程现场,让学生身体力行建立对工程的直观认知。“课堂工程”是指以工程思维重构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工程案例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始终“带着工程问题思考”。学校联合头部化工企业兴发集团,通过全息投影技术与数字分身,实现了化工产业现场的“零时差课堂”分享、互动与教学。联合人福集团等化工企业,利用3D打印等技术,通过原有设备改造,自制微通道连续流光催化新型反应器制备苯酚,用于学生工程实训教学。
实施“化工+”与“+化工”同向同行的课堂教学改革
“化工+”是指以化工类专业为主专业,辅修一个其他专业。“+化工”是指以一个其他专业为主专业,辅修化工类专业,推动跨学科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围绕“大化工”发展战略,开设“化工管理”“化工安全”“智能化工”等特色实验班,培养跨学科的工程创新人才。牵头建设“湖北人工智能学院”,研发的“基于大模型的智慧化工实验新范式”成功入选2025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这项融合人工智能与化工教育的突破性成果,以“代码驱动实验、数据迭代创新”为核心逻辑,让传统化工实验从“人工操作时代”跨越至“智能设计时代”,培养适应数字化产业需求的“未来工程师”。
(喻发全)
编辑:肖潇 责任编辑:刘亮


浏览量:
17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